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的百年历程与经验

2021-01-29 10:40朱潇潇
深圳社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党员

朱潇潇 郑 鑫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和信仰的现代化政党,也是时刻保持以政治性为统领,不断融合时代要求与使命充实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负有对广大党员进行包含政治、思想等内容在内的教育,以及管理组织、实现革命和建设目标的使命。[1](P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个精神之源在历经百年后仍历久弥新,离不开党员教育管理自诞生之日起的坚持浇灌。

在世界范围内,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内容与政党组织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在政党发展历史过程中,便出现了‘干部党’和‘群众性政党’两种不同组织模式并形成鲜明对比的政党概念”。[2](P38-39)“干部党”出现的时间较早,代表性的组织如英国的辉格党等,成员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因为对于社会政治问题的相似观点而聚集成群,沙龙、茶会等都可以是成员活动的场所和形式,进入和退出的机制比较随意。对于“干部党”而言,党员教育基本局限在党内中上阶层范围内,以选举为直接目的和方向,教育的结果表现为对政治议题的妥协与一致性表达,在时间上与选举季前后保持同步,并没有常设性的机构对此负责。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平民政治生活的进步,“群众性政党”也率先于19世纪末在欧洲大陆应运而生。与“干部党”相比,“群众性政党”对党员政治意见的统一和一致更为严肃和严格。[3](P89,494)因此在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上,群众性政党也开始注重对基层党员和组织的教育和培训,以达到更有力的政治共识和政治行动。群众性政党代表比如社会党,不仅突破了传统政党的少数精英范围,组建了基于地域区分的“分部”作为政党的基础,同时其基层组织在运行中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组织群众,二是对群众开展政治教育,三是从群众中选拔优秀分子为领袖”。[2](P38)其中,通过定期的政治教育加强政党内部的密切联系,以及党员对组织的认同和效忠,是群众性政党基层组织的核心功能。

但即便如此,西方社会的“群众性政党”无论是在对党员教育的深度、广度以及与行动的关联度上,都无法与共产党相比。尤其是冷战及之后的欧洲政治格局演变中,社会民主党等代表性“群众性政党”都纷纷对意识形态问题视而不见或者集体偏右,党员教育的形式也逐步向“干部党”靠拢,政治清谈与日常化的政治议题成为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内容。[4](P112)在某些方面,政治教育淡出,职业教育导入的状况成为部分“群众性政党”为吸纳新党员加入而纷纷采用的现实选择。

政治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世界上始终坚持将政治教育和管理作为第一使命的政治集团。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历程中,高度重视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政治教育与培训,对党内干部尤其是中高级干部进行纪律管理和约束是其区别于其他政党形态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帮助基层党员,尤其是党员骨干的工人阶级认清阶级关系等重大政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5](P66)列宁则始终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必须坚持不懈地通过思想教育来提升党员的阶级意识和政治认同。[6](P311)

因此,系统性、长期性、连贯性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三大特点。首先,层级完备、功能清晰、组织有序的党校机构对基层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负有教育和培训的职责。党员的教育就其属性来说主要是政治教育和技能教育,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发展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及其具体实践等,以政治认同、思想认同、道路认同和情感认同铸就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党的无限忠诚;技能培训则包括对新兴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力形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联系,时刻保持和凸显党员干部的先锋队角色与定位,将“红”与“专”和谐统一地贯穿于党员教育的脉络之中。其次,长期性的特点则表现在自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之日起,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就一刻没有松懈。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主观认知和工作方法必须与客观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认为事物始终是处在运动与发展之中,所以党员必须以学习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加以长期坚持。最后,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是特别善于总结和提升历史认知的政党,在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前后的一致性与效果质量的提升,从顶层架构的设计到基层组织的实施,都有连贯性的安排与计划来保障党员的连续性自我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坚持和贯彻党员教育管理准则的楷模。在历次革命和建设洗礼中,通过不断完善与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机制,锤炼党员的党性、锻炼党员的才能、磨练党员的品格、熔炼党员的精神,将全党建设成为一支完成领导民族解放与国家富强,以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集体。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建设历程中,形成了既完整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主张,又符合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要求的党员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表达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质,保持着先进性和纯洁性相结合的工作方向。通过对党员教育管理一百年间的变化进行历史性考察,有助于在新的百年机遇到来之际,为中国共产党焕发出时代活力从历史中寻找答案、镜鉴未来。

一、开篇谋局:民主革命时期对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是历史与时代互动的结果。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作为教育和管理体系的圭臬,党章在其中起到了风向标和定心盘的作用,既指示正确的方向,也衡量具体工作的尺度和分寸。作为需要时刻体现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思想塑造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尤其是在早期探索中,党章更是起到了绝对的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革命史中开天辟地的大事,也是宣告将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工作内容之一的开端。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所提到的“苏维埃管理制度”,实际上除了组织意义上的管理外,也包含了对党员进行教育及管理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章程议案》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党员的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及其意义,以“组织与训练”的名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为“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革命力量的发挥来自于集中组织与训练,这也是将革命意志转化为行动的必要阶段。此外,为了提高党员的行动力,二大还提出“个个党员都要在行动上受党中军队式的训练”。[1](P90-91)

针对党的二大之后国内党员和基层党组织规模的扩张状况,党中央对加强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有了更明确的全局性共识。中国共产党第三届第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通过了《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形成了将宣传与教育工作结合起来的新方向,同时提出教育的对象除了针对党员之外,还应该针对新党员及工人群众中的潜在党员和发展对象。因为“党员在向民众宣传本党政治主张的时候,也加强了党员对党的主张的认同,不仅提升了党员的政治宣传能力,也提高了党员对政党的政治认同”。[7](P30)同时,作为党内教育宣传喉舌的党报和主要阵地的党校,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央宣传部应当在党报上加重党内教育的工作”,“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1](P235)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内机关报《中国共产党党报》于1923年11月30日出刊,由陈独秀任主编,是党内工作的简报,只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发放。[8]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安源党校在1924年12月成立,第一批学员来自于就近的安源煤矿党组织和团组织。[9]党报与党校的设立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迈向组织化、正规化与程序化的开始。

政治性是党员教育的首要原则,列宁反复强调要“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10](P54)中国共产党自建立开始,始终将对党员的政治性要求置于首位,对于党员政治性的提升也一直处于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设计的核心。在快速发展的阶段,针对党员的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大革命时期,党员人数从四大时的不足千人,迅速增加到五大召开前的57000多人。[11](P94)数量和规模的急剧扩充,带来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整体方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与党员个人素质的三重考验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与发现问题,在四大召开期间对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及问题的现实性有清醒的认知与判断。政治教育的缺失与对工人及群众的阶级教育不到位是主要问题。“党中政治教育做得极少……本党过去在职工运动中常因太偏重机关式的组织工作”,[1](P375-376)对于这些问题,党中央也明确了党支部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桥头堡的地位与主体作用。[1](P377)

经历了南昌起义及之后井冈山斗争期间的沉淀,在20世纪20年代末及30年代初,党员教育管理在概念理顺和廓清上走过了最初的探索期,其内容和框架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都是对其延伸、调整与进一步扩充。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党内教育的材料主要由以下10 部分组成:(一)政治分析;(二)上级指导的通告的讨论;(三)组织常识;(四)红军党内八个错误思想的纠正;(五)反机会主义及托洛茨基主义及反对派问题的讨论;(六)群众工作的策略和技术;(七)游击区域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九)社会经济科学的研究;(十)革命的目前阶段和他的前途问题。[12](P817)因此,古田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管理史上起到了第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作用。

以基层党组织为依托,以政治性为遵循,以战斗力为方向,是党员教育管理体系的支柱与特色。在中国共产党六届二中全会上通过的《宣传工作决议案》将基层支部的政治教育作为“党内教育工作”的最为主体和重要的部分,要求“党必须利用支部在生活与工作中所感觉的一切问题,以加紧支部的政治教育。”[12](P271)特别强调在支部吸纳新党员时要注意按照这条标准,同时对那些不能严格按照要求提高政治认识,或者是故意违犯这些标准的人也应当将其驱逐出党。[13](P48)在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思想发展重要节点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党章,将政治性上升到关乎全局的高度,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也同步提高。一方面,党员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成为党员教育的桥头堡,担负“教育党员,组织党员的学习”的责任;为提高全党的战斗力,从管理和纪律角度束紧党员的政治和思想藩篱,也成为了基层党组织功能落实下沉的基点,肩负起“审查与鉴定党员,对党员执行党的纪律”的职责。[14](P119,132)不仅对党员提出学习理论和遵守纪律的严格要求,同时将教育管理党员的具体责任落实到基层党组织。这些是中国共产党在组织纪律性上的新要求,也是党员管理与监督制度的新发展。

二、制度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员教育管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也进入了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随着中心任务的转换,党员教育管理也切换到新的历史篇章。随着“进城赶考”变成“上任履新”,着手解决进入和平时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历史及现实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此一时期的新考验。同时,在冷战格局基本确立,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基本形成的背景下,找寻符合新中国自身发展需求的道路,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决策层的全新课题。在这样的时代画卷中,在全党上下形成思想统一、行动有力、围绕中央的工作态势,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质量就成为重要一环。

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期相比,党员教育管理出现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在教育与管理的二元结构生态中,党员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作用的提升。两者的关系也从前一时期的党员教育重在过程、党员管理重在结果而发展成为教育和管理全程并重的局面。这与时代背景变化密切相关,“进城”后部分党员及领导干部面对和平的环境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以及手中权力的增大,出现了思想上认识不清、作风上浮夸和动机不纯的各种情况,官僚主义思想开始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在革命时期杜绝的贪污和腐化问题也出现露头的迹象。

针对党员在思想和作风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从多方面采取断然措施来全方位遏制及解决这些腐蚀健康工作机制的毒疮。首当其冲的就是抓紧全党的理论学习,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思想上扎紧党员和干部的篱笆,时刻铭记作为以马列主义为根本信仰,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导向的政党成员,如何完善和构筑“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从理论到行动的逻辑闭环。对于相当一部分党员产生的骄傲自满心理,重提理论教育是提纲挈领的第一步,当时党内的理论教育工作之所以薄弱,根本原因是在日常工作中重视经验甚于理论,存在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同时,党中央认为这次集中性的理论学习与十年前延安整风运动最大的不同在于“整风运动的主要锋芒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反对经验主义的斗争还没有在同等的规模上展开”,如果需要彻底克服经验主义的危害,“必须依靠广泛的有系统的理论学习”,这一条件在过去战争年代不具备,但在和平年代则有条件开展全党范围内的理论学习。[15](P111-112)面临克服经验主义的思想束缚,同时又要结合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创新需求,中央提出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理论著作强化理论和政治常识教育。实施学年制和考试制,规定每年学习时间为八个月,即每年三月初至十月底。[15](P112-114)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做出的强化理论教育和思想学习的重大举措。1951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刘少奇在其所作的报告中提出了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并写入《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16](P62-64)以这次大会为标志,拉开了党员管理尤其党的基层组织管理在建国后开始新历程的序幕。1951年因此也成为党员教育管理在这一阶段的重要历史节点。2月到3月的两个月时间里,党中央密集召开党员教育和党员管理的两次大会并颁布了包含实际举措的重要决议,为党员教育管理在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调,校准了方向。从党员教育管理的两条支柱一起发力、矫枉就正,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的认识走向深刻,对于其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把握走向全面的见证,这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不断走向成熟与新的成功。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会议。大会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大会上,邓小平做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为党员教育管理指出了新内容和新方向,从本质上高度关注脱离群众的风险“党必须经常注意进行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经常警戒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因此,除了一贯重视的党员教育,以监督落实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将党员和党组织的日常活动置于群众的严格监督下成为防范风险的根本性举措。[17](P215)在党员教育的对策上,坚持和强调群众路线是第一条。这些都是在对过去几十年间党员教育管理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后得出的结论,并在之后的工作实践中得到了相应的贯彻和实施。

三、教育与监督并重: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员教育管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十年的社会动荡,中国社会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由此开启。随着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回归正轨,党员教育管理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党员教育的优秀做法得以坚持,党员管理因为新形势的出现而得到了改善和强化。

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确立,以及开放国门之后外来事物和观念的冲击,基层党员和党组织都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之相应的是党员教育管理方法也必须随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主动求变。纵观这一时期,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更新与迭代。提升共产党员的修养,坚守共产党员的党性成为新的内容支柱,力求从客观世界的认知与理论精神的统合上为广大党员牢固树立起抗腐拒变的思想防护网。另一方面,在形式上,相关的制度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扎紧制度的藩篱,“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与“防患于未然”并重,一手构建制度跟进时代的步伐,一手抓对党员和干部腐败行为的遏制与惩处,从根本上扭转了改革开放前期出现的党员政治素质滑坡的现象。

作为发挥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先锋和带头作用的桥头堡,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加强,无论从党员教育管理的效能还是覆盖率看,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兴经济形式的发展以及党员数量的迅速扩充,为保持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使命与政治诉求,从制度保障的层面为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百年党员教育管理发展史上,基层党组织的职能、责任以及义务等条款第一次在党章中得到系统的陈述与界定,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党章要求“基层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遵守纪律,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18](P116)

另一方面,通过教育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也是党员教育管理整体工作成就的重要方面。在今日仍有影响的干部“四化”要求,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在1982年10月3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到,“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有步骤地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加强干部的教育和训练,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要不失时机地抓紧培训干部,把干部教育工作经常化、正规化、制度化”。[19](P101)干部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使全体干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文化水平和领导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成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2006年,中央颁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在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学习型政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构成了以强有力的干部教育工作推动全党整体工作稳步前进的有力抓手。[20]

从基层开始强化对党员的监督,将政治防线前推,将纪律约束下沉,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党员教育管理的鲜明特征。十四大党章除了强调了党员的政治性要求,还将基层党组织的任务从“对党员进行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21](P110)党的十五大则提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正式把“邓小平理论”载入党章,并将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相关知识纳入日常性的党员教育管理范畴。在十六大党章中,党员教育的内容扩充与增加了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对党员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2](P314,342)十六大后的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通过将经常性教育制度化,全面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以及先锋模范作用。[23]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新要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24](P41)并将这一要求写入党章,同时在党员教育内容中增加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要求。[22](P381-382)这些都是党员教育管理通过党章的变化透射出的时代变革与进步。

四、从严从新:十八大以来的党员教育管理格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建设和发展主线,这也成为十八大以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指导方针。2013年 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意义重大,一方面“要强化党员管理,严格党内组织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另一方面也要“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焕发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25]2013年 6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特别是“要严格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26]2014年7月出台《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明确培训工作的核心就是增强广大党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能力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服务。[27](P2)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做到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切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28]2016年 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这是一次面向全体党员提升理论和实践修养的重要举措,将党内教育从集中性教育发展为经常性教育,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2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百年党员教育管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十九大报告在党员教育管理的主体、内容以及工作逻辑上阐述了强化党的领导与其内在的关系,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所需要承担的教育、管理与政治功能,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另外,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党员“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员的日常行为做出了符合上述要求的管理和监督规定。[30](P52,92-94)

2019年9月,《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正式颁布。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的系统总结与对未来的科学部署。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单独的党员教育管理为主题刊发的正式文件。[31]《条例》围绕总则、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员教育基本任务、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主要方式、党籍和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党员监督和组织处置、流动党员管理、党员教育管理信息化、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等角度全面展开。《条例》深刻体现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精神,也反映出新时代鲜明的背景和特征。[32]第一,是将流动党员的管理正式写成条目。现代经济形式赋予了生活基本形态的高流动性,这也必然带来党员分布形态的高流动性与高随机聚合性。如何有效履行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责,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党组织一直面对的难题。在《条例》出台之前,这一部分工作并没有全国性的规定,只有各级党组织根据自身理解和工作需要制定的相关细则。如何围绕党员组织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教育管理,流动党员在新的工作地域和部门如何衔接等等并没有妥善做到有章可循。因此,《条例》直面这一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和加强了不同性质工作单位的基层党组织以及城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以属地对接为基本原则,让流动党员做到心有所属、心有所聚。第二,是将党员教育管理信息化正式以条款的形式刊布。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起步很早,最早的一批党组织网站在20世纪初即已出现。随着互联网移动化的趋势出现,党员教育管理的手机端工具逐渐普及。但长期以来,对于党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认知始终停留在器用的层面,而没有上升到制度的高度,这与本质上是信息社会的现代社会相脱节。《条例》中关于信息化的条款出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党员教育管理与科技的认知逻辑上跟上了时代步伐,体现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的信息化运营特征,还提出了推进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思路和方法,为迎接新的百年使命和挑战提供了科技的助力。

五、坚持、坚守、坚定、凝坚: 百年党员教育管理经验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33](P5)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国家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这一百年中,中国共产党围绕自身革命与建设,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在新的一百年征程中开展教育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注重对世界局势和历史大势的学习与了解,并吸收创新出适应于中国实际需要的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不变的方法论。恩格斯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34](P39-40)在1925年10月通过的《宣传问题议决案》中指出“党校内的教育方法,应当根据国内革命运动的经验,说明共产党在许多革命运动中的作用”。[1](P48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此多有论述,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35](P795)刘少奇强调,“为了坚持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方法,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彻底肃清旧社会在教育和学习中遗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理论和实际的脱离”,[36](P24)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掌握知识与技能来服务革命事业。张闻天则提出“共产党员在一切革命活动中应该成为忠于革命事业与遵守革命纪律的模范,不断提高自己工作与办事的能力,学习与精通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技能”。[37]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探索过程中的总结,也是不断付诸于教育管理的实践。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同时,也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36](P5)以理论学习为土壤,从中吸取养分,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为阳光和雨露,通过教育和管理的光合作用,转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并找到正确的方向。

第二,坚守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党员教育管理组织模式。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如何开展,效果如何,就直接和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相关。从党的四大开始,就明确了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主体和主战场的地位,只有充分依托基层党组织、信任基层党组织、赋能基层党组织,才能保证党员教育的安排能够落到实处、触及灵魂,才能保证党员管理能够贯彻到底,如臂使指。这是百年来党员教育管理在组织层面上的宝贵收获,也是需要在未来继续贯彻执行的既定路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党的政治功能。时刻紧抓基层党组织这个抓手,党员教育管理才能真正成为建设战斗堡垒的思想利器。

第三,坚定以政治性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核心诉求。政治性是现代政党的根本属性,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信仰,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的政党。这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保证,也是百年来始终不负民族与国家重托的支撑。在党员教育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政治性作为内容组织和行动实施的定心石,在教育和管理党员的过程中时刻以政治性为先导,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提升党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从政治上看问题,从政治上看全面从严治党,从政治上强化党内和党外监督,深刻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内涵,履行新时代每一个党员的政治责任。

第四,凝坚出主题性和日常性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党员教育管理,上看一条线,下看一大片。需要肩负起对所有党员进行各项政策传达、下发、解读以及其他工作,内容纷杂。因此,从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诞生第一天起,就需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矛盾。“变”的是工作的具体环境和阶段性目标等,不变的是政治性的核心需求。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出日常性和主题性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以日常性教育管理来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主题性教育管理应对工作的复杂性和阶段性。这种组合式的教育管理模式经受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考验,并总结出许多有效的细化落实方法,体现出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展现出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政治力量和始终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自我革新的教育管理展示着青春的战斗力,始终强调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是保持这种青春战斗力的来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将每一个特殊问题同总政策联系起来,将每一个细节问题纳入其理论框架之内,它将给予党员一种无比扎实的政治训练”,[2](P40)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成功之道的精要总结。

在中国共产党迈向下一个一百年的历史挑战中,通过学习提高党员和党组织的新能力和新本领,持续贯彻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提升战斗能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切实将教育管理融合进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才能在新的历史答卷中坚定不移地维护好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组织力,有力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清华党组织公开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