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银潇 文冬妮
福建海丝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厚的华侨人脉资源,对其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具有世界性意义,有着美好的前景[1]。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各利益关系博弈的存在,使得旅游开发不仅给福建海丝文化遗产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会对其产生消极影响。鉴于此,文章以福建海丝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旅游开发现状的实地考察,探讨旅游开发对福建海丝文化遗产保护所产生的影响,并揭示具体的作用机理,以期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促进福建海丝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海丝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开发具有天然的渊源关系,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冯骥才(2013)认为适度的旅游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传统文化复兴与发展[2]。杨主泉(2017)认为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既有积极影响,也会产生不利影响[3]。本文结合福建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认为旅游开发对福建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1)丰富遗产价值内涵,使其得到恢复和发展
福建海丝文化遗产展现了福建沿海地区人民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同时也蕴含着浓厚的华侨文化以及海商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这些文化遗产正逐渐失去其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其原本的价值功能,福建海丝文化遗产通过整合各地市文化资源、景观资源,开发了海丝主题旅游项目,在海丝文化遗产、节庆赛事、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形成海丝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福建海丝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得以重视和充分挖掘,填补了其实用价值弱化或丧失后的价值缺失,有助于推动福建海丝文化遗产的复兴。
(2)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为遗产保护提供经济支持
福建海丝文化遗产内容体系庞杂,其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旅游开发实现了海丝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开始意识到其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涂坑村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港市遗址之一,如今涂坑村紧紧把握旅游富民强村这一主线,其旅游资源开发价值逐步凸显,政府资金随之不断注入,目前已投入9000万元用于30多个重点项目,使得涂坑村景区旅游业得以发展,而旅游收入又将为涂坑村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经济支撑。
(3)凝聚多方力量,为文化遗产保护拓展路径
目前,福建海丝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受到了多方关注,如政府、专家以及媒体组织,集结多方力量可拓展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漳州龙海市政府为有效促进月港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工作,于2015年6月启动月港历史风貌区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而福州市政府特意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推进陈靖姑文化的创新转化工作,2014~2017年总共投资1000多万;学术界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 “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的举行;《漳州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文集》、《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系列丛书等的出版。社会各界媒体组织也积极参与到福建海丝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活动中,如“中国·福建周”的举办,在经贸对接的同时传播宣传海丝文化。
(1)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冲击
福建海丝文化遗产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形载体——传统古建筑,在福建分布亦较为广泛,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开发商为了迎合游客的品味和习惯,一昧地将宫庙建筑进行现代化改造,铺设较为现代化的装饰,设施配备与古代海丝文化格格不入,而过度迎合游客心理使得福建海丝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发生变异,如福州左海公园“民俗风情园”的表演项目曾出现过度“舞台化”的现象,使得福建海丝民俗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2)对遗产地景观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福建海丝文化遗产文物遗址众多,为有效转换古代文物古迹的新功能,大多历史遗迹已被旅游业开发,但开发商保护意识薄弱以及游客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福建海丝文化遗产的景观遭到破坏。如开发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地带内违法新建与文物建筑风格极不协调的新建筑,甚至未经批准搜自拆毁文物保护单位,使得古民居建筑群和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物等损失严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妙保圣坚牢塔(乌塔)保护范围内遭到违法商业开发建设,其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也遭受破坏。而在一些已开发为旅游景点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游客随意拍照、触摸、攀爬文物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破坏了遗产地的景观。
(3)利益冲突制约相关保护主体的积极性
在景区景点的开发与运营当中,往往需要多方利益主体的参与,主要包括政府组织、当地民众、旅游企业以及游客,各主体利益诉求倾向具有复杂性,在不同旅游开发阶段的具体情境下,其表现与决策行为是完全不同的,若出现利益冲突,则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不良影响。如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诉求未得到满足,便难以将景区的发展与自己的利益相结合,从而肆意对文化遗产地的景观进行破坏,如,林浦村村民公然在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宋帝登陆点随意建造新房,以吸引游客入住。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实地考察,可知旅游开发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对福建海丝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各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符霞(2007)指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的宏观政策、旅游企业的开发、旅游者的类型、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自信等因素影响着旅游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4]。徐燕(2019)认为区位条件、旅游开发措施、政策措施是不同旅游开发阶段对民族文化保护的主要因素[5]。本文认为旅游开发对福建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可为海丝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提供重要的法制保障并指明正确方向,以免在文化遗产的开发过程中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在促进福建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福建省已先后出台相关政策,为福建省海丝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提供了大方向以及必要的实施细则,加强了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顶层设计。
(2)资金投入。旅游开发所带来的资金投入为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经济支撑,保障了海丝文化遗产恢复和发展的所必须的物质基础,但若出现资金投入不到位或是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则难以避免挫伤相关利益主体对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如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旅游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旅游企业会出现过度依赖政府资金投入获取短期利益的现象。
(3)客源市场。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客源是海丝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前提,客源市场的存在使得海丝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开发成为旅游景区景点,其价值被重新挖掘,但若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过分依赖客源市场,一昧地以市场为导向,则会损害海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被忽视以及扭曲,其生存空间及自我生存能力遭到破坏。
(4)经营理念。在文化遗产的开发过程中引入品牌、营销、策划等现代管理手段,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文化的传播,但若经营理念和方式如果完全受市场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则会导致部分文化遗产出现商品化、舞台化、庸俗化的现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也会产生影响。
(5)媒体宣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媒体宣传有利于扩大海丝文化遗产的知名度,让海丝文化遗产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所知,增强信息接受者对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但随着自媒体以及在线旅游网站等的兴起,游客在自媒体平台上可随意发表自己对旅游目的地的感受和评价,遗产地的缺点会被放大并且迅速传播,不利于遗产地的旅游形象及口碑的塑造。
通过上文分析得知,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政策措施、资金投入、客源市场、经营理念、媒体宣传等影响因素作用于海丝文化遗产的内部结构,使其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逐渐在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表现形式可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对于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作用于海丝文化遗产到一定的程度,都将会被各相关主体所察觉,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或者约束。积极影响通过文化遗产的恢复与发展以及旅游规模的扩大而体现,相关群体相应地采取行动加强这种积极效应,实现良性循环;而消极影响则通过文化遗产的破坏以及游客的减少体现,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出现商业化、庸俗化等现象,进而影响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消极影响反馈给相关利益主体,相关主体则经过权衡利弊采取行动去除消极影响。旅游开发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具有逐利的性质,积极影响在相关利益主体眼里往往会被放大,进而被持续加强,而消极影响往往会被忽略,如消极行为得不到重视,其约束作用难以发挥,导致海丝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恶性循环。因此,注重旅游开发结果的监管,妥善处理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旅游开发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以福建海丝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开发对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机理,可知:旅游开发对福建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旅游开发对福建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内部结构,对其结构产生影响,同时又表现在文化遗产的各个表象层。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摸清各个影响因素,并理清其作用机理,以便从根源上使旅游开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