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骆成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主要特征为病人气流受限,并且该气流受限具有不完全可逆性,表现为进行性发展,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我国北部以及中部地区农村成年人中COPD发生率为3%,现今我国7个地区涉及20 245名成年人调查表明,40岁以上群体中COPD发生率高达8.2%[1-2]。COPD发病率正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可对病人劳动力、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至2020年COPD有可能在全球疾病经济负担中排第5位[3]。COPD病人治疗效果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心理因素,其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概率显著升高,该类情绪会严重降低病人生存质量[4]。通常COPD病人均有一定程度心理障碍,护士及时发现病人负性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心理护理对策,可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疾病致死率。依据美国心理学定义,病人心理韧性主要指其面对重大压力事件、逆境、威胁、悲伤与创伤时所表现出的适应清理,其意味着对各种压力和挫折所产生的“反弹能力”[5-6]。心理韧性能够让个体在危险境遇内保持一个良好身心状态,其于病人适应以及应对疾病期间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对COPD病人心理韧性研究并不完善,故全面分析研究COPD病人心理韧性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分析COPD病人心理韧性及影响因素,为COPD病人心理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现作报道。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COPD病人纳入观察组,取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纳入标准:(1)COPD与2007年修订版《COPD诊治指南》[7]相关诊断标准相符;(2)认知正常,可以独立完成量表检测;(3)对本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或者慢性心力衰竭等其他疾病;(2)心肝肾等功能障碍;(3)智力或者精神障碍,无法理解量表内容;(4)不配合肺功能相关检查;(5)无重大精神创伤史或者四肢运动障碍。对照组男58名,女42名;年龄30~68岁;体质量指数(BMI)(22.18±2.27)kg/m2;受教育程度:58例大学或中专,27例高中,15例初中及以下。观察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32~70岁;BMI(22.20±2.29)kg/m2;受教育程度:56例大学或中专,30例高中,14例初中及以下。2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研究对象说明各问卷填写方式及注意事项,同时要求独立完成,并于当天回收所有问卷,回收率100%。以中文版心理韧性调查量表(Resilience Scale,RS)评估2组心理韧性,包括14个条目,涉及个人能力以及对自我和生活接纳2方面,利用7级评分制,评分范围14~98分,评分越高病人心理韧性越好,该量表折半信度0.82,Cronbach′s α系数0.93[8]。利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GWB)评估COPD病人总体幸福感,包括9个反向记分项目与24个正向记分项目,总分越高表示总体幸福感越强,一致性系数0.85[9]。以自拟量表调查病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疾病进展阶段(稳定期、急性加重期)、吸烟与否、BMI、手术史、家庭关系、经济负担、是否合并高血压与糖尿病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或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1 2组RS评分比较 观察组RS总分、个人能力、对自我和生活接纳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RS评分比较分)
2.2 不同影响因素的COPD病人心理韧性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BMI、不同婚姻状况、吸烟与否、是否有手术史、不同经济负担、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的COPD病人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GWB评分、疾病进展阶段、家庭关系COPD病人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COPD病人心理韧性评分单因素分析分)
续表2
2.3 COPD病人心理韧性评分多因素分析 以COPD病人心理韧性评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受教育程度、GWB评分、疾病进展阶段、家庭情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受教育程度较高、GWB评分较高、疾病稳定期、家庭关系良好的COPD病人心理韧性评分较高,心理韧性较好(P<0.05~P<0.01)(见表3~4)。
表3 变量赋值情况
表4 COPD病人心理韧性评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COPD好发于老年群体,通常发病时间较长[10]。COPD具有反复发作以及逐渐加重特征,同时呈进行性发展状态,属于慢性危重病症,会对病人造成巨大困扰,使其承受疾病痛苦,加重生活与经济负担,是较强心理应激原,如果长期作用于病人,将通过神经或者内分泌等各种中介机制引起心理应激反应,诱发各种身心症状。在全球医学模式逐渐改变下,健康水平评估不仅需考虑生物学指标,同时应该结合心理与生活情况进行评估[11]。此外,人们对于健康方面的追求不再局限于躯体没有病痛,还开始关注心理问题。多项研究[12-14]表明,心理韧性属于动态变化过程,临床护士能通过适当干预或者训练提高病人心理韧性水平。故关注COPD病人心理韧性,同时实时采取合理心理干预对策非常必要。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RS总分、个人能力、对自我和生活接纳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刘欢等[15]研究结论一致。说明相较于正常人,COPD病人心理韧性较差,容易出现负性心理问题,对严重压力事件具有较差适应能力。故有必要对COPD病人积极给予科学心理护理,如针对性发掘其心理积极因素,并且指导其如何排解不良情绪等,不断提高心理反弹能力,从而缓解适应不良导致的身心损害。COPD病人心理韧性水平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GWB评分、疾病进展阶段、家庭关系COPD病人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这些因素均为COPD病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受教育程度较高、GWB评分较高、疾病稳定期、家庭关系良好的COPD病人心理韧性评分较高,心理韧性较好(P<0.05~P<0.01)。女性一般自我评价较低,故在迎击挫折以及困难方面缺乏勇气与毅力。护士应对女性病人给予足够精神鼓励与内心情感支持,同时努力增强其自我认同感。学历初中及以下COPD病人心理韧性差,这与郭莉[16]研究结论一致。对于该类病人,临床护士应该不定期对其讲解自身疾病知识,确保病人在应对负性事件期间能做好足够心理准备。总体幸福感属于COPD病人心理韧性重要影响因素,幸福感较强病人一般心理状况良好,提高总体幸福感能够改善其心理韧性。急性加重期病人由于受自身身体状况影响,更加容易出现负性心理,护士更应给予其抚慰与疏导,尽量减轻心理因素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家庭关系不好,会导致COPD病人缺乏家庭方面的支持与关心,影响到心理承受能力,鼓励病人家属给予家庭支持,可促进病人调整心态,减少适应疾病过程中的阻碍,增强心理韧性。
综上,相较于正常人,COPD病人具有较差心理韧性,性别、受教育程度、GWB评分、疾病进展阶段
以及家庭关系可对其心理韧性产生显著影响,护士针对这些因素实施合理护理方案,提高其心理韧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