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孔晓,黄海冰,邓震平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 湛江 524003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病情易反复,影响患儿正常生活、发育[1]。现阶段尚无彻底治愈哮喘的特效疗法,多通过药物长期治疗控制病情,以减少哮喘发作,减轻疾病对患儿的影响[2]。支气管哮喘的促发因素较多,不良用药习惯及生活习惯均会引起哮喘症状急性发作,且因患儿年龄较小,治疗依从性较差,其居家治疗期间缺乏有效的护理监督指导,不利于疾病的控制,临床护理需求较高[3-4]。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模式是一种院外延伸护理,在提升居家护理质量、保障治疗效果中意义重大。基于此,本研究对于我院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实施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旨在探讨其具体应用效果,以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选择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82例为研究对象,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女17例,男24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7.41±1.57)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77±1.03)年;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为小学2例,初高中20例,专科及以上19例。研究组中女18例,男23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39±1.54)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79±1.06)年;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为小学3例,初高中20例,专科及以上18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符合《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5]支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2)年龄<14岁者;(3)对本研究知情并能配合完成随访调查者;④患儿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具有相似症状的其他疾病者;(2)合并先天畸形者;(3)伴有脏腑器官器质性病变者;(4)患儿家属拒绝参与研究者。
两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在出院前针对家属进行哮喘日常管理基本宣教,发放宣教册;出院后电话随访,询问患儿情况,解答疑问,给予针对性指导。研究组实施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医院-社区联动。将患儿个人、家庭信息、病情、治疗方案、护理需求与其社区医疗机构分享,定期组织医院专家至社区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培训,详细讲授哮喘的促发因素、用药规范、发作症状识别、处理方法和日常管理等内容,并指导其随访方法和随访记录方法等。(2)医院-家庭联动。出院前指导患儿家属居家用药、日常护理注意事项,制作详细的服药方法卡及饮食、作息、活动等规范,要求其做好用药记及病情监控记录;建立微信群,医院护理人员为群主,定时分享哮喘控制的相关知识,出现气温、天气变化时提醒患儿家属及时防范,出院1个月内每周视频随访1次,之后2周1次,了解患儿情况,给予健康指导。(3)社区-家庭联动。定期组织社区健康讲座,采用PPT、视频播放等方式宣教哮喘相关知识,每月1次,每次40~60 min;社区护理人员在患儿出院1周内完成上门随访,之后2周随访1次,了解患儿居住环境、用药情况、日常管理情况,及时解答家属疑问,给予针对性指导。(4)信息反馈及质量管理。医院及社区医疗机构在随访后及时进行信息共享,并根据随访所得信息全面分析患儿情况,对于控制不佳者总结原因,增加随访次数及时间,调整护理方案,控制良好者在微信群及社区讲座中给予表扬,树立典型,鼓励其分享经验。
(1)采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hildren-asthma control test,C-ACT)[6],共计7题,包括包括日间症状、日常活动影响度、睡眠影响度等,前5题询问患儿后填写,采用0~3分计分,5~7题家长填写,采用0~5分填写,满分27分,评分高则控制状况越好。(2)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7],总计8题,满分8分,代表依从,6~7分为一般依从,<6分为不依从。(3)记录护理期间两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再就医次数,次数越少则预后越好。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为±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前C-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护理后C-ACT评分均改善,且研究组护理后C-AC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哮喘控制情况比较(±s) 分
表1 两组哮喘控制情况比较(±s) 分
组别研究组(n=41)对照组(n=41)t P 护理前18.37±4.21 18.45±4.16 0.087 0.931护理后26.04±0.75 24.26±1.32 7.507 0.000 11.485 8.524 0.000 0.000 tP
研究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研究组急性发作及再就医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常见慢性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呈明显上升趋势,该病需要进行长期规范治疗和管理,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8-9]。药物治疗是控制哮喘患儿病情的主要方式,可减轻哮喘症状、减少发作次数,但因哮喘患儿年龄较小,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居家期间规范用药、健康饮食、合理运动等有赖于家属的照护,而反复的入院治疗不仅增加患儿家庭经济负担,其生活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10-11],支气管哮喘患儿症状控制水平与家庭功能相关、家庭管理模式相关,如何有效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提升家庭自我管理效果,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是当前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
表3 两组急性发作及再就医情况比较(±s) 次
表3 两组急性发作及再就医情况比较(±s) 次
组别研究组(n=41)对照组(n=41)tP急性发作1.16±0.38 2.47±0.73 10.192 0.000再就诊0.85±0.26 1.82±0.61 9.367 0.000
因支气管哮喘患儿需院外长期用药治疗,如何解决居家治疗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保障居家正确用药,对控制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护理仅强调住院护理,缺乏院外护理的持续关注,护理多以电话沟通为主,在时间上及空间上存在明显滞后性,难以及时、全面了解患儿情况,给予对应的健康指导。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C-ACT评分、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哮喘急性发作及再就医次数低于对照组。表明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模式能够提升哮喘患儿治疗依从性及疾病控制效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2-13],也印证了哮喘患儿实施规范化院外延续性护理,对提升治疗效果和病情控制具有一定的帮助。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模式集合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及远程随访、上门随访等多种护理模式的优点,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医疗管理模式,可为患儿提供更完整、全面的院外护理服务[14];于出院前通过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家庭护理指导,能够有效提升其对哮喘治疗、护理等相关认知,充分发挥家庭功能的正向作用,减少居家期间照护不当等发生,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同时,社区健康讲座及上门随访可进一步强化患儿家属对哮喘相关认识,利于居家治疗及护理方案贯彻落实,更加详细了解患儿居家环境和治疗情况,便于给予更符合患儿需求的健康指导,提高患儿家属照顾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从而增强疾病控制效果,减少哮喘急性发作和再就医次数。本研究在实施护理期间通过加强医院与社区之间的联动,通过专业指导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能够给予患儿更加专业的上门随访指导;而医院与社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则可增加医院、社区对患儿情况的掌握度,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给予最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服务,尽可能提升居家护理质量及患儿治疗依从性,增强疾病控制效果。赵伟萍等[15]研究发现,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能够减少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改善患儿肺功能,提升生活质量,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模式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但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并需要社区医疗机构及患儿家庭的积极配合,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影响该护理模式的有效落实,临床还需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硬件配置及人力资源管理,以推动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模式的发展。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患儿实施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提升哮喘控制效果,减少哮喘急性发作及再就医的发生,有利于患儿预后,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