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敏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期间和到203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工作重中之重,特别是农民问题。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由于历史、国情等多方面原因,“三农”问题始终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想顺利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农业农村,首要的是解决农民的思想意识和观念觉悟问题。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党教育、爱社会主义教育、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生态教育等等,其实质就是在打造一支政治硬、能力强、作风实的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基础上,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转变农民传统思想观念,提升农民政治品质水平,丰富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现代思维方式,做人人讲政治、知敬畏、明纪律、守规矩的新时代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事关重大,任务艰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人的发展在内的全面现代化。中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农民的思想意识、精神境界提升必然贯穿其中。
我国劳动人民在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生活中不断积淀,形成了优秀的中华农耕文明。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发展,农耕文明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先进的思想理念武装头脑,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明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悠久而丰厚的中华传统农耕文明融入现代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切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农村信息化发展带来了网络思想教育新需求,新型农村公共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不断提高,这些都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必须充分利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引入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差距,为基层群众提供充足的文化内容,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发展需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新时代保障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和牢牢把握农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实践证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引导,极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必须进行正确引导,抢占农村的思想阵地。另一方面,做好农村意识形态工作有助于防范化解风险和矛盾。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导向作用,指导基层农民群众遵循道德原则,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在大是大非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共同维护社会和谐大局。
在农村有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形成一致的思想认知和共识,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教育,有利于激发农民群众的爱国情怀,树立强大的文化认同感,从而能够充分获得民心与支持,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当前,我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投入与现实需求不相匹配。比如,硬件设施落后,特别是村级、镇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地、设施等比较缺乏,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受到限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单一,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等传统方式为主,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不适应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缺乏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模式;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足,人才短缺,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内容、新形式形成“需求差”,难以满足新时代农村基层思想政治教育需求。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改进工作方式方法,需要完善的农村基层管理架构、先进的农民思想认知水平、优秀的基层领导班子。然而,当前大部分从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理念创新还有待强化,方式方法不够灵活。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组织推进,重灌输,忽视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重统一性、轻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不能按照当地农民群众思想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效能偏低,流于形式,制约了新时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对农民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调动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提升农民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激发农民的自我教育意识,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现实情形是,一些地方仍过度依赖通过上传下达的传统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忽视了农民群众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导致宣传教育水平降低,效果也打了折扣。同时,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媒介和平台,与现代化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结合不够紧密。如横幅、宣传栏、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宣传方式仍占主体,其感染力、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亟待增强。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仍存在不足。如:缺乏相关阵地建设的整体规划,跟进落实不到位;农村治理结构搭建与发展需要存在差距,公共空间的扩大与村庄自治产生联动效应,使得加强阵地建设更加迫切;舆论引导力度不够,对于一些负面舆论、热点问题缺乏敏感度,不能及时消除不良舆情带来的影响,不能更好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进而转化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乡村振兴进程中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创新教育理念和形式,加大组织推动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开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崭新局面。
主要内容包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民头脑,提升其精神境界和思想认知水平,让农民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引导农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农民的爱国情怀,让农民更加坚信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头雁效应”,加强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引导党员村民带动非党员村民共同发展,让农村党员和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他们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形成勤劳致富的观念,摒弃等靠要思想,让共建共享思想入脑入心;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显著特色;加强农民的文化教育,引导农民重视和挖掘那些世代相传、积淀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农民群众在积极向上的民风民俗、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婚育新风、环保卫生常识等生动事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和教育,养成讲究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新风尚;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民法制教育,提高农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知法遵法守法,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高度自觉,充分发扬新时代的“枫桥经验”,深化基层依法治理,使农村社会依法办事蔚然成风。
教育兴,则国兴。我国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依然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政府部门应统筹规划,从教育抓起,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教育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针对留守老年人、妇女等不同类型的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班,提升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在农村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开设中高职教育,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做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开展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是加强和改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归根到底靠人才,当前,农村人才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党和政府在规划乡村振兴战略时明确指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2]建立人才政策体系,合理制定人才待遇政策,做到留住人才,激励人才,让下乡返乡青年愿意扎根农村;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引领作用,青年人思想先进,政治觉悟高,学习能力强,有利于改变农民落后思想,开阔农民视野;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带动作用,开展相关农民人才培训班,做好党政方针的宣传工作,给农民讲好中国故事,将各类人才用尽其用,打造一支“政治素质硬、致富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专门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则农村兴。当前,封建迷信、败坏的思想道德、低级趣味的网络文化在农村还有市场,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所缺失。如何繁荣农村文化,提高乡风文明建设水平,是丰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重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民树立爱国爱家、尊老爱幼、邻里团结、讲文明、讲道德等向上向善的乡风家风,增强农民的政治认同;加大力度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传统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引领农民树立热爱劳动、崇尚科学的理念;大力倡导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文化资源,传承发展曲艺、民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等农村传统文化,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走文旅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
加强和改进农民思想政治工作,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加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的融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载体,实现新旧载体的优势互补,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创新方式方法,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率,积极打造乡村振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有效利用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宣传国家新政策;有效利用“学习强国”“灯塔在线”等教育平台,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农民自觉弘扬真善美;在农村开设书屋、精心打造文化墙,营造弘扬真善美的氛围,让艺术下乡进村,组织农民踊跃参加广场舞,强身健体,改变农民传统思想,以文化惠民促振兴。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尤其是村“两委”既是乡村治理的核心主体,又是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主体。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扮演好先进文明思想的传播者角色,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宣传工作,发挥思政教育“知人心、稳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建设助力。[4]加强基层党员的培训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让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权威主体向农民宣传好国家的惠民利民政策;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效仿学习。
做好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化农村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方面,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实际需求,贴近农村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农民的心坎上,让党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