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洁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检验科,北京市 100074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血液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生率,易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且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会并发其他疾病[1-2]。患者长时间的卧床,会导致肢体活动性减少,进而导致机体血流不畅,并形成血凝块,患者同时伴随出现下肢的肿胀、疼痛等症状,最终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血栓形成后会导致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引起静脉内血液回流障碍,长时间血栓的存在会导致机体下肢出现缺血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4-5]。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有研究报道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6]。因此,通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参与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对于该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及病情评估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中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血清IL-6、IL-18、CRP及凝血因子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8例纳入观察组。纳入标准:(1)经超声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7],即患者的下肢静脉管腔内径扩张,探头加压后静脉管腔未变瘪,患者静脉管腔内血流信号较弱或者无血流信号;(2) 均为首次确诊;(3)入组前未使用过影响结果判断的治疗药物;(4)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书面协议;(5)对抗凝溶栓治疗耐受。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2)合并全身炎性疾病;(3)临床资料缺失或不完善的患者;(4)中途自愿退出本研究的患者。78例患者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3.21±9.98)岁。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52.19±10.1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检测方法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或对照组受试者体检当日采集空腹肘静脉血约3ml,采用TG16WS型台式多功能高速离心机(湖南迈达仪器有限公司)进行离心分离,转速3 000r/min、离心半径8cm、离心5min分离得到血清样本,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炎性因子指标包括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白介素-18(Interleukin-18, IL-18)、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检测仪器为KZ4GC-1200型双探头自动型放射免疫分析仪(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伊斯康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凝血因子指标包括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 Ⅷ, FⅧ)、凝血因子IX(Coagulation factor Ⅸ, FⅨ)、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操作步骤按仪器操作规程和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
1.3 评价方法 对所有受试者的IL-6、IL-18、CRP和凝血因子包括FⅧ、FⅨ、FIB进行统计对比。观察组患者进行统一规范的抗凝溶栓治疗,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L-6、IL-18、CRP、FⅧ、FⅨ、FIB进行统计对比。
2.1 两组炎性因子、凝血因子水平对比 观察组IL-6、IL-18、CRP、FⅧ、FⅨ、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炎性因子、凝血因子水平对比
2.2 观察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凝血因子水平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IL-6、IL-18、CRP、FⅧ、FⅨ、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凝血因子水平对比
2.3 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检验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IL-6、IL-18、CRP与FⅧ、FⅨ、FIB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3。
表3 相关性分析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各型疾病伴随的常见并发症,特别是在一些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治疗期间,由于长期的卧床及肢体的半身不遂等,下肢活动减少后血液循环不畅,持续的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使得患者体内形成血栓栓塞性物质[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表现为下肢的肿胀、疼痛、静脉炎等,严重者可引起患者下肢的缺血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加了患者原发疾病的治疗难度,也不利于患者的预后[9]。随着研究的深入,炎性反应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临床所关注。
在本文中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对比,并与对照组受试者相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炎性因子IL-6、IL-18、CRP和凝血因子FⅧ、FⅨ、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伴随着炎性因子水平的上升。IL-6、IL-18均为典型的炎性细胞因子,由机体的巨噬细胞分泌产生,近几年的研究表明IL-6、IL-18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并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和脱落,并在血管内聚集,进一步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和纤维蛋白的形成,静脉内血液凝结,进而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0-11]。CRP为一种代表性的急性期炎性蛋白,当其在机体内水平升高时,能够刺激、诱导机体单核细胞分泌组织因子,从而激活机体的凝血反应系统,并可激活补体,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进而可加速机体的凝血功能,引发血栓的发生。因此,机体的炎性反应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2]。观察组经治疗后,IL-6、IL-18、CRP、FⅧ、FⅨ、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表明炎性因子指标水平会随着患者血栓的治疗而发生规律性变化,能够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经相关性分析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清IL-6、IL-18、CRP与FⅧ、FⅨ、FIB均呈正相关,表明炎性因子与凝血因子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IL-6、IL-18、CRP等炎性指标能够反映血栓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效果,对于血栓形成疾病的诊断、治疗、病情评估等有重要指导价值。
综上所述,炎性反应可能参与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过程,炎性因子IL-6、IL-18、CRP与凝血因子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可通过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检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评估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