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果筐学堂对乡村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及价值

2021-01-28 06:56汤梦瑶伯先
锦绣·下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公益

汤梦瑶 伯先

摘要: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要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是关键所在,文化振兴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果筐学堂的乡村社会文化教育公益实践活动即是对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因此,本文主要从由“小家”带动“大家”、由“知识性教育”到“分享式教育”以及“果筐学堂的乡村社会文化教育公益实践活动对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分析果筐学堂对乡村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及价值,希望可以为乡村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果筐学堂,乡村教育,公益

(一)由“小家”带动“大家”

果筐学堂提倡“新家学”,这个“新”也体现在果筐学堂的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仅局限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一个家族或是一方乡土,而是延伸到广大的乡村社会文化教育中去,由“小家”带动“大家”,尤其注重家庭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形成良好的家风学风,进而推动整个乡村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

然而,由小及大地推动乡村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也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它同样需要一个渐进的实践发展的过程。而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乡村社会文化教育的“入口”关键还是在于乡村的儿童,在果筐学堂,乡村的儿童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中外社会志愿人士相互接触,不断开拓视野,吸收“外来”(相对于乡村地区而言)先进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乡村的儿童也通过有意义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良好习惯,受到良好教育。比如,果筐学堂的志愿者老师们每天早上都会带领孩子们在山间田野里吟诵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例如《弟子规》、《三字经》、《道德经》《增广贤文》等,只要是对乡村孩子学习成长有益的东西都会有意识地将之吸收进来。每天早上,不但可以听到乡村孩子的琅琅读书声,还能听到流水淙淙声,听到小鸟咏歌声,听到阡陌田野间耕牛哞哞声……这一些大自然的声音融入了他们的读书声,让人们也不自觉地和孩子们一起读了起来,这便是在立足传统文化之根的基础上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经典诵读教育,不仅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引导了乡村孩子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知,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埋下“仁义礼智信”的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种子,进而为他们奠定终身受益之基。

于是,乡村的儿童在接受了良好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的影响后,当他们回到各自的家庭之中,他们又会将好的观念,好的影响带进家庭之中,家庭的成人与儿童之间相互学习,成人的观念也会不断地更新,他们也会意识到想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首先自己也要“好学”,不单单学习知识,学习经典,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良好的家风、家教便由此形成,整个乡村地区就会形成一种“尚学”的风气,而乡村地区的社会文化教育也就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由“知识性教育”到“分享式教育”

果筐学堂是公益性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果筐学堂,孩子们可以遵循自愿的原则在家长带领下报名入堂学习,这里没有教学大纲,少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也没有应试的压力,在学习一些知识技能之余也可以更多参与实践活动,在乡土的文脉上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因此可以尽情释放孩童自由活泼的天性,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更强一些。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果筐学堂的公益实践活动也可以看作是对学校“知识性教育”的一种补充。

而在“知识性教育”的基础上,果筐学堂也提倡一种“分享式的教育”,更加注重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形成好的影响。所谓“分享式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大教育”的方式,即让所有的人在一起彼此教育,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影响。比如大学生志愿者和乡村孩子也可以彼此教育,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果筐学堂乡村社会教育公益实践活动不是简单的支教,更不是对乡村孩子施与怜悯,而是改造自身,以一种谦卑的心态去学习,在“城乡共促”的实践活动当中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好城乡人际关系、如何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师德”的形成和培养等问题。因此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果筐学堂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这样一个实践平台,学习付出,学习奉献,学习真心地对待他人,学习如何与人沟通交流……不仅学到了课堂上无法完全涉及的一些知识和技能,自身也达到了“培训”的目的。同样,对于乡村孩子来说,他们在果筐学堂上课,不考试、没有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目标的限制,以轻松自在的方式上课,学一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唱歌、跳舞、绘画、书法、太极等,并且也有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劳动也与课程相结合,将劳动课程化,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些内容往往都是学校教育里面缺乏的东西。这样的教育也是对乡土文化的拓展,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更是在农村地区发展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乡村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由此,果筐学堂乡村社会文化教育公益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也给我们一种启示,即教育不一定要站在讲台上、在学校里才是教育,生活中很多方式都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很有趣,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播文化,传授教育知识,而不计较成败得失,不在乎付出多少,应该才是更好的。从生命出发,而不是从知识学习和应试的角度出发,贴近自然与乡土文化,那么你所收获的将会比你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经验要更多,因为它更多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影响,通过行动影响一个人的内里,也会让人受益匪浅。

(三)对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

由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文化凋敝,乡绅不再。现今乡村地区的居住者主要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因此也会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存在。由于家庭亲情和教育的缺失,他们往往在性格上或者其它方面会有一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就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关爱,尤其是精神上的关心与陪伴。果筐学堂乡村社会文化教育公益实践活动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公益的方式,在传递一种“愛”,这份爱是无私且不求回报的,是不计任何名利得失的,而只是一种纯粹地想要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希望他们也可以幸福快乐地成长,日后也可以帮助别人,进而将这样一面精神旗帜接力传递下去。

乡村的文化要发展,建设乡村文化的人才也很重要,只有人才发展了,乡村的社会文化教育也才会越来越好。因此除了对乡村留守儿童精神上的关心与帮助,果筐学堂的志愿者们同时也在行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从而促进乡村孩子自身德行的提升,希望他们可以脚踏实地,守住本心,树立远大理想,日后造福乡里,造福社会。果筐学堂乡村社会文化教育公益实践活动深深扎根于乡土文脉之上,故乡孕育人才,人才回馈故里,从而形成乡村社会文化教育的良性循环,推动乡村社会文化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此外,果筐学堂历经九年的发展历程,教育教学方式也不断完善并发展,如今,果筐学堂已不再把来这里上课的乡村孩子特别区分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每个孩子在这里都是独立独特的个体,都会获得平等地看待,不因为他们是留守儿童就对他们格外关注,而是让乡村留守儿童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一个有爱的好学的集体环境之中,其实也是关心乡村留守儿童的更为妥当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文珊.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4(03):129-132.

[2]赵利侠.回归自然:凸显农村教育“自身优势”[J].现代教育科学,2010(06):65-66.

[3]钱理群.乡村建设与青年人的精神成长[J].文化纵横,2019(06):40-46.

[4]李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成都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环保公益海报
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要重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