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季伦,曾绍君,李耀奇,黄国林,朱 斌,李国泰,徐一兰
(1.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7; 2.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3. 湘潭县易俗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湘潭 411200;4.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湖南 长沙410125;5. 新晃县商务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湖南 新晃 419200;6. 湖南穗香大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146)
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 GI))产品的产业具有生态适宜性、产业文化特质、优秀的质量品质和农业经济的内生性[1],是乡村宜居及特色产业模式集成与科技综合示范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为了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发展,以桑植县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为对象,展开了调查研究和分析。
桑植县隶属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各种中、低山峰错落有致。境域属中亚内陆季风气候,因地貌差异大,气候变化呈垂直规律,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是一个自然风景奇特秀丽的大山区县。千差万别的地貌类型,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及人文产品。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实践过程中,桑植县依托县域地理资源优势,政府积极作为,从2014 年初至2020 年初,共计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5 项,包括张家界大鲵、蜜蜂,桑植白茶、魔芋和萝卜(表1)。这些地理标志产品对当地农业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张家界大鲵在2015 年前后,产值接近10 亿元,占桑植县农业产值的一半左右。2019 年,5 类地理标志产品产值达到8.3 亿元,也接近该县农业总产值的一半,每项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值都超过1 亿元。其中白茶、中蜂等产品的地理标志发展潜力巨大。
表1 桑植县地理标志产品申报、部门、类型批准文号和批准时间
调研结果显示,2019 年,桑植县有地理标志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共5 件。根据地理标志自身特征,按农业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类别划分,地理标志分为10 大类:茶叶类、酒类、粮油类、食品类、蔬菜类、水产品类、果品类、畜禽品类、药材类、其他类[2-3]。桑植县地理标志产品归类为4类,情况见表2。
表2 按农产品特性分类的地理标志数量
地理标志商标营运以来,富民效果非常明显。如表3 所示,比如蜜蜂养殖,2019 年,全县有蜜蜂养殖户16 300 户,共发展蜜蜂产业新型经营主体310 家 (个)[4],蜜蜂保有量达到8.015 万群(箱),项目参与人口55 420 人,人均年增收 2 309.64 元;5 个产品平均人均增收3 983.74 元;收益最高为大鲵,人均增收达20.9 万元,最低为蜂蜜,人均增收2 309.64 元。
表3 2019 年桑植县地理标志富民(农民)效果
从价格来看,地理标志产品的溢价效果也相当明显。当然,在不同时间,受到市场等要素的影响,溢价效应也不尽相同。表4 是地理标志认证以前与2019年地理标志产品的溢价效果情况,表现为两升两降一平。桑植白茶溢价效果最好,获得地理标志后价格上升了50%;其次是桑植魔芋,价格上升了40%;桑植萝卜价格持平;张家界大鲵价格下降了85.71%,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政府禁止张家界大鲵的市场营销,导致产业凋敝;桑植蜂蜜价格下降主要是地理标志认证后,产品市场扩大,假冒产品增多以及中囊病爆发导致的。
表4 地理标志认证前与2019 年地理标志产品溢价效果比较
1.3.1 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地位 桑植县与我国绝大多数县域经济一样,农业产业经济仍然占重要地位。桑植县的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地位见表5,其中地理标志产品的服务业数据没有统计。从表5 可以看出,地理标志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2.84%,地理标志桑植蜜蜂占畜牧业的37.32%,地理标志大鲵占渔业产值的47.50%。可以说,地理标志产品产值在其对应的行业里基本上占到1/3,产业地位突出。
表5 桑植县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地位
1.3.2 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带动能力 由表6 可知,桑植县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带动参与总劳动力达到14.2 万人,占桑植县县域内总就业人口的44.72%。其中农业劳动力参与人数达到13.6 万人,农产品加工人数583 人,营销人员达到5 962 人。
表6 桑植县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和就业带动情况
地理标志申报成功以后,由于政府和老百姓都很兴奋,加快发展的干劲很大,投入较多,往往忽略了产品与市场的协同、技术对生产的支撑、管理与经营的匹配、产能的时空容量等,也就是说,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发展超前思维,使得地理标志发展过程中均出现了曲折,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态势。
2.2.1 没有产品细分化和对应的质量检测与监控 以桑植蜂蜜为例,桑植蜂蜜是一个大一统的概念,包含多个亚类蜂蜜。但是通过一两次检测,就把所有桑植产地的蜂蜜都叫做桑植蜂蜜,使消费者对桑植蜂蜜的质量产生错误的认知。比如桑植蜂蜜,按蜜源植物分类,可以分为百花蜜、五倍子蜂蜜、龙眼蜂蜜、荔枝蜂蜜、油菜花蜂蜜、乌桕蜂蜜、冬桂蜂蜜等;按饲养方式,可以划分加白糖和不加白糖的蜂蜜;按地域划分,可分为八大公山、其他区域蜂蜜;按蜜蜂种类划分可以分为中蜂蜂蜜和意蜂蜂蜜;按时间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蜂蜜等。这些蜂蜜的产品类型、品质、质量等内涵要素丰富,层次多样。如果不进行产品细分化,一方面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把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产品价格层次的丰富,长期来看,还会导致消费者的错误认知,影响桑植蜂蜜的声誉。
2.2.2 没有建立产品溯源系统 目前,各类地理标志都有了生产规范,但是依托大型基地的质量监控和管理体系尚未完善,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尚未建立。
2.2.3 产品质量检测费用高,对产品质量认证不利,对产品认知产生困惑 地理标志农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也不能忽视。如果不能对各批次产品一一检查,而是笼统地用某年的一个检测值固化质量标准,一是谈不上质量监督;二是产品出了问题也没有人知道,只能等待消费者用身体或生命来认知产品质量;三是消费者如果多批次购买了桑植县同类产品,比如蜂蜜,就会有不同的体验,如果差异较大,消费者必然产生认知困惑。因此,如何把控质量,在目前阶段,政府的市场质量监督部门应该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如何降低企业检测费用,降低检测门槛也是需要考虑的 事情。
中国农业的最大特点是经营主体太分散。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合作社,家庭农场,大多数缺乏创建品牌的实力[5]。对29 家经营主体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GI 意识不足的占96.6%;品牌宣传推广不力,销售渠道有限的占79.3%;认为政府扶持不够的占41.4%;分散经营,质量难以控制的占17.2%。品牌打造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不强,导致品牌宣传的回报不高。以桑植蜜蜂为例,桑植县蜂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80%只有初中文化,年龄在50 岁以上居多。他们基本不具备GI 品牌意识,销售上各自为阵,价格混乱,从80~200 元/kg 均有。急需发展有力的经销商,强化市场品牌理念,理顺价格,保底收购,稳定蜂农产业信心。
一个地理标志要成气候,需要长期的资金扶持、打造,不断补齐短板。目前,项目资金相对短缺是一个较为普遍问题。比如白茶产业,需要资金的项目包括新建标准茶园、低产茶园改造、野生茶园复壮、提升加工产能、品牌打造等,现有资金因以扶贫资金为主,故使用途径受限,建设资金相对短缺。桑植蜜蜂,自2016 年以来直接发展蜜蜂产业项目的只有277.42万元,聘请技术人员费用60 万元,其他奖补资金不到100 万元。
目前桑植县地理标志品牌有5 个,项目也有一定规模,基地不少,但从事产业技术服务的人才短缺,加工专业人员屈指可数,专业的销售队伍不成规模,整个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大力培训或引进基地管理、技术研究、营销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地理标志申报成功以后,只是产业发展的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需要长远规划,久久为功才能保障发展。政府引导,就是要在产业发展上,成立调研队伍,通过调查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发展过程中,不断反馈问题和解 决问题,并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朝平稳健康方向发展。
地理标志不等于产品质量,通过质量检测的产品质量认证才是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6]。我国有大量检测平台,但由于检测价格昂贵,生产单位不愿意花钱检测,直接进入市场,给公共安全造成隐患。建议:一是由市场质量监督部门建立开源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平台,以地理标志产品作为试点检测产品,国家列出质量检测单位工信资质及清单,推荐检测产品,给予一定补助;二是把桑植县作为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建设试点单位,跟踪检测产品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监控体系;三是建立依托于政府平台的质量监控中心,形成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为地理标志证明,为产品质量把关,为产业发展保驾 护航。
针对经营主体太分散的问题,只有推行区域公共品牌,采取“母子品牌模式”,以产业协会等创建区域公共品牌,带动经营主体的“子”品牌,才能在市场营销上占据主动[7]。
区域公共品牌是一种公共背书,需要解决的是品牌共识性问题,如产地环境、加工工艺、品种特色、文化脉络等。而企业主体品牌或产品品牌解决的是品牌个性化、差异化问题。这就要求政府、企业和 农民分工协作,政府助推公共品牌增加背书份量,企业做好加工,打造好企业品牌,形成销量,产生利润;农民按要求生产,保障产品质量。政府安排资金,项目重点倾斜,重点在张家界市区、旅游区、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等地布置大型户外广告,在省、市各种展会上举办桑植地理标志产品专场推介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扶持产业发展。成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建议政府每年拿出1%~3%的财政收入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每个地理标志产品产业扶持2 个五年计划,促进地理标志产品产业进入稳步发展轨道。加强与金融部门对接,争取资金支持,各经营主体组团积极与金融部门衔接,争取支持,从而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政府树立公共品牌保护意识,严格规范生产标准,严把市场准入关,提高品牌知名度[8]。加强领导,产业有人抓,有领导管。政府成立产业领导班子,一个领导一个产业,一抓到底。制定产业政策和措施,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县乡镇专人负责的三级网络机构”,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选准龙头企业,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鼓励企业发展,创建省级龙头企业,确保产品有出路。
与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加强对接,组成技术团队,对企业(经营主体)、种养殖户进行培训,实现全县养殖生产规范、市场经营有序、品牌有保障的目的。与科研单位联合培养人才,从大专院校引进人才。强化技术支撑,推广新的种养殖模式;引导有资源农户开展科技示范,发展标准化的种养,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