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纳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对青年人才的迫切需求,成都市郫都区紧紧围绕“三区一园”主导产业功能区建设,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全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通过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引育体系,汇聚青年人才智慧、激发青年人才活力,有效促进区内科技不断创新、产业成功转型升级、人力资源价值有效转化。
截至2020年底,郫都区人力资源总量达68.17万人,其中,各类人才有19.43万名,约占人力资源总量的28.5%。从产业分布来看,产业人才有13.43万人,主要集中在各功能区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从人才层次结构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约为65.2%。从人才来源来看,区内人才占比约为57.5%,外来人才占比约为42.5%。从人才类型来看,党政人才有1964人,专业技术人才有41000余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有9600余人,技能人才有71000余人,农村实用人才有12000余人,社会工作人才有735人,高校科教人才有58000余人。
目前,区域内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等大(中)专院校25所,国家级实验室31个,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近5000名,在校大学生30万人。全区聚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以及国家和省、市人才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08名(博士及以上学历90%以上),聚集创客10.6万名。
青年人才供需情况。全区求人倍率从2013年起持续上升,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专业人才相对紧缺,求人倍率达1.5-1.8,企业引才难度较大。
据统计,郫都区每年青年人才供给总量约为8500人。其中,通过政府牵头开展“蓉漂”“校园行”等引才活动或市场化引才等方式引进人才约6000余人;实施产业提升计划培育人才约2000余人;通过高校选聘、企业自主招聘等途径新增人才约500余人。
目前,全区企业2万余家,预计年需求约为1万余人。从园区人才需求来看,成都现代工业港、成都川菜产业城、成都影视城、乡村博览园人才需求占比分别为70%、15%、5%、10%,人才需求集中在成都现代工业港。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以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和新兴行业为主,占比为75.2%;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对人才需求相对较少,占比为24.8%。从人才层次来看,主要以中高级以上人才为主,对初级人才需求相对较少。
从供需情况综合分析,郫都区青年人才年均缺口预计为1500余人。未来3年,青年人才缺口预计达4500人以上。
城市对青年人才综合吸引力不强。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0》,报告通过跨城求职数据,多维度分析了人才流动趋势,得出了2019年城市人才吸引力100强中,成都位列第7名。从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6个重点二线城市中,杭州最高、成都最低。成都人才净流入占比在-0.3%至-0.8%区间波动,主要原因为薪资水平相对较低。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最新《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2021年第三季度末,成都平均薪酬为9291元/月,排全国第14位。而郫都区薪资水平与成都市平均月薪大致持平,排双流区、龙泉驿区、温江区之后。
近年来,郫都区人才引进落户在“11+2”区域中排名靠后,相较于天府新区和高新区差距较大。从人才落户人数与周边区域新增入户人口占比来看,郫都区人才落户占比15.88%,而天府新区和高新区则分别达到70.96%和42.07%,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在30%-40%之间,龙泉驿区、双流区和温江区在18%-19%之间,说明郫都区尽管新增落户人数较多,但是入户人员的学历层次并不占优势,人才吸引力不强。
政策精准度不高。近年来,郫都区虽然制定并出台了“菁蓉镇2.0政策”“郫都菁英产业人才新政11条”(以下简称“人才新政”)“城市猎头行动计划方案”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但现有产业人才政策还存在交叉、重复和覆盖面不够的情况,政策杠杆作用不够明显。如文创和蜀绣等现有产业政策与“人才新政”“菁蓉镇2.0政策”在租房补贴、经济贡献奖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复。同时,因“人才新政”设置参保地限制,导致部分人才无法享受政策红利。
平台作用发挥不明显。郫都区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滞后,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不高。同时,现有的136家市场化人力资源机构规模小、服务层次低,人力资源供给不佳,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人才测评、人才画像等高端服务产品的需求。目前郫都区已建成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博士后协同创新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各类平台50余个,但重建设、轻管理,近三年来通过平台引育的产业人才不足1000人。院校人才资源价值转化不佳,近三年区内25所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留郫约为11000余人,不到毕业生总人数的5%,高校毕业生留郫比例较低。高校丰富的科教优势和科技成果还未能通过创新机制、“产教协同”等途径有效转化为产业成果。
服务环境有待优化。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调查手段和大数据支撑,人才基础数据准确性不高,对后期人才引育指导性不强、针对性不够。目前郫都区内各产业功能区综合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交通出行等基础配套设施和青年人才购物、休闲、健身、娱乐等生活场景方面还不能满足人才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圈需求。各功能区人才公寓、配套住房、创客公寓等安居保障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升。
为进一步完善人才供需体系,有效促进人才、成果、项目价值转化,围绕到2022年实现“全区人才总量达到22万人,引育市级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名以上,孵化高端人力资源机构5家,搭建产学研平台10个以上”的总体目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加强产业建设。加快提升现代产业能级和创新发展能力,加速显现出作为极核城市中心城区对技术、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以产业功能区为核心组织经济工作,支持“155+6”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推动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固链,大力扶持一批带动性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型大企业,形成区域内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促进产业数字化,鼓励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加快人才的集聚和打造重要经济中心的活力区提供产业支撑。
建立供需数据库。开展人才现状和人才需求精准调查,绘制急需紧缺岗位人才分布图,建立人才供需库和人才资源产品供需库,促进人才资源与重点产业精准匹配。依托“郫都人才综合管理云平台”建立全区人才大数据库,动态掌握全区人才供需情况,为制定和优化现有人才政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建立区域人才数据共享机制,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实现跨区域人才资源共享,推动区域产业共建、人才优势互补。
努力完善政策配套体系。聚焦产业(行业)细分领域和产业链、生产链、创新链的关键环节、关键工位、关键点位,汇聚“三区一园”,客观反映城市人才需求,修订相关政策,实行人才分层分类分阶段扶持,实现人才引进、培养、集聚与郫都区发展目标、重大战略高效协同、精准匹配。建议重点加大对区域经济贡献大的人才、项目、企业和高校科技人才(团队),特别是具有先进技术水平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合创业(市场)资源能力强的“三带”(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人才(团队)扶持力度。抓好现有人才政策的落实和兑现,增强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议根据企业、人才对区域经济贡献,适当拓宽产业、企业、项目和人才扶持范围。完善“人才+项目”的人才评价机制,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更加突出人才业绩和贡献,建立多维度人才评价标准。
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提升现有人才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对目前已建成的各类专家人才工作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载体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激励配套机制,充分发挥平台载体的功能效应。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导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优化人才配置,探索人力资源数字化服务模式,实现人才平台精准、量化、高效的专项赋能。高质量搭建校企育人协作平台,积极落实郫都区委《关于加快人才资源价值转化助推郫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整合校企协作优质资源,依托校企协作平台打通人才转化通道,助推青年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