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基因视角下云南寺观园林景观特征分析
——以昆明圆通寺为例

2021-01-29 08:19王润强唐雪琼侯文琴祝玉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圆通园林景观

陈 娟,王润强,唐雪琼,侯文琴,祝玉兰

(1.西南林业大学 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2.广州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0)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按其隶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1]。寺观园林为众多僧侣和广大市民服务,兼具宗教活动功能和观赏游览功能,并蕴含和展示中国深厚的宗教文化与璀璨的造园艺术。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专家学者长期以来更多关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而忽视寺观园林的研究积累。直到近年来,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寺观园林独特的造园艺术手法逐渐得到重视。

云南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昆明圆通寺因其宗教信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交融性的特征,已成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佛寺之一,也是云南省佛教协会所在地。本研究运用景观基因的理论和方法对圆通寺的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进行必要的考证,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圆通寺文化景观的认识和把握,有利于云南寺观园林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1 圆通寺概况

圆通寺坐落于昆明市五华区内,南临圆通街,北衔螺峰山,紧邻昆明动物园与翠湖公园,素有“螺峰叠翠”——昆明八景之一的美誉,是昆明市内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水院佛寺,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享有盛名[2]。

圆通寺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已有1 200 多年的建寺历史,初名“补陀罗寺”,为梵语音译,属于中国最早的观音道场。依元代李源道《创修圆通寺碑》记载,该寺兴建缘由为相传圆通山洞穴有蛟龙为害,因此建寺镇蛟,消除水患。后因大理国灭亡,补陀罗寺毁于战火。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重修,历时18年于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完成,并改名圆通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圆通寺被划入昆明城内,在山顶修建接引殿(现属于圆通山领域),寺观规模达到鼎盛时期。康熙八年(1669年),吴三桂修缮圆通寺,新建“圆通胜境”坊。后历经多次重修与扩建,形成宗教寺庙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的佛教圣地。1986年在圆通宝殿之后、圆通山脚下新建上座部佛教佛殿——铜佛殿,迎请和供奉由泰国赠送的释迦摩尼铜制佛像。后在圆通宝殿东面新建密宗殿,供奉藏传佛教的祖师级高僧。现在,圆通寺把我国佛教三大体系:汉语系佛教(大乘显宗)、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以及藏语系佛教(大乘密宗)汇聚一堂,并将儒道释集于一寺,形成圆通寺宗教体系丰富完备的局面与特点[3]。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图解分析法和景观基因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探索与整理圆通寺的历史沿革。图解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圆通寺相地选址、总体空间布局、建筑布局理法等研究,景观基因研究法主要根据刘沛林教授提出的景观基因确定的唯一性和优势性原则[4],对圆通寺文化景观基因分为物质景观基因与文化特征基因两方面进行识别与分类提取。

1.3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通过实地调研与图纸绘制获得。为确认选取的景观基因科学合理,课题组于2019年10月、12月两次在昆明圆通寺进行实地调研,采取实地考察与重点访谈,对圆通寺景观基因构成要素及其景观特征进行现场采集、整理与分析,并确定景观基因指标体系,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 圆通寺景观基因特征识别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景观基因识别首先采用特征解构提取法对昆明圆通寺文化景观进行特征解构,即分析圆通寺文化景观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将其解构为物质景观基因(包括环境特征、景观布局、标志性建筑等)与文化特征基因(包括宗教文化、哲学思想、诗画意境)。其次将圆通寺景观基因的属性特征细化为八大类共18 项指标的云南寺观园林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表1)。

表1 圆通寺文化景观基因分类Table 1 Cene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in Yuantong temple

2.2 圆通寺景观基因特征识别结果

2.2.1 物质景观基因

2.2.1.1 环境特征因子

我国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对选址重要性的精辟论述为:“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5]”。并对选址的原则归纳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相地”即为“选址”,寺观的选址首先要保证宗教活动和僧侣日常生活的基本使用功能,其次要考虑满足信徒香客拜佛敬香和旅游观景的需求,达到“合宜”的目的。

圆通寺坐北朝南,寺门临街,让人深刻感受到“到门惟有寺,入寺始知山”的意境[6]。寺观选址临近翠湖,解决僧侣的日常生活需求。佛堂殿宇依圆通山麓而建,形成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风水环境。圆通寺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空气清新,形成山环水绕、藏风聚气的良好小气候条件。并且该寺隐居闹市,交通便利,形成寺外繁华,寺内幽静,闹中求静、以小见大的山水园林环境。圆通寺与普通寺观拾级而上的地形构造截然不同,由山门入寺后,沿中轴线逐级下沉,直达寺庙地势最低点圆通宝殿,形成罕见的“倒坡式”布局。可见圆通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尊重基址的环境基础,发挥地形地貌特色,体现佛教禅修,道家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2.2.1.2 景观布局因子

1)平面布局识别

云南多数汉传佛寺继承与遵循中原内地汉传佛寺封闭院落和轴线对称的布局规制[7]。唐宋时期,汉传佛寺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成固定格局,称之“伽蓝七堂”制。“伽蓝”为梵语音译,一般指僧侣所居寺院。“伽蓝七堂”的布局继承了中国传统院落的布局形式[8],一般是将主体建筑建造在中轴对称线上,佛寺必备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有些佛寺还有毗卢阁、藏经楼等建筑,附属建筑置于东西两侧[7]。

圆通寺是一座中轴对称廊院式水院型佛寺(图1)。进入山门,“圆通胜境”坊、天王殿、八角亭(观音殿)、圆通宝殿、铜佛殿等主体建筑依次位列中轴线,基于圆通寺倒坡式自然地形与周边环境影响,配殿、厢房等寺院附属建筑结合地形,灵活布置于轴线两侧。进入山门之后,道路中间立“圆通胜境”坊,直通过厅式结构的天王殿。穿过天王殿,视线豁然开朗,八角亭与放生池映入眼帘。八角亭南北以三孔石桥与天王殿、圆通宝殿相连,两侧是围绕放生池而建的回廊贯穿联结,形成围合廊院空间的总体布局。回廊与佛寺殿堂交相辉映,互为因借。圆通寺在遵循中轴对称的原则下,结合亭台楼阁、水榭回廊,山石花木,庄严肃穆的宗教空间与轻快明朗的园林空间相互渗透融合,景色如画。

图1 圆通寺平面布局Fig.1 Layout plan of Yuantong Temple

图2 圆通寺纵向布局Fig.2 Vertical layout of Yuantong temple

2)纵向布局识别

地形条件、用地性质和使用功能是影响寺观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根据地形条件,纵向布局一般有平地布局和迎水背山布局两种方式。平地布局常见于修建在平整宽敞之地的城市型寺观。这种布局沿中轴线布置主体建筑,整齐划一,庄严肃穆。迎水背山布局多依山就势,常见于山林式寺观。这种寺观纵向布局灵活多变,体现中国传统园林相地因地制宜,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圆通寺是特殊的“倒坡式”水院佛寺。造园师根据地形地势,通盘运筹圆通寺规划布局与道路系统,尽可能保持和顺应原有地势,从入山门处道路缓缓向下延伸,建筑单体随形就势,高低错落,呈现出倒坡式寺院景观(图2)。广场道路等开放空间依山取势,尽可能与等高线平行。主体建筑地面均高于道路广场地面,目的是为防止雨水倒流。圆通寺主体建筑排列位于中轴线上,根据相关人员测量,圆通寺山门与圆通胜境牌坊的落差为8.035 m,从山门到八角亭是10.75 m,山门到放生池底部的落差12.5 m,接引殿(现划入圆通山动物园)到放生池的落差为24.44 m。

可见,不同于常规连续平铺式园林空间布置,圆通寺纵向布局顺应自然环境,地势高低曲直,自然环境层次丰富,园林空间跌宕起伏,丰富游人视觉上对环境层次的感知,形成主次分明,秩序井然,逐级跌落的园林建筑群体带状空间。

3)景观空间布局识别

圆通寺景观空间布局总体可概括为“一轴、两带、一楔、多节点”的格局(图3)。“一轴”即圆通寺主体建筑形成的主要景观轴线,圆通宝殿、八角亭(观音殿)、天王殿、铜佛殿、圆通胜境坊等主体建筑皆位于此轴线上。轴线上分布的景观节点以圆通宝殿为核心,中轴从入口直达圆通宝殿,是僧徒膜拜的主要路线;“两带”即主要景观轴线左右两旁的配殿围廊组合形成的景观带,从山门入口处一直延伸到圆通宝殿后的铜佛殿区域,两条景观带由配殿、厢房、植物花卉、假山盆景、回廊水榭等要素组成,构成了丰富的园林景观空间;“一楔”指由圆通寺北面的圆通山与昆明动物园由外向寺庙中心楔入,形成楔形绿地,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入寺院内。“多节点”为寺内主体宗教建筑和独具特色的景观节点。整个圆通寺空间紧凑,布局精密严整。

图3 圆通寺景观空间布局Fig.3 Landscape spatial layout of Yuantong temple

2.2.1.3 水系景观空间形态因子

水系景观的空间形态主要分为丰富空间节点的点状水系形态(古井、涌泉等)、蜿蜒曲折且充满活力的线状水系形态(河流、溪水等)和意境深远的面状水系形态(湖泊、水池等)。圆通寺水系景观的空间形态为围合面状水系。圆通宝殿前开凿水面宽阔的放生池,该池位于倒坡式纵向布局的最低点,用雕刻精致花纹的栏杆围合装饰,水池中有彩鱼、乌龟、莲花隐喻佛教“慈悲为怀,体念众生”。池中修建八角亭,也称观音殿,暗喻观音居于南海之意。八角亭南北以两座三孔石桥联结天王殿与圆通宝殿,两侧为抄手回廊绕池接通对厅,构成临水大殿与亭台水榭。放生池碧水涟漪,游鱼相戏。池岸楼阁,倒映池中。这种水系布局与建筑巧妙结合的方式,营造“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空灵的空间效果,表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佛境[9]。

2.2.1.4 标志性建筑因子

1)建筑造型识别

圆通宝殿始建于元朝,经多次修缮,仍保持元朝的结构与风格。该殿建立在石砌基座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采用中国古典建筑典型的抬梁式构架。圆通宝殿屋顶向屋身过渡区域采用常见构件斗拱。斗拱七踩,外出三昂,昂嘴向上反曲[7]。前端做成漩涡形,增加大殿视觉上的高度感。屋顶采用重檐歇山顶,属于我国古建筑中较高规格形制。上檐由一正脊、四戗脊、四垂脊和两坡顶构成。正脊中央设置圆形宝顶,宝顶两边各设四个立兽,正脊两端设鸱尾。下檐由四坡面组成,角脊饰以走兽,寓意避火消灾,祈愿吉祥。上下屋檐均铺设金黄琉璃瓦,使建筑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圆通宝殿共用了56 根高大的木制圆柱支撑下檐,圆柱上端施以雀替,托于额枋下。宝殿侧边两排列柱,形成宝殿雄伟壮观的外部景观。

八角亭为砖木结构重檐八角攒尖式建筑(如图4),下檐用八根粗壮立柱施以雀替支撑。上层屋身以木构架围合而成,飞檐翘角,若轻盈灵巧之势。下层屋身由石砖砌成,东南西北各设一门,正面重檐之间悬挂“佛谷云深”匾额,亭四周饰以石栏,周围以水榭回廊环绕,仿佛置身江南园林之中。

图4 八角亭,圆通宝殿Fig.4 Octagonal pavilion,Yuantong palace

铜佛殿为上座部佛教佛殿,殿前设一对石雕龙形雕塑,似麒麟,象征忠实的守护。佛殿为砖石结构,叠檐相交,外观纤巧,金色屋顶与灰白墙体构成主色调,流金溢彩,极具东南亚建筑特征。

圆通胜境坊建于清康熙初年,牌坊高约10 m,为四柱三间重檐砖木结构建筑,檐下施以斗拱,额题“圆通胜境”,额坊饰以彩绘金龙、彩凤仙鹤等祈愿吉祥。牌坊两端筑有厚重砖砌护墙,四根立柱南北两侧用上窄下宽基座加固,基座上雕刻狮子、仙鹿、祥云等浮雕图案,色彩明艳,外观壮丽(图5)。

图5 圆通胜境坊Fig.5 Memorial gateway

2)局部装饰识别

随着佛教的传入,彩绘与雕塑艺术也随之发展。圆通寺内随处可见木雕的华美风姿、石雕的憨态潇洒、砖雕的清新淡雅。山门入口处,左右两侧各屹立一只背驮石碑的石龟,石龟与石碑上雕刻文字与图案,雕工精细,活灵活现。四周抄手回廊以及三孔白玉引桥柱头上,雕刻180 余尊小石狮,憨态可掬的小石狮与庄严肃穆的佛教寺庙相辅相成。铜佛殿门前设置形似麒麟的龙形石雕,铜佛殿墙面雕刻神牛、仙鹿、花草等。圆通寺主体建筑的梁架、斗拱、檩条、额枋、藻井、回廊、花格门窗等处,富含中国传统元素的如意、祥云、包瓣、莲花等彩绘五彩纷呈,富丽而不落俗,精致而不繁琐,使寺观建筑蕴含富丽堂皇、庄严华丽的气势,呈现庄重典雅的装饰艺术效果。

3)建筑材料识别

圆通寺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辅以石材、砖瓦。寺观园林空间铺装材料有土坯砖、石板、卵石等,常用方形或条状石砖,对缝或者错缝连续组合,重复的韵律取得整体的美感。从色彩分析,多采用灰色调,以达到与建筑、植物色彩协调统一,强化寺观庄严肃穆的氛围。主殿基座主要采用石砌,屋身采用砖与石粉,屋顶采用金黄琉璃瓦铺盖,立柱、梁架和斗拱采用木质材料。铜佛殿由于修建时间晚,屋身采用现代化钢筋混凝土,结合傣族和汉族的建筑特色,建成具有东南亚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以丰富圆通寺景观。

2.2.1.5 植物造景因子

植物造景是指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材料,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植物景观[10]。寺观园林的植物配置遵循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方法,以其独特的宗教文化彰显儒道释对待自然与人生的态度[11],有别于皇家园林的奢华气派与私家园林的婉约娇媚。

1)植物品种识别

基于中轴对称的景观格局与倒坡式纵向布局,圆通寺整体植物造景以规则式种植与自然式种植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植物见表2。

表2 圆通寺主要植物Table 2 List of main plants in Yuantong temple

2)种植形式识别

植物是融合寺观园林宗教空间与园林艺术空间的有效方法,植物造景的种植形式与寺观园林的功能与布局息息相关。圆通寺采取沿主要景观轴线依次展开的院落式布局方式,寺观主体建筑是僧侣开展宗教活动以及香客烧香礼佛的主要场所,形成封闭式院落空间。为了突显礼制与规范,寺观园林的植物配置在宗教活动空间以规则式为主,自然式为点缀。在主轴线左右两侧的配殿围廊组合形成的景观带,运用灌木或装饰盆景,多采用自然式种植,使园林空间与宗教空间相互契合。

进入圆通寺山门,两侧古柏参天,树形高大整齐,郁郁葱葱,不仅体现均衡对称的美感,而且营造出寺观园林庄严肃穆、清净幽雅的氛围。入口道路两侧列植云南樱花、山茶、杜鹃等,阳春三月路旁繁盛的樱花围合成穹顶,营造愉快轻松的自然情趣。穿过樱花林,有绿地片植桂花,每到金秋十月,芬芳弥漫,心旷神怡。圆通宝殿前广场对植山玉兰、鸡爪槭,枝繁叶茂,错落有致。寺观围墙边丛植灌木群,隔离城市噪音,阻碍俗世纷扰,创造出寺观素雅宁静的氛围。圆通寺还仰借圆通山植物景观,形成寺观纵向绿化背景,衬托寺观朴拙素静的特征。

2.2.2 文化特征基因

2.2.2.1 宗教文化因子

圆通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形成云南佛教独有的“两系三传”(即大乘、小乘两系;汉传、藏传、南传)并存现状。圆通寺主体建筑山门、天王殿、八角亭、圆通宝殿均为中原内地汉式佛教建筑风格,供奉释迦牟尼、观音、韦陀、伽蓝等佛教铜像。而圆通宝殿后方的铜佛殿为东南亚建筑风格,供奉泰国佛教界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东边的密宗殿为藏式风格,殿内供奉藏传佛教领袖。上述佛殿中均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但三者形态各异,且建筑风格多样,体现了圆通寺以汉传佛教(大乘显宗) 为主,兼容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大乘密宗)的独特性。圆通寺虽为佛教寺庙,但仍然保留了一些道教的痕迹,如圆通胜境坊上雕刻南极仙翁、八洞神仙、三星云游等内容,体现圆通寺丰富多彩的民族宗教文化。

2.2.2.2 哲学思想特征因子

1)礼乐之制

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三大体系之一,礼乐之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建筑学中,“礼”讲究规矩礼制、等级制度。“乐”追求和谐、讲究韵律。

在寺观园林中,由于受到儒家“礼”制思想中“三纲五常”的影响,建筑群表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整齐的秩序感。其一,佛寺殿堂依照等级秩序,强调对称的轴线排列与布局的严整性,主要建筑单体位于轴线之上,次要建筑则分列两侧。如圆通寺佛寺建筑群,保持山门、牌坊、天王殿、观音殿、圆通宝殿的基本格局,位列主要景观轴线上,厢房配殿则分列两侧。其二,“礼”制思想对建筑体量也有要求。核心建筑体量宏伟摆放中间,次要建筑体量轻盈环绕两侧。圆通寺中圆通宝殿体量最宏伟,位于寺院核心位置,而其它园林建筑亭、廊、阁、殿等环绕四周。其三,传统建筑通过色彩体现等级之分。圆通宝殿采用黄色琉璃瓦屋顶,体现明朗、华贵、辉煌之感。而周边厢房配殿采用灰色瓦顶,给人以肃穆、质朴、平和之感。其四,传统建筑通过屋顶、脊饰、形制等体现儒家“礼”制思想的上下有别,尊卑有序。如圆通宝殿采用重檐歇山顶与抬梁式构架,属于我国古建筑形制中较高的级别。而两侧的配殿厢房多采用单檐歇山顶或悬山顶,体现主殿与配殿的主次之分。

“乐同和,礼别异。”荀子在《乐论》中提出“乐”与“和”的起源与发展一脉相承。儒家思想认为“乐”的本质就是以“和谐”为核心,体现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即为“天人合一”。在寺观园林的造园过程中,除了秩序井然的宗教活动空间,还有大量僧侣的生活起居空间以及香客的观赏游览空间。圆通寺主要景观轴线两侧的景观带,运用姿态优美的花木、蜿蜒曲折的园径、轻盈灵动的建筑、造型各异的假山营造步移景异的景观序列,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2)道法自然

道家推崇“道法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无为”的思想,在造园活动中即体现为顺应自然规律,随山就水,因势利导。圆通寺的“倒坡式”纵向布局恰如其分体现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佛寺殿堂高低错落,道路广场随物赋形,使建筑美、自然美、人工美相互渗透,达到和谐统一。2.2.2.3 诗画意境特征因子

中国传统园林是意境的诗词歌赋与流动的水墨丹青,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荟萃于此,诸如范承勋、李元阳、许弘勋、刘春霖等,皆曾留有书法与诗文。进入山门来到圆通胜境坊,可见楹联“圆通开胜境,山林上下,流传千古遗迹;古寺挂双龙,东西飞舞,涌起半边风云。”道出圆通寺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景致,并引导游人香客继续前行。“铜佛殿”有联曰“衲霞屏下蛟楼幽谷洪害鸭池,螺峰山前佛镇潮音普济昆州”。上联铺垫寺庙历史典故,下联感颂佛法慈悲,护佑一方水土。圆通寺后有山崖,石壁陡峭,如屏风陈列,古人题名“衲霞屏”,陡壁上摩崖题刻琳琅满目,诗文满壁。除文字外还有崖壁绘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可见圆通寺通过大量的楹联匾额、碑刻石雕、诗词歌赋、崖壁绘画来体现对意境的感知与深化。

3 圆通寺景观基因分类提取

在物质景观基因(包括环境特征、景观布局、标志性建筑等)与文化特征基因(包括宗教文化、哲学思想、诗画意境)的影响下,圆通寺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本研究从圆通寺环境特征、景观布局、水系景观空间形态、标志性建筑、植物造景、宗教文化、哲学思想、诗画意境八方面,构建圆通寺景观基因指标体系。根据景观基因的构成属性,将上述八类景观基因分为主体基因(圆通宝殿、八角亭、中轴对称布局)、附着基因(圆通胜境坊、放生池、楹联匾额、天王殿、回廊、三孔石桥)、混合基因(寺观选址、供奉佛像、倒坡式地形、闭合庭院、樱花穹顶、孤植紫薇、衲霞屏、密宗殿、铜佛殿)与变异基因(法事活动)。(表3)。

表3 圆通寺景观基因分类提取结果Tab.3 Landscape gene class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Yuantong temple

3.1 主体基因

主体基因是指在寺观园林景观中占有显著和重要地位,对整体景观风貌起主导性作用的景观元素[12]。圆通寺是一座中轴对称廊院式水院型汉传佛寺,根据景观基因“总体优势性”识别原则,我们将圆通宝殿、八角亭主体建筑以及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归纳为圆通寺景观基因体系的主体基因(表4),对圆通寺景观基因的识别起主导作用。主体建筑圆通宝殿不论从建筑体量还是建筑形制,都是圆通寺的核心建筑,八角亭外形稳重,线条轻盈,供奉观音,与观音三十二名号之一的“圆通”宝殿共同构建圆通寺的中轴线,似其骨骼与脉络,是寺观园林文化特质的集中体现,起到识别圆通寺景观基因的主导作用。

表4 圆通寺主体景观基因图谱Table 4 Gene map of main landscape of Yuantong temple

3.2 附着基因

附着基因是指依附于主体基因而存在并加强主体基因属性的景观基因。根据景观基因识别的原则,归纳出圆通胜境坊、放生池、楹联匾额、石钟小品、天王殿、回廊、三孔石桥为附着基因(表5)。圆通胜境坊巍峨挺拔,施斗拱彩绘,色彩绚丽,富有宗教特色,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与代表性。放生池暗喻观音居南海,并体现佛教慈悲为怀。天王殿作为八角亭、圆通宝殿主体基因的前奏建筑。楹联匾额、石雕栏杆、石钟小品等附加在佛教建筑之上,蕴藏内敛含蓄的意境。回廊、三孔石桥等附属建筑围绕主体建筑布置,它们的存在丰富了圆通寺的园林景观意蕴,在景观基因识别中对主体基因起辅助作用。

表5 圆通寺附着景观基因图谱Table 5 Gene map of attached landscape in Yuantong temple

3.3 混合基因

混合基因是特定寺观所特有的景观属性,呈现出内容多样,景观成分复杂的特征。混合基因能捕获到文化景观流传扩散、渗透融合的踪迹。从寺观园林文化景观层面可把混合基因解读为文化的融合,不同特征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整合成新文化的过程。圆通寺的寺观选址、两系三传、倒坡式地形、闭合庭院、樱花穹顶、衲霞屏、密宗殿、铜佛殿均为混合基因。其中最典型的混合基因即圆通寺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于一寺,在建筑形式、佛像特征等方面体现出佛教文化的融合渗透。因此我们将供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铜佛殿以及藏传佛教的密宗殿划分为混合基因(表6)。除此之外,樱花穹顶、孤植紫薇滇朴等植物造景方式也是结合景观布局而采取的规则式与自然式混合的植物造景方式。这类混合基因是寺观园林文化景观在原有文化体系基础之上,演变为新的文化体系,因而采用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其新的特征性状。

表6 圆通寺混合景观基因图谱Table 6 Gene map of mixed landscape of Yuantong temple

3.4 变异基因

变异基因是由于时代更替、社会变迁,原生景观衍生出的新型景观,这类基因带着自身的“遗传性”,随时空变化而更新改善自己,并随时间沉淀而不断自我更新与重构,体现“变异性”特征。如昆明圆通寺的建筑构造,铜佛殿墙身使用现代化钢筋混凝土材料,虽然外形有古建筑的属性,但是缺失古建筑的韵味,这也是古建筑在当今发展演变过程中,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地域的背景下,自我更新的体现。其次,古代寺观每到宗教节日会举行各种法会、斋会,平时还能进入寺观焚香礼佛,观赏壁画,聆听佛经。如今的寺观开辟为旅游场所,宗教活动和节日仪式反而变得简单化和特殊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 论

运用景观基因识别提取技术,构建昆明圆通寺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分别从物质景观基因与文化特征基因两方面对寺观园林进行景观基因的特征识别与提取,进而识别寺观园林的地域景观特质。主要结论如下:

1)物质景观基因方面,圆通寺的选址充分尊重基址的环境基础,体现佛教禅修,道家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中轴对称的平面景观布局、标志性主体建筑体现儒家礼制思想,而规则式与自然式混合的植物造景模式与种植方式更能满足寺观园林的宗教活动与观赏游览功能;文化特征基因方面,圆通寺集云南佛教“两系三传”风格于一寺,体现儒家思想的礼乐之制,道家的“道法自然”,并通过楹联匾额体现对意境的感知与深化。

2)通过建立昆明圆通寺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提取方法,提取结果如下:圆通宝殿、八角亭主体建筑以及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对圆通寺景观基因的识别起主导作用,为圆通寺景观基因体系的主体基因。圆通胜境坊、天王殿、放生池、楹联匾额、石钟小品、回廊、三孔石桥在景观基因识别中对主体基因起辅助作用,为附着基因。圆通寺的寺观选址、两系三传、樱花穹顶、衲霞屏、密宗殿、铜佛殿等均为混合基因。圆通寺在节假日举行的法事活动或宗教活动为变异基因。上述4 种景观基因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圆通寺的景观基因体系,这可以为圆通寺今后的文化遗产保存与合理的旅游开发工作等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4.2 讨 论

本研究可以为今后的寺观园林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

1)景观基因理论可以为挖掘寺观园林文化景观的特色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支持;

2)挖掘寺观园林的主体文化基因有助于云南寺观园林文化景观的个性化特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形成佛教独有的“两系三传”并存现状,因此云南寺观园林的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需要结合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开展深入研究。

4)云南地区丰富的宗教文化与寺观园林类型,为中国寺观园林的研究提供鲜明的案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云南寺观园林景观基因图谱以及中国寺观园林景观区划研究提供基础。

然而,本研究当前所做的研究工作仍然是初步探索,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商榷:云南寺观园林传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其独有的文化景观特征对中国传统园林是有益补充。但是由于云南寺观园林的“两系三传”现状,若想对云南寺观园林的文化景观特征进行整体把握,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科学探讨。

猜你喜欢
圆通园林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清代园林初探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圆通赏樱好时节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圆通上市 赵薇将获利数千万
圆通上市 赵薇将获利数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