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体产业,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对于整个工业体系的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提出积极打造中国制造的“山东版”,计划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实现制造业强省目标。装备制造业发展持续加快,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涌入,推动了省内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加快了产业集群化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
外资对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山东省一直重视外资的引入,鼓励国外装备制造企业到山东省内落户,与本土企业合作。2020年上半年,山东省克服疫情影响,施行多种举措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在外资吸收方面实现逆势增长。2020年5月,山东省签约的重点外商投资项目中,所涉及行业包括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高效农业、以及医养健康等。可以看出,山东省内装备制造企业在吸引利用外资方面占比仍然很大,展现出强劲优势。
国外装备制造业在山东的投资主要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省会经济圈,例如青岛、烟台、威海和济南等地区,投资方向主要集中于海洋工程装备、电器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以及机械装备等产业领域。通过与外资合作,本土企业不仅可以扩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培养高端人才,还可以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质量体系,实现企业竞争力提升,提升行业整体实力。
外商投资不仅带来资本力量的支持,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本土企业技术的升级以及管理方法的改进,提升了企业整体实力。例如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合作后,相关产品表现出强劲优势,最低油耗降低明显,市场占有率提高。同时,重汽学到了先进技术、实验方法、制造工艺以及高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理念,提高了产品质量水平和企业管理能力。
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外商投资,主要分布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海洋工程装备、通信设备、以及机械装备领域等,比如落户青岛的明天澳普兰游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青岛宜德海浪发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新海海洋装备(山东)有限公司和青岛齐耀瓦锡兰菱重麟山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以及广峰旗高端装备科技(济南)生产基地项目等等,而对于一些发展薄弱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外商投资相对很少,不利于装备制造业整体产业领域的长期平衡发展。
由于政策的倾斜,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的影响,外商投资多集中于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省会经济圈,其中尤其青岛、烟台地区以及济南地区更为集中。至于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装备制造业产业比较薄弱的地区,在引入外资方面不占优势,无法有效利用外资发展当地的装备制造业。从而造成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整体实力提升和竞争力提高。
现在很多产业领域的高端市场,都出现外资独大的情况,比如轨道交通的零部件、高端机械装备以及一些关键的机械零部件等产品市场,导致很多本土企业很难制造出高端产品,只能靠低廉的价格获得盈利。外资企业通过对本土企业的并购等,笼络了大量装备制造业的高端人才,造成本土企业的人才流失,从而严重威胁到省内装备制造业产业的安全,严重影响装备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不少本土企业发展目光短浅,与外资合作后,放弃了其他可行的融资渠道关系的经营,一旦外资撤出,企业措手不及,很可能因为资金短缺,导致在建项目中止或废弃,原有发展计划被搁浅。很多内资企业完全依赖国外技术,放弃自有技术研发项目或停用自有技术研发部门,失去独立研发能力。由于过度依赖外来资本和技术人才,不注重高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造成本土人才流失和缺乏,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从装备大省走向装备强省,必须重视地区协同发展和产业链集聚效应。应该积极发掘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潜力,实施适当的刺激性鼓励政策,引导落后地区走出去,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吸引省内外其他地区的实力装备企业来投资建厂,同时给予来这些地区发展的企业各种优惠措施,为地区和产业平衡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引入外资时,应采取导向性的政策,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和配套商业设施,引导外资向发展相对薄弱地区和产业倾斜,缩小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提升全省装备制造企业的整体实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并维护产业安全,要改变过去一味求外资数量的政策,注重把好质量关,不能单纯依赖外来资本和技术,要主动学习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保护和支持本土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将学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方法吸收并内化,形成自身的技术开发体系和独特有效的管理体系。同时也要注重省内外企业之间的投资并购。
改善市场准入条件,大力扶持文化、科技、金融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有机结合,加强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战略合作和产业对接,深度推进产业、企业、项目、人才国际化。加大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以及文化体育设施等建设力度,为外籍人士提供良好工作生活环境。同时,改进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士不能使用“特权”,要在我国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商业活动和个人工作生活。
政府应积极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出台科研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与高校展开合作,通过重点科研项目资助等方式,支持创立技术研发中心以及人才培养中心,还可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以及企业合作项目,重点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为省内企业所用。相关企业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利用,加大管理人才培训投资力度,成立技术研发开心或与高校合作成立实验室,提升自身技术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