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波,蔡昭凉,叶可如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5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近年专业教学改革中最重要和热门的方向之一。纺织类课程作为传统工科,相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偏重于研究纺织科学工艺原理及设备操作,那么在新形势下,纺织类课程该如何做好课程思政?本文以《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中小提花设计为例,抛砖引玉,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织物结构与设计》是纺织类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辨别并分析设计各种组织的面料,掌握纺织面料组织分析并设计的基本知识,获得从事纺织品织物设计开发、织物面料跟单等岗位的基本技能。这要求学生既要有织物织造技能的拓展和支持,也要有面料服饰文化的底蕴。为此,授课过程中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挖掘课程内容中德育和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实践能力、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2]本案例以甲骨文图案为代表设计织制小提花组织面料,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企业订单任务为载体推进课堂的重点内容的理解和知识难点的突破。任务完成的同时,学生也掌握了知识技能,提升了素质修养。共2个学时,分2个子任务。
甲骨文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于2017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承载着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功能,因此我们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一个切入点,在现代面料设计技艺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甲骨文字样繁琐多变,在面料上织制出来,需要反复虚拟织制修改完善上机图,也培养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要求学生在小提花组织面料设计中融入甲骨文元素,把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技艺设计相结合。将思政元素和专业元素融合在一起,引起学生情感共鸣。选取甲骨文文字为小提花面料组织的设计纹样,一方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指示,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设计内涵素养。
课堂按照“单个图案组织点绘制→辅助组织点位置初步确定→完善补充设计整块布组织”的企业实际设计流程教学,采取任务步骤化、工作流程化、技术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校正,学生反复诊改、修改,这既符合企业的实际设计流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对企业订单产品的仿样设计到学生自选图案创新设计,课堂教学层层递进,分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注重设计创新,开发时尚化、个性化产品”。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纺织品设计与创新能力对纺织企业尤显重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指示,结合高职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标准与人才岗位需求,本课程定位为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纺织品设计所必备的专业技能,提高面料设计研发问题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以十九大关于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讲话为指导思想,本次课堂通过设计甲骨文字体纹样的小提花面料组织,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德技兼备,符合市场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纺织从业人才。
本案例《小提花里的大中国》共2个课时,分2个子任务,实施过程如下。
3.2.1 课前准备和探究
3.2.1.1 课前任务
1)网上调研getzner、texta等男装品牌及各潮流咨询网站;
2)访问VR甲骨文博物馆;
3)巩固复习单个图案的组织图绘制;
4)网上收集分析甲骨文小提花面料的图案组织;
5)个人作业:以甲骨文“羊”字图案为花纹轮廓,设计出其单个图案的组织及一块小提花组织织物的组织图。
3.2.1.2 课前教学内容
1)甲骨文的均衡对称、富有立体感的艺术特色;
2)小提花组织的特点;
3)通过小提花花纹呈现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甲骨文。
3.2.1.3 课前教学老师活动
1)在智慧职教云课堂学习平台发布相关视频内容、导学文案;
2) 发布课前任务线上解答和线上辅导;
3)分析学生所请教的问题和其完成作业情况,调整教案,精准设计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3.2.1.4 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
2)线上线下调研完成信息收集任务;
3)在线学习相关视频和知识,并完成个人学习任务及作业;
4)学生利用云课堂、进行讨论,上传相关作业。
3.2.1.5 教学设计意图
1)课前的资料导读和作业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背景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收集带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小提花织物并总结其特点为课中头脑风暴做准备。
3)利用平台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完善课堂教学。学生可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的内容放置课前自学,并配合以学生提交的作业,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案,做到精准教学。
3.2.2 课堂任务一:教师辅助引导 学生仿样设计
3.2.2.1 教学内容
1)利用CAD软件完成对组织的仿样模拟图;
2)利用3D虚拟织机模拟交织过程;
3)分析小提花织物组织设计时组织点的配置原则及要点。
3.2.2.2 教师活动
1)教师展示正确的织物组织图;
2)教师鼓励创新,引导学生利用CAD软件完成对组织的仿样模拟图;
3)引导学生利用3D虚拟织机模拟交织过程,自主分析讨论对比,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在云课堂上回答问题情况;
4)归纳概念,总结重点;
5)与学生互动探讨表示甲骨文“羊”字的组织图的其它画法;
6)布置下一个任务。让学生分组选择绘制牛、马、人、林等的甲骨文的组织图。
3.2.2.3 学生活动
1)根据老师展示的组织学生完成CAD仿样;
2)利用3D虚拟织机模拟交织过程,自主分析讨论对比在云课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分组探讨并与老师互动探讨表示甲骨文羊字的组织图的其它画法;
4)设计意图。
通过CAD仿样及3D虚拟织机较为直观看到所设计的小提花模拟效果,并判断设计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细致用心,热爱劳动的工匠精神。
3.2.3 课堂任务二:自选图案 创新设计
3.2.3.1 教学内容
1)利用 3D虚拟织机模拟生产过程,初步判断辅助组织点添加位置,自主判断设计的合理性。利用机织辅助设计软件仿制效果图,完成辅助组织点添加设计,独立完成任务;
2)同题互改,老师点评。
3.2.3.2 教师活动
1) 通过云课堂布置任务;
2)辅助引导学生利用软件设计、完善组织图;
3)关注课堂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4)点评作品及学生表现,强化培养新时代的黄道婆精神。
3.2.3.3 学生活动
1)利用机织辅助设计软件设计单个图案组织图;
2)利用3D虚拟织机模拟生产过程,初步判断辅助组织点添加位置,自主判断设计的合理性。利用机织辅助设计软件仿制效果图,完成辅助组织点添加设计;
3)学生提交作业,同题互改;
4)优秀作品展示。
3.2.3.4 教学设计意图
课堂设计为研讨-初步设计-完善设计-组间互改-展示总结-点评的流程,让学生自我感知,体验,反复改进。老师不断启发、点拨和校正,这既符合企业的实际设计流程,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创新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的新时代黄道婆精神。
4.1.1 “一点带三面”:一点是专业知识点指小提花织物设计,三面是岗位素养面分别是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创造创新。在本案例任务实施过程中设计选材提升了文化自信,反复修改锤炼了工匠精神,古为今用激发了创造力。纺织品作为大众消费产品,充分体现了科技和时尚的融合,同时悠久的纺织加工历史和广泛的国际元素也使纺织品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纺织品设计要注重设计的创造原动力,把握国内外及古今时尚气息并进行创造性消化和创新性吸收,设计出更多纺织精品,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3]
4.1.2 思政全课堂:整合课程内容中所渗透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将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工匠精神贯穿到整个课堂各个环节,每个任务。以创新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为教学实施手段,以崭新的育人思路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4]
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是教书育人的主流趋势,作为纺织工艺设计类课程,本方案从教学内容选取到教学手段实施等都体现了工匠精神,文化传承、创新创造等共性思政元素。但由于当前生源的多元化,下一步在课程思政设计方面也应该因材施教在多样化、个性化思政方面多做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