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

2021-01-29 05:37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房颤溶栓重症

任 杰

洛阳新区人民医院脑三科,河南省洛阳市 471000

急性脑梗死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残致死率高。临床上对其进行治疗时,静脉溶栓为常用手段,其治疗效果已得到临床证实[1]。通过实施早期溶栓治疗,可使闭塞血管再次疏通,将梗死灶面积缩小,使缺血半暗带得到有效改善,尽可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但有资料报道称,静脉溶栓治疗仅可使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分析其缘由,可能是当大血管发生闭塞后,溶栓治疗难以使血管被再次疏通[2]。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明显提升,通过将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联合应用,可取得更高的血管再通率,使疾病预后得到改善。现对影响脑卒中预后的因素开展分析,可为临床干预提供指导[3]。本文选取接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125例,探讨联合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5例接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2例,女43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61.2±6.8)岁。依据患者术后3个月的mRS评分,mRS≤2分为预后良好组(n=48),mRS>2分为预后不良组(n=77)。纳入标准:符合WHO制定的急性中重症脑梗死诊断标准,中度脑梗死的判定标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8~15分,重度脑梗死的判定标准为NIHSS评分≥16分[4];发病时间不超过4.5h;具备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排除标准:颅内活动性出血患者;CT检查梗死面积超过1/3;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妊娠或哺乳妇女。

1.2 方法 静脉溶栓治疗所应用的药物为阿替普酶干粉制剂(英国Bogelin yierhan公司,批准文号:F20123658,规格:50mg/支),治疗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不可超过90mg,首先采用总剂量的10%静脉推注,其余药物在60min内持续静脉泵注。介入治疗前首先实施全脑血管造影,确定闭塞位置,借助导丝引导更换6F动脉鞘,将6F微导管置入至罪犯血管,在血栓栓塞部位采用微导管穿过,在远心端采用10万U尿激酶推注,再将导管拉回血栓内采用50万U尿激酶推注,然后拉回近心端采用10万U尿激酶推注,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实施栓子破碎处理,并应用Solitaire AB支架。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年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溶栓前ASPECT评分、房颤史、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颅内出血、BMI、高脂血症、发病至入院时间、术后24 h平均动脉压、入院至治疗时间。

2 结果

2.1 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在年龄、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溶栓前ASPECT评分、房颤史、高血压病、颅内出血、BMI、高脂血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2.2 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10分、入院时ASPECTS评分<9分、高血压病、房颤史为导致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静脉溶栓联合动脉血管介入治疗为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处理方式,但报道中,对于两项治疗手段联合应用的预后因素研究并不多。中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自身疾病较重,因此预后通常较差,易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后遗症[5]。

本文结果显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治疗后NIHSS评分>10分、入院时ASPECTS评分<9分、高血压病、房颤史为导致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其缘由,随着年龄的提高,疾病治疗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且机体不具备较好的代偿能力,预后神经功能恢复差,因此年龄可能影响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情况,临床医师需对高龄患者的病情进行预判性评估[6]。治疗前后NIHSS评分均可有效反映疾病严重度,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过高,提示疾病治疗的开展未能使脑梗死神经损害明显减轻,因此不利于疾病预后改善;而心房颤动属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病因,同时其属于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存在心房颤动的患者大多为大血管闭塞,因此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较差,即使加用介入治疗,血管再通率仍只可达到大约70%,由此影响疾病预后[7]。高血压对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已得到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因此临床医师需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使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血压水平均低于185/110mmHg。ASPECTS评分属于反映大脑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的方法,其不但可使缺血范围得到反映,又可使侧支代偿能力得到体现。有学者通过研究报道称,ASPECTS评分属于急性脑卒中无效代偿的强烈预测因子,因此可将其用作血流重建必要性的判断工具[8]。

综上所述,年龄≥75岁、治疗后NIHSS评分>10分、入院时ASPECTS评分<9分、高血压病、房颤史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更容易出现预后不良的情况,需加强病情监测。

猜你喜欢
房颤溶栓重症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预防房颤有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