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光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当今世界,公平缺失、发展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社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加剧,各种非传统安全挑战日益严峻。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加速崩塌,世界各国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一股新的“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出来。“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加剧了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威胁。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回答了“人类社会该如何向前发展”这一时代之问,坚持求同存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塑造人类共同未来,切实回应了“逆全球化”,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所谓“逆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逆转全球化的发展,与全球化是鲜明对立、背道而驰的。有学者提出“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的概念,但从广义来看,三者皆是对现存全球化的否定,只是其否定程度存在差异。因此,阐释“逆全球化”首先要深刻理解全球化的内涵。当前学界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并未统一,其中最主流的说法是:全球化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使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步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从各个国家自身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全球化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1]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涌现出“逆全球化”现象。
19世纪中后期,随着欧美各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自由贸易的热潮,全球化进程得到极大推进。然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间因经济发展失衡、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矛盾不断激化,同时在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国不断进行贸易战、货币战,最终在20世纪上半叶接连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是“逆全球化”的第一次集中体现。两次世界大战使美欧各国深刻意识到贸易战、货币战等保护主义的严重危害。1944年,在美国的主导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同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WTO前身)等国际金融机构,以此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这一系列举措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掀起了全球化的又一波浪潮。
几乎是在二战结束的同一时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开始争夺世界霸权,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形成了“两个市场、三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市场体系互相隔绝,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和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互相对抗,亚非拉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独善其身”形成第三世界,由此第二次“逆全球化”开始登上国际舞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宣告长达44年的冷战落下帷幕,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发生巨变,这为新一轮全球化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新一轮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许多负面问题。2000年前后,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又开始不断出现,甚至接连爆发了大型的抗议示威活动。其中,1999年的“西雅图风暴”是“逆全球化”的又一次标志性事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名“逆全球化”者集聚西雅图,在世界贸易组织举行“千年谈判”之际,进行大规模的游行抗议活动,提出“关闭WTO”等诉求。这些“逆全球化”者认为,全球化完全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扩张,严重损害了弱小国家的权益,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环境污染等诸多负面后果。2001年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这一“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使得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反恐问题上,因而“逆全球化”活动逐渐“降温”,全球化重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21世纪之前,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推动者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全球化的边缘地带。21世纪以来,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逐步发生转变,“新兴市场尤其是新兴大国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推动力,使全球化的质与量发生前所未有的新变化”。[2](P57)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速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这些“后发国家”以劳动力等优势与发达国家形成激烈竞争,导致发达国家的国际地位、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从而引发了发达国家内部对全球化的担忧,这为新一轮“逆全球化”的出现埋下了伏笔。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成为新一轮“逆全球化”的导火索。十几年来,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贸易战、货币战、资本战硝烟四起,“英国脱欧”、美国奉行“美国优先”政策、法国“黄背心运动”等一系列事件接连发生。
概而言之,第一次“逆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利益而导致的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逆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带有一定“制度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性质的美苏争霸;第三次“逆全球化”矛头直指发达国家,原因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遭受诸多不公平待遇;第四次“逆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霸权地位、转移内部矛盾、应对发展困境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引发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解决问题。”[3](P477)通过“逆全球化”的方式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无异于因噎废食、削足适履,这既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也违背了世界广大人民的根本意愿。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无休止的逐利性”不断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虽然其发展过程历经曲折,出现了数次“逆全球化”,但总体上一直都是前进上升的。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全球化始终是世界发展大势,“逆全球化”虽然时有出现,但注定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
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4](P541)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初步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历史演变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就是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发展到共产主义世界历史,人类社会终将形成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53)当今世界的鲜明特点是“一球两制”,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这是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到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过渡阶段。国际社会正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是总体趋势。
21世纪以来,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一批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以美国和欧盟为主要代表的发达国家却深陷经济危机、债务危机、难民危机等多重问题,经济增长乏力,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由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近年来,美国成为了推动“逆全球化”的“中坚力量”。2017年起,美国以各种借口先后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民问题全球契约》《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万国邮政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武器贸易条约》《中导条约》《开放天空条约》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一系列条约或组织。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国,却不断“退群毁约”,让原本就陷入治理困境的国际社会“雪上加霜”,这既是不负责任的无理行径,也是违背世界发展潮流的“逆全球化”做法。尽管拜登上任总统以来,美国有意或已经重返了一些国际组织或协定,但“换汤不换药”的种种做法无法遮掩其“美国优先”的政策企图。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兴起“逆全球化”思潮的直接诱因,是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国家发展困境,而内在因素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优势和国际影响力相对下降,因而对全球化产生了质疑和不满。历史早已证明,违背世界发展潮流,开历史的倒车,必将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6](P6)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指明了人类社会终将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成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历史归宿,把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变成了科学。而2008年以来涌现的“逆全球化”思潮,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和混乱,与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背道而驰。
其一,“逆全球化”严重阻碍全球经济复苏。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严重受挫,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经济复苏,但总体来看,世界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深陷“修昔底德陷阱”和“零和博弈”思维的泥潭,单方面挑起贸易争端,大兴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干扰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正常贸易,增加了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风险,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阻力。2017年8月,美国奉行“美国优先”政策,以所谓的“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为由,对中国发起“301调查”,吹响了“对华贸易战”的号角。2018年3月,美国宣布将依据“301调查”结果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拉开了“对华贸易战”的序幕。此外,2018年6月以来,美国先后对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传统盟友“痛下杀手”,对其钢铝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此后,各方“贸易战”不断升级,至今仍未妥善解决。
其二,“逆全球化”加深国际政治关系割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领域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导致了国际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割裂。2016年6月,在“逆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下,英国全民公投决定退出欧盟,2020年1月,在欧盟的批准下英国正式脱欧,给国际政治关系带来重大影响。2017年1月,特朗普就任总统后,美国政府高举“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政治口号,奉行单边主义,随意“退群毁约”,破坏国际和区域多边合作机制,使国际政治生态不断恶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国政府不顾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不断将疫情问题政治化,在全球抗疫形势面临严峻挑战之际,仍然满口谎言、各种“甩锅”,给全球抗疫工作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此外,以美国为典型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兴“疫苗民族主义”,大量囤积新冠肺炎疫苗,导致全球疫苗供应失衡、广大发展中国家疫苗供应缺口严重,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和民生问题。
其三,“逆全球化”破坏社会和平稳定发展。“逆全球化”持续发酵,表现为美欧等发达国家民粹主义盛行,国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国国内社会也愈发动荡不安。2017年1月,特朗普政府以“阻止外国恐怖分子进入美国”为由,签署了“禁穆令”,禁止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苏丹、索马里和也门等穆斯林国家的公民入境,此举引发国际和美国国内社会数千人联名抗议。2018年12月,特朗普为了“隔绝非法移民”,大力推动修建“美墨边境墙”,为此不惜使美国政府“停摆”35 天,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长政府“停摆”记录。2018 年至2019 年间,以“黄背心运动”为典型的民粹主义运动在欧洲乃至世界蔓延,法国、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爱尔兰、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经济遭受重创、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动荡不安。
“逆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它没有正确认识国与国之间能够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客观事实,反而坚持认为一方得利而另一方必然失利。当前,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兴“逆全球化”之道,推崇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民粹主义,企图藉此应对国家发展和治理困境,维持其国际优势地位。显然,这是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思维还停留在冷战时期的异常状态。
毛泽东指出:“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7](P328)在世界面临发展和治理困境的当下,各国更应坚持团结合作,强化共同性、弱化差异性,积极发挥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有利作用,而非反其道而行之,奉行“逆全球化”理念。2021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8]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求同存异,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国际交往的根本遵循。
“逆全球化”愈演愈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美欧等西方国家未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存在的“同”和“异”的辩证关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仍然奉行旧有的冷战思维,因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歧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指明同中存异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差异性形塑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世界各国要正确把握国际形势,抓住历史机遇,作出正确选择,共同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
其一,同中存异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同和异是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属于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是指矛盾双方的共同之处,异是指矛盾双方的差异之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先哲就已经有了对同和异的深刻认识。《论语·子路》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强调君子要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不同”是强调君子对待任何事物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与“不同”的论述从本质上揭示了同和异的辩证逻辑。《道德经》中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与阳”的关系与“同和异”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致的,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只有当矛盾双方达到平衡,事物才会融洽和谐。《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不齐”就是指差异性,事物千差万别,是客观现实、自然规律,如果不能正视事物的差异性,就会扰乱天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场合多次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论断,就是为了阐明人类社会同中存异的客观现实。同和异作为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人类社会正是在各种矛盾运动中才得以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万物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事万物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6](P160)同和异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模一样的树叶,单一的、纯而又纯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同中存异是世界的常态,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其二,差异性形塑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识源于实践。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充满了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源自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们,进行着差异性的实践活动,从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因为实践活动的差异性和多元化,人类社会创造了千姿百态、璀璨夺目的文化样态,孕育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众多文明。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铁犁牛耕到机器生产,从电气时代到信息社会,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文化多样性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愈发丰富多彩。当今世界有7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6 000多种语言,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国家之间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面临不同的国情,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印度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日本文化等不同文化长期共存”。[9]“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6](PP160~161)正是这诸多的差异性,才构成了异彩纷呈的人类社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6](P7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历史的进程得到极大推进,偌大的地球已经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整个人类社会早已成为息息相关、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在人类社会充满差异性和联系日益密切的客观前提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要尊重同中之异,并将其作为国际交往的根本前提,为处理全球公共问题、推动世界向前发展提供了重要准则。
从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所谓“同”就是指国家之间的共同之处,包括共同的利益、相同的观点等,表现出国家间的同一性;所谓“异”即指国家间的差异之处,包括观点分歧、利益争端等,表现出国家间的斗争性。[10]就当今世界而言,国与国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共同面临的经济发展困境;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各国带来的共同挑战等,这些同一性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和平共处的重要基础。相对而言,国与国之间的差异之处则不胜枚举,如经济水平、发展阶段、地理位置等,其中最主要的差异表现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不同,这些差异往往容易导致国家间相互隔绝、冲突对抗。因此,在国际交往中尊重同中之异理应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循的首要准则。
其一,在国际交往中尊重同中之异,要做到尊重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主权是一个国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权利,是国家的灵魂与生命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主权平等,是数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6](P416)在现代社会,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早已成为共识,国家作为人的集合体同样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根本在于国家主权的平等,即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贫富等差异,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能够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且在国际社会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平等的义务。
其二,在国际交往中尊重同中之异,要做到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基本特征,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才能促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展。当下仍然存在的“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论调是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错误认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强调的尊重同中之异的国际交往准则背道而驰。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6](P161)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无数先辈代代传承的人类智慧结晶,理应得到广泛认可和尊重。
当今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6](P260)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世界各国求异中之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谋求“最大公约数”,携手共进、共同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且将长期处于“一球两制”阶段,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矛盾难以避免,但这种矛盾并非必然导致对抗。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5](P43)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必须陷入对抗的境地,“资产阶级”的灭亡是“内生性”的,并非与社会主义国家直接对抗而导致的灭亡。“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5](P43)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因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对立对抗的境地,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本质上是由生产力水平和具体国情所共同决定的。正是基于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屡次强调,国家之间要搁置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差异,携手合作、共谋发展。
重同中之异是求异中之同的前提和基础,求异中之同是重同中之异的目的和归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提倡的在尊重差异中求“最大公约数”,就是强调各国要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搁置差异,减少矛盾冲突,降低“异”的不利影响,积极寻求有效途径和方法,增加国家之间的共同点,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共同走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这一观念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强调的“求同存异”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求同存异”的思维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建立抗日国际统一战线;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要善于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20世纪末,江泽民提出“世界多样性”思想;21世纪初,胡锦涛提出“和谐世界”观。这一系列观点、理念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统一原理的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并发扬“求同存异”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世界发展潮流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增加共识、减少分歧,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6](P510)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事物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如此,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如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种制度”并存,人类社会在不断变迁。于我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1](P8)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于世界而言,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世界各国应以史为鉴,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树立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携手应对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包含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全部实践活动的总和,记录了人类成功的许多宝贵经验和失败的种种深刻教训,是一代又一代人积累下来的巨大财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国际社会要总结和尊重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世界前进方向,树立正确历史观。“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的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前进大势。”[6](P539)
其一,世界历史的进程不可阻挡,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各国拉开了贸易扩张和殖民侵略的序幕,“罪恶的资本积累”打破了各民族、地区之间的孤立隔绝,客观上使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因而,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民族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历史早已经表明:无论是“闭关锁国”还是贸易保护,都会湮没在世界历史的洪流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言:“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个民族的原始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PP540~541)资本主义大工业高速发展,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和程度,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了世界性。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不断革新,极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往联系的时空距离,使地球真正变成了“地球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2](P286)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发展大势,“逆全球化”违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注定会湮没在世界历史奔腾前进的洪流之中。
其二,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合作共赢是时代前进的潮流。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任何国家企图通过武力威胁、战争掠夺实现发展目标,最终都会走向失败。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葡萄牙殖民帝国、西班牙殖民帝国、荷兰殖民帝国、大英帝国等历史上不可一世的庞大帝国如今都变成了过眼云烟。战争就像一面镜子,能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的珍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军队和民众累计伤亡超过1亿人,惨痛的教训一直在警示世人要珍爱和平。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战争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依然高悬在人类头上。以美国为典型的霸权主义国家时常以“维护人权”为借口,直接或间接干涉他国内政甚至掀起局部战争;以日本为代表的少数国家大兴历史虚无主义,不但没有对侵略战争进行反思,甚至一再否认乃至美化侵略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6](P253)“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穷兵黩武”是霸道做法,“零和游戏”是错误观念,国际社会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发展规律,认清历史发展大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建成一个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
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人类社会正是在各种矛盾运动中得以向前发展。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发展进程和各国交往过程中涌现出多种矛盾。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同一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并起到主导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世界各国应抓住问题本质,区分时代主次矛盾,树立正确大局观。“所谓正确大局观,就是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6](P539)
其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要把握其本质和全局。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快速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进行,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与此同时,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世界范围内局部动荡此起彼伏,各种非传统安全挑战日益严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13](P509)换而言之,当今世界的种种乱象本质上是国际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动态过程,正确认识这一本质才能更好地把握国际大局。树立正确大局观,就是“既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重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6](PP539~540)尽管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依然存在,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已形成广泛共识,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深入人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其二,面对矛盾交织的国际乱象,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7](P308)同时,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相统一,互相联结于同一事物内部,二者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矛盾问题的重要方法论,这是基于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P9)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对抗;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在旧有全球化体系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全处在被动和劣势地位,在“百年变局”之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优势地位想尽办法阻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渴求一种更加公平、正义的新型全球化秩序以改变既有政治力量格局。这是21世纪国际社会主要矛盾的直接原因,其实质是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国与国之间发展失衡、分配失序之间的矛盾。当今世界,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势不可挡,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进程,国际社会早已成为利益高度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6](P7)奉行“逆全球化”政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益的做法既不符合公道正义,也无法做到良好发展。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世界才能更好地发展;只有世界更好地发展,各国才能取得更大进步。因此,各国应树立正确大局观,抓住时代主要矛盾,搁置分歧争议,携手合作、团结一心,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能够在国际社会中充分认识自身的定位与角色十分重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要统筹好国内国际关系,明确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之间的辩证逻辑,树立正确角色观。“所谓正确角色观,就是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6](P539)
其一,在宏观层面,国家发展与世界发展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更好。长期以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注重于解决自身稳定发展的问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兼济天下”的情怀和道德诉求使中国更加积极承担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掀开了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篇章。我国的历史定位正从“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转变为“世界的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体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上,也体现在为世界人民谋发展、谋大同的伟大追求上。“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自身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又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进步贡献力量。”[14]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并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疫情防控阻击战,用中国速度为全球疫情防控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用中国力量撑起了控制疫情蔓延的坚固防线。这既表明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息息相关,又道出中国致力于践行大国使命的责任与担当。
其二,在微观层面,每一个“国家梦”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紧密相连。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伟大时代。放眼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增长而不发展”“和平而不安全”“开放而不包容”的问题日趋凸显,人们对未来的发展陷入迷茫。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梦”融入“世界梦”,给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12](P38)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打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充斥的扩张和利己主义,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密相连。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国家稳定本身即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大力倡导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协同发展,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在国际社会中,每一个国家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各国理应树立正确角色观,准确把握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自身定位与特点,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提出之际只是作为中国的一项外交政策,但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期盼的人类社会美好愿景,尤其是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尽管当前国际社会“逆全球化”的声音依然此起彼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信仰等差异依然存在,各种非传统安全挑战依然严峻,但只要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交往理念,就一定能够攻坚克难,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构建起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世界经济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