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高校国际化的必要性及其路径

2021-01-29 01:41崔朝晖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国际化学校

崔朝晖 杨 凯 许 杨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高等教育国际化因知识和学术需要交流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以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今天,国际竞争由从前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争转变为科技和经济竞争,各国政府也因此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干预,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化来汇聚人才,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希望借此发展本国高等教育,为本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重视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在派遣和接收留学生规模、跨境教育、国际性课程开设、跨国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等国际化方面,与发达国家势均力敌,且呈现一个高速、加速发展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对外开放的蓝图更清晰、布局更宽广。去年6月,在疫情肆虐全球,阻碍教育国际化流动形势下,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既迫在眉睫,又恰逢其时。”[1]这对高校的国际化进一步明确了要求。西部高校,相对沿海经济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而言,国际化程度低,在国际化课程、跨国交流与合作等国际化方面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本文展示了西部高校国际化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通过学校的努力强化师生和家长的国际化意识,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履行好高校的职能提出了可行性意见。

一、西部高校国际化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等教育国际化已常态化,成为各个国家高校服务本国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世界知名大学纷纷将国际化办学作为自己的新目标,这不仅在人才的聚集上,而且在经济的发展上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借鉴、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方法 ,以培养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的人才为目标完善自己的培养体系; 以科研项目为平台,了解并分享世界最新科研成果,展示我们的人才科研实力;通过交流,古老文明的中华文化得以分享和弘扬传播。总体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通过国际间高校的交流合作,使世界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提高世界教育的整体效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目标。我国西部高校是指处于我国西部12个省级行政区域内的高校,因地处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较为闭塞的西部内陆,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无论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投入,还是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生涯规划都有较大差距,尤其在国际化上,学校重视度不够,各种投入不多,师生的国际化意识薄弱,校园国际化氛围淡薄,在国际化考量指标如外籍教师、来华留学生对本土师生的占比、本土师生的出国(境)交流与学习人数、国际科研合作、联合办学、包括双语教学、外语教材的使用等国际化课程建设方面显得微弱或者没有。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西部高校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一是增强自身建设,二是培养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人才。

(一)国际化是助推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已经超越了国家、民族的界限,跨国公司、跨国集团遍布全球已经不是新鲜、稀罕之事,同样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势在必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在竞争靠各种指标说话的语境中,国际化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国际化以及国际化程度已成为各种排名的一项重要指标。国际评判大学排名的四大机构,无论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ARWU、英国的QS、还是英国的THE、美国的U.S.NEWS,都将学校的国际学生比例和国际教师比例作为衡量高校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与学术声誉、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研究实力共同构成了评价体系。国际化已经成为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指标,高校办学水平又是学生、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的考量。全球化时代,高校的学生生源面向全球,毕业后的深造和就业也会走向世界。高校林立,生源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西部高校的竞争不仅仅是西部区域高校之间的竞争,也非国内同等高校之间的竞争,而是全球高校的竞争,全球同层次高校的竞争。鉴于此,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是西部高校拓展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国际化也是西部高校提高办学层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目前,西部高校因财力有限、地域相对封闭,其发展步伐明显滞后于国家教育部直属知名大学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与层次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国际化只能无奈地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徘徊,简单地涉足国际交流。若要在高等学校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和保有生存之境,西部高校就应该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国际化的办学策略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自我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高度国际化的大学,一些年轻的优秀高校,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就是通过国际化战略实现了自身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一个国家的视野,能够决定它在整个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一个人的视野,能够决定他未来发展的水平和高度;一所大学的视野,能够决定它教育的广度和深度。[3]2015年国务院对本世纪中叶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进行了规划: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一流大学建设是西部高校的目标,其建设路径就是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界有名大学、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吸引优秀外籍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由此提高自身的实力和世界知名度。

(二)国际化是西部高校履行社会职责的必要

2017年2月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国际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一起提出作为高校的重要使命,是大学建设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西部高校作为国家在西部地区建设的人才培养机构,必须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提高教育水平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而走国际化的道路。

通过国际化培养西部建设需要的人才。目前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经济不发达,信息不畅通,生活条件较差,因此无法吸引外来优秀的人才,以致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只有靠本地培养的人才。而现代化的人才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有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素质和能力,即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西部高校必须国际化。纵观历史,几乎每一个国家的崛起强大都是因其有高水平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大学,比如英国有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美国有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日本有东京大学和京东大学,韩国有首尔国立大学和首尔大学。这些大学通过国际化吸引了全球优秀的学者和学生,通过提供殷实的待遇将这些国际拔尖人才吸引为其国家发展发挥他们的智慧。同样,西部高校通过国际化强化自己的办学能力,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仅能培育植根西部建设的人才,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而且因西部高校的办学实力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和国际求学者,这对西部的发展不愧为雪中送炭。西部地区的发展事关国家整体发展水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成就发展人才的西部高校是核心的加工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西部整体发展能力。因此,西部高校必须认识到自身的重大责任,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以国际化的视野建立与西部开发开放新格局匹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育西部建设所需之人。

通过国际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我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发展格局提出的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倡者,我国政府就有责任和义务培养、提供国际化视野的人,并以此来带动越来越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共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出力、作贡献。毫无疑问,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国际化人才。“对西部高校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促进西部高校发展的机遇,更是西部高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4]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西部高校,应发挥临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为熟悉沿线国家语言、风土人情等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专业素养的国际化人才;为国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起到高校教育的特殊作用,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实现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愿望,合作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困难;通过国际化,为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参与制定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规则、制度和标准,构建符合我国利益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输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特色尽一份该有的力量;通过国际化,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提高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度,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5]

二、当前西部高校国际化存在的不足

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高校之间国际化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西部高校地处偏远地区,当地经济发展迟缓,对外信息流通不畅,教育观念传统保守,普遍缺乏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学校“大外事”格局尚未形成,师生的国际化意识淡薄,学生家长对学校国际化项目不太了解,学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开展缓慢。所以西部高校的国际化建设与国际化的世界格局有一定差距,在提升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培养西部大开发所需人才方面还需努力。

(一)学校国际化建设有待加强

学校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和财力投入多少是开展国际化教育、提升校园国际化程度的关键。目前西部高校因国际化基础弱,财力有限,国际化建设还存在较大困难。一是有限的财力保证不了足够的国际交流和外籍教师的聘用。国际交流都是跨国界,因距离、文化差异以及制度的不同,交流成本高,还存在投资了近期见不到收益的情况,这也消减了国际化建设的意念,学校也因此没有形成支持老师提升国际化能力的制度和聘用外籍教师和专家的政策。二是未将“国际化”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未建立“学校为主导,院部为平台,师生为主体”的教育国际化工作机制,二级学院没有专门负责国际交流的人员,而二级学院的工作千头万绪,也未将国际交流纳入日常规划中重点考虑,这当然就难以保证工作的开展与效果。三是老师的国际化意识淡薄。因学校的不重视,没有系统的国际化建设和考核机制,相应的老师也就不关心、不重视学校国际化。如对老师的各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的国际交流、学习无鼓励;学校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不完整,无论老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还是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授课,学校考核都一样。同时,老师因个人原因,如外语水平不高,结婚生子等家庭原因,在没有外界压力情况下也就满足于现在的工作状态而不求国际化的课堂理念和能力。有些西部高校甚至认为国际化是重点高校争创国际“双一流”的专利,对普通高校讲就是一种摆设,在不需投入太多的情况下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仅仅是锦上添花,一时效应。

(二)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不积极

在学校的国际化建设中,学生是项目的参与者之一。但学生因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原因以及安全担心和不自信等对学校提供的国际项目漠不关心。一是学生满足现状。学生因处于西部内陆,受国际化元素影响小,满足于现有的学习、生活环境,也无探究外面世界的雄心、动力和压力。多数学生的目标着眼点在书本知识、当优秀学生、奖学金,能通过努力学习和能力提升在毕业时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是最终目标。对学校推出的国际交流项目,有学生以经济为由予以忽略,甚至花费小于省内一次旅游费用的游学项目在一个上万人的大学也组织不了10个人的游学团队。二是各种担心。对于交换生、游学、学历提升等国际项目,学生有语言交流困难、安全、生活不习惯等担心、焦虑和不自信。西部高校学生,日常训练外语的机会不多,哪怕过了托福、GRE等语言关,但要在全英文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活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同时国(境)外高校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学生适应以及一些夸大了的国(境)外学习的不利因素和负面案例也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都促成了保守学生的顾虑。三是群体影响力小也是西部高校难以在学生中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西部高校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比例很小,由此而产生的带动作用很难显现出来,很多人把这些活动看成是少数人的特例,也难怪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的宣传无人问津。这就如莎士比亚所言庄严的大海产生蛟龙和鲸鲵,清浅的小河里只有一些供鼎俎美味的小鱼虾。西部高校学生之所以生成这样的小鱼虾,一方面是学生成长的不太开放环境,更主要是受教育的学校未给予意识形态的启迪,未提供国际化氛围浓厚的环境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

(三)家庭对学生国际交流支持度不大

西部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西部这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大多数本地的大学生从出生到大学都在这个固定的文化环境中,未能受到发达地区多元文化的熏陶和强烈竞争的冲击,学生对于学校的事情不善于与家庭沟通,大多数家长对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处于屏蔽状,即使知晓孩子学校的国际项目,也因对信息的不敏感、对国际交流的不了解而采取一种默然的态度。当然对国际交流的成本和收益的核算是家长的主要考量。学生国际交流最基本的国际交通费、生活费、各种手续费,有些还有学费等,这些对于西部地区普通中等收入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有些家庭,从财力上可以支付孩子国际交流,但他们会对参与国际交流的效益进行盘算,一些家长质疑国内、国外两种文凭的含金量的差距以及国(境)外经历对孩子求职有多大帮助,甚至有些家长还认为孩子出国(境)学习了,与国内同学的关系就淡漠了,到时回国工作还缺少了人脉资源。孩子在国(境)外的安全、学习、生活的适应以及是否会被他国文化同化等等也是家长的担忧。这些家庭的财力、家长对孩子国际交流的不了解以及对孩子安全的担心和身边出国几率小等种种缘由使得家庭对学生的国际交流不支持。

三、西部高校国际化的路径

(一)加强和完善学校国际化机制建设

科学完善的机制是推动活动开展的有效保障。学校的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善机制推动相关的机构和人员参与,才能保证国际化项目的有效开展。对此,学校首先应将国际化纳入学校的整体目标规划中,如每年校内师生的出国比例、外籍教师的聘用计划、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等,以及有效开展这些工作给予的财力保障;第二,应有专门的负责外事工作的部门和精干、高效的外事工作队伍,包括二级学院及部门有专门负责外事工作的人员;第三,学校应将外事工作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这样可充分调动学校的各方资源,院系通过老师的资源和专业特色加强国际联系,通过“云课堂”、科研合作、课程、教材共同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样通过院系组织,老师和学生就不得不参与到国际化的活动中了;第四,学校应制定鼓励师生参与国际化项目和活动的奖励措施,如将老师参与国际交流与职称评定、职级晋升挂钩,将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还可以将一定比例的学校校级奖学金用于支持、奖励优秀学生的国际交流活动。

(二)加强国际化项目的宣传和实践

对事物认识的改变不是简单、短时就能完成的。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涉及资金、安全、时间等问题,对学生而言,它还与生涯规划无法分开。总体上讲,国际交流是一项难于当机立断且见效的事情。在学校国际化程度不高,师生国际化意识薄弱的情况下,一是通过多个国际化项目的宣传增强师生对国际交流以及国际化项目的了解,与一些国际教育咨询机构联合,通过校园网、海报、讲座、公众号等形式宣传可开展的国际交流项目。目前在疫情情况下,可以通过云端开展一些国际化课堂,让师生通过这样的实践了解双方课堂教学的差异,以便更多地了解国际交流,为以后的国际项目的参与提高认识。二是加大对学校的宣传力度。通过画册、视频的制作和国际化网站的建设,加大对学校的国际宣传,通过与一些国际组织的合作,利用国家外事交流协会平台,提升学校的国际知晓度,便于推进与国际更多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

(三)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国际化课程建设是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国际化课程是指英文的教材内容、英语或者双语的课堂授课以及国际化的课堂教学组织,这要求学生的课堂参与多,老师为学生学习设置指示性的思路和问题也多。目前一些西部高校未开设国际化课程是因为国家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审核,学校又需对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以及老师的能力和工作量等进行评估,这一畏难思想阻止了国际化课程的普及化和原汁原味地开设。事实上,目前很多西部高校有能力开设国际化课程,一些西部高校的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都是硕士、博士、甚至海归留学人员,应该都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但因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让这些老师的英语能力得以挖掘和发挥。学校可以通过国际化课程开设、双语教学、英语授课比赛等方式发挥、培养老师的英语才华和能力,让国际交流的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得以训练和提升,这就为老师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解决了语言的过关问题,也让更多老师有信心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或西部项目。如果一年一所高校有几位老师成功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或者西部计划项目,这也是为学校国际化做出了贡献。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一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二是通过国际化课程或者双语教学的课程,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考核,既优化了校园学风,又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

(四)拓展一切资源推进国际化建设

一是学校可以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学校不妨与实力相当的国际高校合作,互派学生到对方交流学习,或者组织游学活动。合作双方免收对方学生学费,学分互认,学生可根据专业等选择到对方班级听课,居住在对方学校的学生宿舍。这样学校没有增加成本,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方便,也未增加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这样的合作模式既实现了有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增进了国际间的相互了解,也弱化了学校、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二是利用好国家留基委和西部项目,积极鼓励并帮助老师成功申请出国学习。三是利用好已有外籍专家和海归教师的才智。学校实施“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加强对聘用海外人才的使用,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作用,有计划组织外籍教师参与校园学术、文化交流等活动,以浓厚校园的国际化氛围;将“国际化”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并由海归老师主讲,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有国际化意识,并在规划中将国际化纳入。

(五)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留学生一直以来是发达国家高校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际知名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尤其是“带一路一”倡议以来,我国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留学国。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主要生源为“一带一路”国家,是西部高校提升国际化程度的重要举措。首先,校园里有了他国面孔以及随之而来的异国文化及语言,这促使我们的学生去了解他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英语的交流,用包容的态度和多元的视角重新认识世界,也迫使老师重新激活存留于大脑中的英语,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自觉主动学习、尝试国际化课程中的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这对我们老师和学生的国际化意识的强化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锻炼都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不仅给西部高校教育教学带来真实的国际化体验,提高师生的国际化意识,还对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有助于提高学校参与国际合作和进行国际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四、结语

坚持开放办学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然举措,也是履行社会职能、为国家培养人才必需的选择。目前西部高校在国际化建设中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路在人走,事在人为,只要有心,困难总能解决,国际化的校园定能建成。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国际化学校
聚焦港口国际化
基于OBE理念的武术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学校推介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