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阶段做好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思考*

2021-01-28 21:09闫炜炜
实事求是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疆文化

闫炜炜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文化学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文化振兴为导向,实现对乡村的治理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理论遵循。[1]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治理与乡村文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乡村文化不仅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有效乡村治理的重要途径。基于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和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引导,振兴乡村“精气神”,从而创新现代乡村文化形态,实现良治。立足新疆实际,乡村文化振兴对于新疆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为新疆民族传统文化向先进文化转型提供了路径载体,还为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构筑起坚实堡垒。

一、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

乡村文化振兴是维护好国家、民族永续发展的根脉。中华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源头的文化,国家的发展与兴盛是不能脱离乡村文化这个传统文化根脉的。“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2]优秀的乡村文化资源和科学文明现代的乡村文化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也是保证中国文化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并获得世界尊重认同的必要条件。作为一个有5 000年农耕传统的民族,中国的乡村文化不仅保存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农耕技术、农业遗产,还形成了整套价值、情感、知识文化系统,这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论和观念,这些理论和观念是一切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历史的基础。

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建强农村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新疆地区而言,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荟萃的典型区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域,但受其特殊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往往成为敌对势力牵制中国发展的切入点。表现在文化方面,“三股势力”以分裂为目标、以宗教为外衣、以恐怖为手段,极力夸大文化差异性,将维吾尔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一些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而做好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确保农村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尤为重要。乡村文化振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用正确的文化观、价值理念来塑造一种文化认同,形成各民族的思想共识,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向先进文化转型。乡村文化振兴并不是完全拒绝传统,反对传统。没有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向上、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内容作为土壤,那么“现代”也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具备生命力,也不能被广大农村居民所接受,更不可能做到可持续的传播和发展。但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传统文化需要新的解读。如何使传统文化的旧有形式和内容表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和如何使传统文化突破旧有形式和内容的局限,在新的时代里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是关键问题。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得到充分弘扬,服务和造福人民”。[1]

二、新疆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疆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机遇

1.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根本的政治保障。自2002年起,党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问题为主题,2013年至今,“一号文件”多次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出具体部署,并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等政策措施。自治区党委将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工作全面推进,2018年11月对新疆乡村振兴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印发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共四大板块,有11篇、38章、114节、8.5万字,确定了116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其中,第三板块(4—9篇)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第6篇即为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这些政策措施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

2.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总目标、打好“组合拳”,[4]新疆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全区五年多来没有发生一起暴恐案件,民族团结发展进步,宗教领域和睦和谐,意识形态阵地巩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新疆已成为各地游客眼中“治安管理最好、社会环境最安全、稳定形势最放心”的地方。天山南北呈现一派安定祥和、趋势向好、蓬勃发展的大好景象,实现了多年来各族人民对平安稳定的渴望与期盼,有利于顺利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3.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坚实的基础。“十三五”以来,新疆地区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全区现行标准下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3 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南疆四地州区域性整体贫困彻底消除,“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农民生活日益改善,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对口援疆工作持续用力,一些基层基础工作如医疗、产业、就业、人才、教育等不断加强,全区各地积累了成功经验和做法,有助于扩大乡村振兴交流合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二)新疆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挑战

1.乡村道德观念淡化,文化脱贫的问题亟待解决。近些年来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于乡村的辐射力增强,乡村在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与现代化能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传统文化观念的裂变与衰落、道德失范滑坡等现象。部分农民的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淡化,德孝观、互助观、勤俭观、婚约观的传承断裂与日益淡漠,出现乡村治理脱序、村社共同体涣散的问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针对性、深入性、有效性、推广性、指导性研究还有待加强。同时,相较于物质贫困,文化脱贫的问题亟待解决。物质贫困体现在衣食住行等硬性指标上,主要指人们的温饱问题。文化贫困则是软性的,更多表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空虚、文化上的空白,关系到地区的内涵式发展问题。文化脱贫解决的是思想意识问题、发展观念问题、精神文明问题,对物质脱贫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些农民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精神空虚、思想滞后,对奋斗获得幸福的认知不强。种种情况表明,当前部分农民的首要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凝聚精神的问题。

2.城乡、地区间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在新疆,公共文化服务是影响和引导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向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在农村基层群众中实现中华文化扎根和“五个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而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不一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村与村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能不足,产品数量不够充沛,优秀文艺作品的译制不足,缺乏针对农村少数民族、妇女、未成年人、信教群众等不同群体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主要表现为供需对接不畅,大水漫灌式的多、精准滴灌式的少。例如农家书屋建设迄今已有14年,但村民忙于生计以及囿于文化知识水平较少前去阅读,对其知之甚少,农家书屋作用发挥不明显。多年来新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与设施的建设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标准配置,倾向于将具有城市特征的图书馆、文化站等嫁接于农村,不能很好地满足村民的需要,致使村民的公共服务参与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文化下乡不是以建了多少农家书屋、村史馆衡量,而是真正地让文化走进和融入村民的生活中去。除了“供求对应”外,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我们仅仅配置了图书,而没有配置与之相适应的、教会他们如何选择适合的文化产品、如何使用这些产品的“指导员”。硬件跟上了,软件跟不上,设施也只能是“摆设”。

3.乡村人才支撑亟待提升,文化队伍建设薄弱。建设乡村新文化,不能仅仅依靠乡村本身,更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而是要动员社会广泛参与,让更多的人认识新农村、热爱新农村,在农村发展和成长。而当前乡村的情况是,实用人才、专业人才、青年人才、科技文化人才短缺流失,这在南疆四地州表现得尤为突出,各乡村没有专职文化工作人员,村干部大多身兼数职,在文化工作上精力不够,并且基层文化队伍变动大,普遍业务技能不高,缺乏应有的专业水平和管理经验。农村青年“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意识和本领不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妇联、共青团的作用发挥也不明显。此外,农民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参与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足。乡村文化振兴要以乡村为本、以农民为本,长期以来,新疆囿于边疆基础薄弱、社会经济欠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情况,对自我发展、自力更生能力信心不足。但如果乡村文化振兴只依赖政府财政扶持、援疆项目等外部的力量,仍然是不可持续的,一旦外部因素消失,一切又将停滞,无法由内而外地焕发出生机。

三、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

(一)维护农村意识形态安全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保证

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活动,在宣传内容方面,聚焦并征集老百姓关注的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党的路线方针以及各项惠民政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宣讲宣教,努力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宣传形式方面,依托各级宣讲团(队)、“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干部、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力量进行宣讲宣传,并发挥老党员、老干部、新老乡贤的作用,利用党日、团日、基层文化活动、升国旗仪式、农民夜校等进行宣教,创新开展“三学”(线上学、线下学、普遍学)“三会”(恳谈会、读书会、参观会)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2.开展新疆历史教育。正确认识和了解新疆历史,“对于增强各族干部群众思想政治认同,提高与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能力,更加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5]因而要把新疆历史教育作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新疆历史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载体,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文化只有互学互鉴,扩大共识,才有可能共同发展。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常态化,建立切实可行的推动机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切实增强农民群众“五个认同”意识,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我们要学深弄懂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贯通起来,并用以指导宗教工作实践,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严格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加强对农村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人士、宗教活动的管理服务。制止各类非法宗教活动,要讲清楚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坚决防止宗教借风俗习惯扩大影响的倾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四老”人员、农民群众、宗教教职人员的作用,发声亮剑,弘扬正信,抵制极端。

4.做强主流舆论、筑牢舆论基础。充分发挥主流舆论的育人、宣传和导向功能,通过现代传媒渠道,如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渠道以及通过各类文化阵地如农家书屋、村史馆、文化大院、红色教育基地、乡村大舞台、农民夜校等大力宣传党的经济发展政策、惠农政策,普及科学文化和心理卫生知识,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坚决杜绝错误思想言论传播。发挥主流舆论媒体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联系和感情,营造和谐氛围,用正确舆论引导思潮、凝聚共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

(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方面的作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和载体,多渠道、广覆盖宣传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节日,对各族群众进行“五个认同”教育,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树典型、立榜样。要“弘扬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和时代文明新风,加大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力度,提倡世俗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引导各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与居住环境,提倡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相互欣赏、美美与共”。[6]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教、涵于制、行于众、化于境,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凝聚起“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磅礴力量。

2.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全面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力打造实体化的宣传载体,将宣传教育资源向基层、社区倾斜,向普通民众贴近。“要设置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建立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规章制度,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7]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创先争优的氛围。要引领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从日常生活入手、具体事情做起,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创共建、增进感情,促进各民族结真情、交真心,形成各族群众大规模、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局面,促进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升到新的水平。

3.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和强化农民敬畏天地、敬重祖先、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互助守望的观念。要把社会公德——文明村镇、家庭美德——文明家庭、个人品德——致富能手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深化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抵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陈规陋习和过度消费的盛行。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弘扬乡村文明,让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明新风深入到群众中去。要深入开展科普知识宣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水平。此外,还要搭建“村事我管、自建家园”主题活动平台,通过“洁净家园、回报家乡、共商村事、和谐邻里、扶危济困、健康身心”六大主题进行竞争比赛、荣誉排名、评比考核等实践探索,建立健全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

4.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夯实教育基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与市民的“物”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文”的差距依然较大。“富口袋”与“富脑袋”还没有齐头并进,尤其在贫困地区,通过“以文化人”“以文塑人”对人的思想再造、价值观重塑、劳动技能提升、行动力和潜能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脱贫致富应以文化扶贫为先导,文化扶贫,教育先行。教育对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转变思想观念,培育现代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要加强基础教育,做好固本、筑魂、打底色工程。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二要抓群众教育,建立健全社会教育体系,大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实践,弘扬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和时代文明新风,充实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三要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大对语言教学的投入,全面提高掌握和使用能力,增强宣传力度,加强语言学习,克服语言障碍,架起沟通桥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职业技术教育,推进“育人”+“创收”同步进行。

(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内容

1.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把文化生产和消费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扩大到市场的“大循环”。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乡村传统工艺振兴、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及农村广播大喇叭工程、农业实用科技知识进村入户、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等乡村文化振兴重大工程及文化惠民工程,重点解决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问题。要重点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文化室和各级图书馆、文化馆以及艺术表演团体等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改善文化发展的硬件环境,建成覆盖全面、功能齐备、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增加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造一批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化产品。注重“供给侧”改革,推出“菜单式”“超市式”或者“招标竞价式”的文化供给模式,来充分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引导和鼓励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民间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与时代同步、与现代化相契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以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如大学生村官、外来社会组织、志愿者社会团体等,采取“政策补贴+志愿服务”的形式,实现文化服务和管理人才的本地化,或以招募文化志愿者、政府购买劳务派遣服务的方式充实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中华文化推广传播制度建设,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进一步实施好“东风”“春雨”等重大文化工程,继续推动微宣讲、微行动、流动课堂和“我是一颗石榴籽”等重大文化活动项目,广泛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节日”,促使中华文化——戏曲、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走进乡村,走进社会大众。要译制一批中华优秀文艺作品,并深挖本地特色文化,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广泛宣传、保护和展演,充分发挥中华优秀文化在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方面的作用。要用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基层文化阵地,开发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标识、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的基层文化场所。

(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

乡村文化振兴要走文旅融合的路子,以文促旅和以旅彰文。构建文化旅游体系,推动旅游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将新疆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集散中心、将南疆建设成为丝绸之路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中央2016年提出要使乡村旅游成为新兴支柱产业,2019年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新兴服务业,乡村旅游在乡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2018年8月25日,在乌鲁木齐召开的新疆旅游发展大会首次提出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展示新疆形象。文旅融合要充分发挥当地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和品牌,同时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壮大、就业岗位的拓展、民族行业和职业升级的互动发展,注重乡村文化旅游联动效益,形成协同发展格局,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做好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前提是理念,要从新疆的战略定位出发,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建强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充分发挥文化作用;关键是行动,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既有乡土本色,又有绿色特色,既能创新发展,又能可持续发展;根本在于人,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族群众,让每一个在乡村的人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者、践行者和示范者。

猜你喜欢
新疆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走进新疆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谁远谁近?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