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挑战:直面学生“祛魅时刻”

2021-01-29 16:26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时刻思政

张 倩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一个重要论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即直面学生“祛魅时刻”。直面学生的“祛魅时刻”不仅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索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一、“祛魅时刻”的内涵

“祛魅”(disenchantment)一词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是一个社会学用词,原指对世界的一体化宗教性统治与解释的解体。自世界“祛魅”以后,理性化、理智化、现实化的思维方式取代了充满迷信色彩和宗教色彩的魅惑和幻想的陈旧思维,人们开始用更加理性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自身与世界。

通俗地解释,“祛”即消除,“魅”即疑惑,“祛魅”就是消除疑惑,“祛魅”是一个去神秘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祛魅”,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思维得到拓展。对于新时代的思政课来说,直面学生的“祛魅时刻”,就是坚持问题意识,从学生的思想需求入手,从他们的困惑、疑虑入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通过内在引领重塑其价值体系,从而达到释疑解惑、超越困境的目的。因为在思政课教学中,讲清理论知识只是教学的起点,而非终点。思政课教学的最终意义在于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认识世界的方法,实现价值的传递,从而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祛魅”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经之路。

二、高职院校学生“祛魅时刻”的现状

在新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对于理论基础相对较差、社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无论是刚入校的新生还是即将毕业的老生都会面临自己的“祛魅时刻”。

刚入学的新生从高中繁重的课业负担中突然进入到新的环境,接触到新的师生,使其原来的价值观发生了动摇,但是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很容易陷入失去目标的迷茫状态,不知道如何面对大学新生活,尤其是对于价值观重塑的问题。虽然有些新生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记并且相信政治课本中的所有结论,但是这种相信是简单的相信,对于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及该结论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却无所适从,很容易陷入虚无甚至迷茫之中。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面对繁多的课程、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也会不知所措,会有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临近毕业的大三学生对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还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选择升学还是就业中摇摆不定,对当前以及今后的人生道路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学生的“祛魅时刻”接踵而来。直面高职院校学生的“祛魅时刻”,对于思政课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直面高职院校学生“祛魅时刻”的重大意义

“祛魅时刻”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极大的冲击,虚拟与现实的矛盾、“诗”与“远方”的纠结、“仰望星空”的热忱与脚踏实地缺乏的冲突、追求独特与不能忍受孤独的困惑、需要情感的互动等问题是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面临的“魅惑”,但是却不知道如何直面“祛魅时刻”。而思政课的教育过程就是一个答疑解惑的过程,紧紧抓住青年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所遇到的困惑,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些方面用力,如何用心做事,做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既要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又要回答好“怎么看”“怎么办”。

(一)直面高职院校学生“祛魅时刻”,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祛魅”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新一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非常特殊的接班人,他们的命运和民族复兴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0年后,他们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者、操盘手。所以教师要通过思政课使学生建立起自我意义,超越小我,追求大我,从而融入祖国,融入时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直面高职院校学生“祛魅时刻”,有利于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式的探索

思政课帮助学生“祛魅”的过程就是思政教育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载体等改革的一种探索渠道。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积极进行改革,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所以帮助学生“祛魅”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思政改革的过程,是不断守正创新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课程理论性和思想性的过程。

(三)直面高职院校学生“祛魅时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四个自信”的情感认同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会给学生一种刻板印象,即结论既定,形式老套。因为这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绝大部分学生对于什么是“四个自信”也能够脱口而出。但是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坚定“四个自信”、如何真正做到“四个自信”时却不得而知。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四个自信”只停留于“知”的表面,而没有在内心深处产生情感认同。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直面学生的“祛魅时刻”,帮助他们在解决个人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思考社会问题,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加课对“四个自信”的情感认同。

四、新时代直面学生“祛魅时刻”的路径探析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与方向探讨如何直面高职院校学生的“祛魅时刻”,析事明理,释疑解惑,守正创新,从而达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目的,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思政课教育要注重形神兼备

思政课教育要注重形神兼备,“形”即形式和方法,“神”即精神和内容。对于思政课教育来说,内容和形式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只有让形式服务于内容,思政课才能承担其价值传递的作用。只有以思想的方式讲政治,以思想的逻辑撞击心灵,才会使学生透过熟知领悟真知,才会使其有豁然开朗和醍醐灌顶之感。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是取决于教师会什么,而是取决于时代,取决于学生需要什么,取决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教学内容要时刻把握学生思想,将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兴趣点相结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例如,学习党史会磨砺其艰苦奋斗的意志,永葆浩然正气;学习经典会提升其理论修养,培养其理论思维;从实践中学习会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建构自我价值;从群众中学习会感悟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智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等。教学内容既要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又要接地气、有朝气、聚人气。让理论回应现实问题,回应青年人的困惑,使学生能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

思政课不仅要把理论讲透,还要把课堂讲活。2017年9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了“课堂革命”,要求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把教学从技术、学术向艺术转变。以情境讲述、现场教学、VR实景体验、朗诵、歌曲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载体,使传统授课模式下平面化的思政课向立体化转变,由教师“独唱”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合唱”。鼓励学生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悟来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使思政课双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使用案例教学形式强化思政课的启发性,在生动的案例中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体现中国智慧、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理论,只有在案例中生发这些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由理论知识转化成能力素养。

因此思政课教育要注重形神兼备,内容要准确,思想要深刻,形式要活泼,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二)思政课教育要注重师生兼顾

立德树人,思政先行;思政教学,教师先行。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育人与自育两手抓。对于怎么讲、谁来讲、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思政课教师是关键。思政课的魅力与教师的魅力直接相关,讲台上的精彩是理想信念、理论素养、育人情怀的综合体现。只有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才能讲出思想的水平,才能讲出信仰的意蕴,才能帮助学生把一个个term变成fact,最终变成faith。思政课教师要以德为先,始终保持正气、豁达大气、兼备勇气。正气可以使思政课教学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大气可以使思政课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勇气能够使思政课教学直面问题、切中肯綮,引导大学生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成长为有情怀、有使命、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思政课的目标是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具体对象就是青年学生,他们是思政课的主体。所以思政课教师要走到青年学生中去,与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做到“望闻问切”,即“望”学生之言行举止,“闻”学生之谈吐心声,“问”学生之关注所在,“切”学生之成长困难。通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从而设计出为广大青年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因此,思政课教育要注重师生兼顾,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并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

(三)思政课教育要注重内外兼修

思政课教育要注重内外兼修,“内”主要是指校内、课内以及线下,“外”主要是指校外、课外以及线上。校园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要加强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草一木都在育人的浓厚氛围,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校园外主要是指积极开辟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校外第二课堂,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并且要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越走越近。只有走进社会大课堂,学生才能真正把学校习得的“我理解”的知识转化为“我相信”的信念,才能更好地读懂国情书,思政课才会更加感性、鲜活和直观,思政课的育人功效也才能更好地发挥。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这个主渠道发挥其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远远不够的。在思政课堂外,各类专业课也要将德育元素融入课程大纲,专业课堂也要充满思政味道。但要注意课程思政不是专业和思政的简单相加,而是内在的深度交融,要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力。

线下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传统形式,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许多新问题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互联网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因此我们要把思政队伍引导到网上做工作,拓宽网络平台,实现“键对键”与“面对面”的结合。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打造“云课堂”,将线上、线下同步推进,让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做到线上热热闹闹,线下实实在在,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云上”直抵学生“心尖”。

总之,学生在哪里,思政教学就延伸到哪里,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思政课的课堂。注重内外兼修,努力做到无处不思政,无时不思政,无事不思政,于细腻无声中传递思想的磅礴力量。

(四)思政课教育要注重“软硬兼施”

思政课教育要注重“软硬兼施”,“软”主要是指思政教育要润物细无声,“硬”主要是指意识形态硬要求,保证思政课不走样。“软硬兼施”也可理解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在大学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非常特别的。因为大学课程中很少有标准教材,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这就意味着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意识形态的硬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点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既是底线也是原则。虽然思政课教学要不断地探索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但是无论怎么创新,都要保证思政课“中国红”的底色。要时刻牢记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更不能是破坏者和掘墓人。因此思政教育必须守住底线,坚持原则,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但是要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只靠硬要求和强灌输不仅不能实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将学生的成长度、接受度、发展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方式把理论知识讲深、讲透、讲活、讲新,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共情到共鸣、从自在到自为、从文本到心中真正地感受到真理的力量和理论的魅力,从而自觉地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总之,直面高职院校学生“祛魅时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来说任重而道远。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有意义、有意思,还要有感情、有感觉,更要有高度、有温度,实现深刻和有趣、理性和情怀的并存,这对于思政教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也是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思政课时刻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冬“傲”时刻
捕猎时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