胡 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犯罪学学院,北京 100038)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其中再次提到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截止2019年数据,我国普通高校已有2688所,在校生人数2020年已达到3285.3万人,相比2001年只有268.3万的在校生数量已经增长了十余倍。高校(本文中“高等学校”指的是大学、专门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安全属于社会安全的范畴,随着国家发展进入新形势,高校安全工作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透过高校校园安全表面问题,发现深层漏洞所在,从而利用一切积极手段尽可能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才是追求高校校园安全的最终目标。
高校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这类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18~28岁。以本科学生为例,此类学生群体思想还不够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当中,还存在考虑事情不成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易冲动等问题,从而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也导致了有的学生因为生活中的一点琐碎小事发展为更大的矛盾,进而酿成悲剧。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一案中,当事人林森浩因琐事对舍友黄洋怀恨在心,决意用投毒的方式加害黄洋。这类案件中的加害人和被害人都是在校学生,但由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矛盾,最终选择暴力乃至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校大学生虽然还没有进入社会,但他们生活压力小,消费水平尚可,防范意识不强,一些保管不当的财物有可能发生失窃。通常此类案件较难侦办,主要原因如下:(1)一般实施盗窃行为的都是校内人员乃至学生本身,对周围环境较为熟悉,能够很好地规避风险,比如会在一些没有摄像头或者隐蔽的地方作案;(2)涉案财产金额不高,一般来说达不到刑事犯罪的界限,即使找到了嫌疑人,碍于学校内的特殊环境,通常只是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处理。因此,侵犯财产类案件在高校安全问题中影响虽然不大,但却非常顽固不易处理。
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但高校在为社会开放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大到人身伤害、盗窃等案件,小到校外人员在校内干扰正常的生活秩序等事件,诸如有校外人员驾驶跑车开进校园,进行无关学业的活动,给校内日常秩序带来了一定影响和安全隐患;还有人身伤害的案件,如2014年5月,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发生一起持刀伤人事件,一男子因恋爱纠纷持刀爬进女生宿舍,刺伤女友并打伤女友的一名舍友。此类事件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对校外人员的出入管理不够严格,使得不法分子趁机而入。
综合高校安全事件来看,还存在其他一些意外事件,这类事件的发生通常无法预料,或者说是偶然性极大。例如,2017年清华大学学生落水事故,在该事件中,两名学生深夜饮酒后在校内跨行冰面时不慎坠入水中,导致一人溺亡;2018年12月,北京交通大学某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导致3人死亡。爆炸事故通常是由于操作者行为不规范或者是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所导致。此类意外事故通常发生比较突然,同时受害者本身存在一定的过错,因此需要校内师生员工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责任落实,规范危险物品保管使用制度,不留一丝可能发生危险的源头。
1.保卫人员构成及专业化问题。我们在校园里接触到的最多的就是校园的保安,而校园保安的来源又分为多个渠道,有的高校是自己招聘、自己培训、自己领导本校的保安力量,有的学校则是与校外保安公司合作,以购买安保服务的形式或者直接外包给保安公司来做为自己的安保力量。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在第一种方式下,学校自己培训管理的保安,相对来说对校内情况能够更加轻车熟路,在进行日常工作管理时也能较好地做到工作与实际相结合,但缺陷就是可能在专业化程度上不够;第二种方式下,学校会采用专业的保安公司的力量进驻校园,专业的保安公司职业化程度通常较高,但可能也存在对本校环境不够熟悉、工作方式过于机械等问题。因此,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或者二者兼施。另外,有些保卫部门的编制人数较少,导致平均到每位保卫干部身上的工作量较大,随着一些保卫干部的年龄增大,在工作上也难以做到及时跟进。而且,编制短缺同时也影响着新鲜血液的加入。最终结果就是保卫部门干部员工整体年龄偏大,工作能力下降、工作思维老化、专业能力有一定缺陷等问题。
2.缺乏上级支持。笔者走访调研发现,一些高校内存在保卫工作不被重视等情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费使用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日常监管问题。在经费使用上,高校保卫工作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比如足够数量的管制器械、工作车辆、制服装备等,如果保卫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经费得不到保障,保卫干部和保安人员可能就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同时,如果安全保卫工作得不到领导重视,那么在日常的工作开展中就无法有效地联合其他部门进行安全检查、监督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卫工作的开展。
在我国,一直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校园安全法”或“高校安全法”等类似的法律法规,各高校都是根据本土环境自行操作,各地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缺乏统一性。例如,保安力量的配备比例、保卫干部的学历要求,消防、户籍、安全设施管理等问题也有较大差异。我国分别在1997年、2000年、2002年颁行过《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试行)》《公安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治安保卫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但时隔已久,相关内容应当随着时代发展得到更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社会治安还是高校保卫管理都要依赖到一定程度的科技力量。但由于各地方高校对于校内安保的硬件投入不尽相同,在一些安保设施较为落后的学校,保卫工作面临着工作量大、效率低、管理程度浅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安保设施中及时跟进技防、物防。如果某一高校内存在监控设施损坏、门禁系统落后、消防设施老旧等硬件缺陷,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
通过前文梳理,不难发现目前高校安全保卫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政治思想教育问题、缺少相应高层指导与建设的问题、高校开放式管理带来的问题以及校内校外人员违法犯罪等问题。因此,加强校园保卫工作的主线就是需要党政领导为带头,以校园保卫部门为主线,以综合治理为依托,同时注重学生本身安全思想和素质建设。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高校日常管理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育、学管干部和学生干部的思想引领等做法,提高大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在日常坚守思想舆论阵地的同时,把握住重大节日、入校离校等关键节点,宣讲社会主义先进理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实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哲理性和先进性来切实增强对大学生的精神引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底色打好基础。
2.加强校内保卫管理。针对高校开放式办学的现实情况,各地区高校应当充分结合实际,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学校对于校外人员的管理可以考虑在工作时间以外,进行身份预约或登记入校制度,并且划定准入区域;对于科研教学区域、生活区域等严格管理,非必要不得进入;或者可以在各个区域加装门禁卡或者人脸识别系统,这样对于校内学生而言则可以自由出入,对于没有门禁卡或者人脸录入的校外人员则可以拒之门外。此外,学校还应该在校内实现电子监控全覆盖,安排专人看管,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并做好音视频资料备份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减小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需要做好长足防范,高校保卫部门应当制订完善稳妥的巡逻责任制。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清华大学学生深夜落水事件”中,如果当时校内有专业巡逻力量,那么就有可能及时发现并避免悲剧发生。另外,晚上乃至深夜也是事故易发时间段,在这一时间段配备巡逻力量可有效避免一些盗窃、伤害案件发生。其他如消防安全、校内交通安全等都应实行常态化管理。高校保卫部门可以聘请当地消防机关的专业人员来校开展活动,举办消防安全讲座、开办论坛、参加培训等形式;校内交通安全需要保卫部门对校内的交通工具进行登记造册,有关自行车、电动车、机动车等交通工具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并在校内道路设置限速牌,对于不按照规定放置和行驶的车辆进行责任追究,起到监督、警告的作用。
3.提高保卫人员素质水平。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如人数、民族、男女比例、校园面积等客观条件,科学配备相应的保卫力量。例如,每二百人就配备一名保安;并且,对于保安的专业素质问题要予以重视,可以结合本校培训和校外保安公司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本校保安对于环境的熟悉和易上手性,又可以获得校外专业保安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保卫干部,首先应当吸取新鲜力量,招纳专业化程度高的专业人员,如相应的安全防范、消防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或者是警校军校毕业生或退伍军人。在机构层级设置上,要克服平均主义、突出重点,精简人员构成,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进行编制管理,逐步取消冗杂非必要的科室。
4.加强学管干部的引导作用。在校内的安全事件中,有不少学生是因为生活琐事引发矛盾,在矛盾的一再积攒下最终引发悲剧。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及时有效的预警机制,发挥学管干部的作用,及时了解民情民意,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苗头和倾向性,对于思想上有波动的学生要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于可能存在的矛盾要及时予以有效疏导,必要时可以联络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专业老师。同时,学生干部的作用也应当积极参与,对于生活中注意到的不和谐现象、有可能发生危险苗头的事件要及时劝解、排查、上报,避免小错酿成大祸。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长远和实际需要考虑,为保证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完善实施,立法机关应当以过去有关企事业单位的规范性文件为参照,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系统研究,制定一部实际操作性强的高校安全保卫实体法或工作条例,确定高校安全保卫的原则、任务、要求和目标、工作范围和措施等内容。该“校园安全法”应当倾向于较为宏观的层面,强调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原则性事务,应考虑让高校保卫组织在校园安全管理中有法可依、有据可考,为工作开展创造法律条件。
2.加大警察力量介入。警察力量作用于高校安全可以通过加强高校与属地公安协同联动的方式实现,即不在校园范围内设立具体的警察力量,但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属地公安机关对高校校园安全进行业务指导、加强高校与所在辖区警察力量的协同联动,从而提高出警速度、处警效率,增强校园安全系数,加强校园安全规范管理等。例如,在城市里的大学城、高教园区等区域设立高校报警专线,设立专人专组负责片区内校园安全;依靠网警加大对校园信息数字管控,监督过滤垃圾信息,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并协调高校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通过文保部门对辖区高校实行统筹管理,对于高校提出的安全管理困难要予以帮助,实现高校安全与警察力量的统筹规划、统一布置和协同实施。
3.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99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是解决中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1992年中共十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写入了党章的总纲。高校保卫部门由于工作职权的限制,对于周边问题往往难以下手,如果治安环境不理想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构建良好的区域治安既需要高校的主动性,也需要当地政府部门介入,需要当地党委、政府主动协调工商、城管部门,定期对校园周边的餐饮、娱乐场所进行摸排检查,对于不符合安全以及相关规定的要予以整治、惩处乃至取缔,对于非法经营的黑车运输、无照摊贩要加大查处力度。通过改善校园周边治安秩序,进而控制产生违法犯罪的温床,减少非必要意外事件的发生。
总之,高校校园安全绝不是简单的高校内部管理问题,它与国家发展、社会变革、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其内容涵盖政治文化保卫、治安管理、安全教育、消防管理、户政管理等方面,贯穿在教育教学、科研、生产、后勤的全过程,是保障高校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在总结过去做法的基础上做到适应时代发展,确保高校环境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