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0)
在讨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一个概念,何谓现代化?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1](P17)何传启认为:“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变化。”[2]不难发现,现代化的定义具体包含了两种层面的意蕴:第一层是时间尺度,即哪一时期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一般来说,18世纪抑或是工业革命是现代化的开端。第二层是价值尺度,即关于现代化带来的实质性变化,包括经济、政治、工业、文明等多形态、多领域的深刻改变。我们在这里讨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不同,主要是基于时间尺度和价值尺度进行的。西方国家长期把“西方化”“资本主义制度”当作唯一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实践,让这种唯“西方化”的“独断论”不攻自破。中国作为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成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二者不仅在时间上相距较远,而且在具体的现代化进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所要达到的目标均不同。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从落后状态逐步超越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为世界发展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现代化是一个诱人的概念,是进步、繁荣、文明、富裕的别名。”[3]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是既体现进步、繁荣、文明、富裕,也包含侵略、剥削和压迫的历史。西方通过现代化建立起的资本主义制度绝不代表着“历史的终结”。
18世纪爆发的工业革命是西方现代化的开端,由此整个人类社会开启了所谓的“现代性”社会。纵观整个西方世界现代化的全过程,它不是从工业革命那一刻突然开启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发展而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西方的现代化就已经表现出侵略、剥削、压迫的端倪。托马斯·莫尔曾在《乌托邦》中记录了“圈地运动”时期英国出现的“羊吃人”现象,封建地主通过所谓“立法”剥夺农民土地,造成了最早期的一大批无产者。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原本封闭的状况,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原材料和销售市场,同时也为欧洲的掠夺和“三角贸易”打下基础。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后来的英国和美国,这些第一批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以贩卖黑奴为手段,获取了大量原始资本的积累。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4](P871)在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由于大规模竞争和垄断的出现,资本主义开始在世界各地疯狂进行殖民扩张,通过侵略、剥削、压迫的手段实现对资本的无限追求。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西方现代化侵略、剥削和破坏本质的最直接体现。资本从萌芽时期带着对“现代性”的追求开启西方现代化的进程,这些西方现代化历程中一幕幕战争和破坏的事实证明,西方的现代化是以剥削和压迫为手段的。
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着“占有”的姿态。20世纪中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步瓦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众多落后国家纷纷开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极力推行“资本主义化”的现代化模式,主导世界现代化格局。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华盛顿共识”,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打着“援助”的旗号向世界推行“西化”的发展模式。此时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的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不难发现,虽然直接的殖民扩张结束了,但西方国家仍然在经济领域“殖民”,在意识形态领域宣扬“唯西方论”,试图把“西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推向世界各地。然而,自20世纪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模式,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失去了发展自主性,错过了发展机遇期,进而落入西方的发展陷阱。拉美一些学者在思考为什么后发展现代化的国家会遭遇这些问题时提出了所谓“依附论”。他们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是世界的中心,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前者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后者受到前者的控制与剥削,从而形成一种“依附”的局面。抛开“依附论”的正确与否不谈,这种理论很尖锐地指出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对落后国家的剥削和占有,只不过从直接的殖民形式转变为更为隐蔽的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剥削罢了。总体来说,不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还是殖民体系瓦解后世界各国所谓“公平”发展时期,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都离不开对人的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以“摆脱了中世纪的杂质”“改变了形态”“或多或少地有了发展”来定义具有“现代性”的资本主义社会,[5](P444)但他同时指出,这种现代化进程中建立起的资本主义制度只是暂时性的,是通往更合理社会制度的过渡性社会,资本主义的丧钟迟早会被敲响。
第一,“现代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对人的剥削之上,资本的竞争性积累形成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限制。“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对产业工人的剥削和资本的竞争性积累”,[6](P13)由此构成了资本与劳动力以及资本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关系。其一,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对立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蕴含着“现代性”的社会财富来源于机器化大生产下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这种剥削状态使得劳动者成为“异化”状态。当“旧社会的胎胞”足够成熟时,无产阶级革命将会造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倒台。其二,资本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将造成无法避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对利润的追逐而形成的资本主义无序竞争是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逻辑起点,因而这势必会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引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阶级对立的深化和基本矛盾的限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
第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不代表资本主义制度缺陷的消失。当今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的不仅仅是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有经济停滞、社会乱象、生态环境恶化等各个方面的危机。例如,西方现代化的典型国家——美国,在疫情中严重失控酿成人间悲剧;美式民主失序引发政治乱象;种族歧视恶化少数族裔处境;社会持续动荡威胁公众安全;贫富日益分化加剧社会不公;践踏国际规则造成人道灾难;等等。[7]西方通过现代化形成的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显示出缺陷和弊端,如国外学者指出的那样:“这是一个被各种矛盾的压力所困扰的世界,因此,不得不经历一场又一场的政治危机。当巨大的经济幻觉被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所取代时,这一点变得很明显。”[8](P275)
我们在这里讨论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是包含了侵略、剥削和压迫的历史,资本主义制度是充满危机的制度,但这并不是否认西方现代化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文明发展进步的事实。西方的现代化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变革比以往任何时代所发生的变革都要巨大得多,然而,这些“美好的”巨大变革无法超越其自身的理论缺陷与实践困境,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晚清时期中国被动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之所以说是被动的,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分析。第一,晚清时期中国是被动卷入世界历史,被迫与世界“接轨”的。清政府在这个进程中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拒绝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在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下被迫打开国门。第二,晚清时期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的一系列追求现代化的措施,都是一种“应对式”的举措,不是主动寻求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是为了抵御列强的入侵而进行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因此谈不上主动。维新派虽然对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其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革命的果实被窃取。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9]其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为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有人认为革命谈不上现代化,革命主要是“破坏”,而现代化主要是“建设”,因此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谈不上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革命将帝国主义驱逐出去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为现代化提供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通过革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政权,为现代化提供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10]这不仅是对上述片面观点的反驳,更是对党和人民在革命阶段为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充分肯定。其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被动转为主动,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既是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重要时刻,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点。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一方面通过借鉴苏联经验,另一方面通过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们的积极探索,虽然经历了曲折和磨难,但仍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伟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此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中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总体来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人被动追求现代化的开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为主动寻求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建设正式从被动转入主动,在曲折中找到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第一,中国是从一种落后的状态主动开启现代化进程的。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大约比西方国家晚了一百年左右。不仅如此,近代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毛泽东曾指出:“中国现在经济上文化上还很落后,要取得真正的独立,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工业现代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各国同志和人民的支持。”[11](P64)因此他才提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改变这种落后局面。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面临诸多困境。其一,现代化起步阶段基础薄弱。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12](P302)其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恶劣,现代化建设缺少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随着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两难局面,一方面要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孤立;另一方面苏联撤出对中国的各项支持和援助,使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急剧恶化。其三,西方现代化已经形成既定的现代经济秩序,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难免受到西方国家建立的规则和制度的影响。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赶超。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程度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在工业和经济增长上实现了巨大突破,堪称“增长奇迹”。中国的经济和工业化进程从蓄力期、探索期,逐步转变为加速发展期、高速发展期,如今已经转为换挡期,[13]既注重发展速率,也强调发展质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突破一百万亿元,仅次于美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跨越式的赶超。“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我国完成了许多‘从无到有’的跨越,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第一,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并且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14]此外,中国的现代化在文化、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这都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赶超。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深化演进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首先,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5](P1081)“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改变落后面貌的初次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陆续提出要实现工业、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现代化,同时还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两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196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6](P10)自此,“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现代化的理论主线。
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邓小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坚持“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指出,“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17](P165)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8](P15)邓小平进一步把“两步走”的战略目标上升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了党的十五大,江泽民提出21世纪的“三步走”目标:要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个10年达到富裕小康水平,到2050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想,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从“三步走”战略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演进,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一系列创新。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作出了更新、更加明确的部署: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看出,把原本“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15年完成,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战略部署,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作出新部署,确保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稳定推进。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征途中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综上所述,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相结合,取得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过去200 多年来,现代化成为西方经验和“西方化”的代名词,西方模式似乎成为唯一可以模仿的样本。而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强有力地证明了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现代化模式的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理念和实现方式、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以及领导力量和制度安排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的现代化,在实现理念上超越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19]“但遗憾的是,21世纪的今天,来自守成大国的一些势力依然陷在旧思维怪圈里,常常把新兴的创新力量臆想为威胁,行尽‘围追堵截’之能事,用过时的霸权论揣度新兴力量拼搏奋进的初心。”[20]事实上,中国人民在现代化道路上提出“中国梦”的蓝图,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合作交流,倡导“一带一路”,都是为了实现和平发展,没有称霸世界的企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21](P247)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一种和平的理念,超越了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在实现方式上超越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就,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多次提出要重视独立自主,革命中要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独立自主地掌握“枪杆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22](P225)拉美一些国家掉入“陷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伟大长征精神时指出:“只有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开辟前进道路,才能不断走向胜利。”[23](P51)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在价值目标上超越了资产阶级剥削人、压迫人的方式。西方的现代化表现出对资本的无限追求,是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在经济基础层面就是市场化和工业化,在上层建筑层面就是西方话语中的民主和人权。”[24]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P53)中国式现代化是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为首要前提。“人民群众是实现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中国梦实践成效的根本评判者。”[26](P186)中国共产党一直以人民利益为宗旨开展现代化建设,构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朝着共同富裕之路前进。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在价值追求上超越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始于工业化,从起点上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一种全面的发展模式。而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伊始就认识到全面的重要性,提出要发展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新时代我们追求的现代化以更高的姿态对西方现代化模式实现了超越:在经济上把握质量和发展速度的均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上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在文化上坚持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整体和人的自身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在生态上把“绿水青山”当作“金山银山”,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现代化建设。总之,在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选择上,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领导力量上超越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从领导力量上来看,西方国家难以形成推动国家进程和现代化发展的“合力”,在治理效能上表现出迟缓、低效等特征;从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来看,具有天然的不足,前后政权交替使得一些政策不能持续推进,难以形成现代化进程的“接力”。中国的现代化大发展时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推进的,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能够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也保证了这种“合力”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此外,党的长期执政破解了西方多党互相斗争造成的“接力”问题,“中国领导人换届,但路线、方针、重大政策一以贯之,保证自觉接力,能够长远地进行现代化规划和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形成强大‘接力’”。[27]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制度安排上超越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西方的现代化源头在于自由、竞争、民主等思想,这是西方国家的主流价值体系,在理论上认为自由竞争形成的市场应决定一切,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在市场和政府之间摇摆不定,在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之间来回切换,导致政府和市场不能同时发挥效能,更不能有效面对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有效结合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有效保障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合作与协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基本经济制度既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规范、引导作用,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大释放了生产力。
总体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优势,在领导力量上形成了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的结合,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回顾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看透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梳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总结历史、展望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寻求,从落后状态逐步形成了赶超。和平的现代化实现理念和独立自主的实现方式,超越了西方以侵略、剥削和压迫为特征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突破了拉美等国家受制于西方的困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和全面现代化的价值追求,超越了西方唯资本逻辑是从和单一进程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领导力量和制度安排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体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优势。在现有国际秩序下,想走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子是行不通的,在西方发达国家“援助”下的现代化路子也是一种被牵着鼻子走路的方式,只有力图摆脱以往的旧观点、旧经验,通过自身的建设和摸索,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的现代化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8]这样一条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凝结着历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非西方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