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基于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有益探索

2021-01-28 21:09李新宇辛宝海
实事求是 2021年6期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群众

李新宇 辛宝海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宁 27310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人民属性、展现群众观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果。学习百年光辉党史,就要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百年光辉历程中实现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大众化、时代化。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就在于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国具体实际中,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认识,使之符合中国情况、解决中国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毛泽东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为解决中国问题找到了真理标准、力量之源、指导方法和价值引领。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真理标准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事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同客观事物接触,调查研究是接触和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毛泽东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必须通过大量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1](P109)“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2](P789)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态度,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照搬照抄的本本主义研究方法是危险的,甚至会走向反革命的极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必须从实际出发,“迈开你的双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这个困难问题就容易解决了”。[1](P110)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是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理论财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

第二,坚持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毛泽东认为,实践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发明创造中的活生生的实践,在实践中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发展,成为社会实践的真正主体。因此,实践不只是作为哲学名词和哲学思想存在于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话语中,普通群众才是参与社会实践的更广泛群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就是将群众的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到群众中去”就是将集中起来的意见到群众中去作宣传,化为群众的意见,使之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这种“把意见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使群众坚持下去”的循环的过程,[2](P899)只有做到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党的政策才能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党的一切实际工作都要在人民群众的不断实践中发展完善。坚持人民实践的观点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3](P128)在党和国家不断推进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扮演着实践主体的重要角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奔涌向前的源头活水。

第三,坚持用实践来检验发展的实际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不断绽放真理光芒,根源就在于它是实践的哲学,从群众的实践中产生,又接受群众的实践检验,最终指导实践的发展。坚持“实践调研”为毛泽东全面认识中国农村和城镇的状况,从实际出发指导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4](P121)作为唯物主义者,评价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成效,需要用实践的标准来衡量,用人民的选择去判断。比如,对一个人价值的衡量,就是看他死了以后盖棺定论,在追悼会上看群众的反映如何。“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2](P873)所以,党的干部必须既有为人民服务的动机,又要在工作中检验维护群众利益、解决群众问题的实际成效。对于实践中出现的错误,“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2](P1095)“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之后,继续发展才会有正确的方向”。[5](P61)因此,在实践中衡量工作成效,用事实来说话,才能不断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贴近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推进中国发展找到了力量之源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坚持人民立场就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这一观点出发,毛泽东发现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解放旧中国的巨大力量,并逐渐认识到要把这种力量发挥出来,就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发挥人民群众巨大的创造力。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洞见,毛泽东带领党和人民为解决中国问题、推进中国发展找到了力量之源。

第一,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的决定力量,认清“人民”的范围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方面。毛泽东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对比中去认识和看待事物,并对各阶级群众的现实力量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经过反复实践调研,毛泽东准确得出了中国革命的主体“是中国的老百姓”,[6](P562)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6](P625)“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的正确结论。[1](P139)早在湖南组织领导“驱张”运动时,毛泽东就认识到人民群众之中存在的巨大力量,他在1919年《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指出,要改变国家落后的状况,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实现民众的大联合。1920年9月,在《绝对赞成“湖南们罗主义”》一文中,他又进一步明确指出“人民”的具体范围应该包括农民、工人、商人、学生以及其他不管闲事的老人和小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明确了政权的构成主体和服务对象是人民。在抗日战胜时期,民族矛盾上升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被纳入到人民的范围中。1945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P1031)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结合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的变化,深刻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大于动摇性,指出现阶段的人民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人民的范围继续不断扩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在认真分析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的基础上指出,必须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使之完全成为新中国的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变,毛泽东认为,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毛泽东运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对“人民”范围的准确把握,为解决中国问题、推动中国发展凝聚了巨大力量。历史充分证明,“离开老乡,共产党员一天都活不了”,[7](P39)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必须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这是我们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第二,坚持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毛泽东特别重视维护群众利益的问题,认为只有维护群众的现实利益才能激发他们的革命积极性,组织和引导他们走革命道路。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多次深入农村了解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难,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大量文章,深入了解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情况,深刻认识到他们的主要矛盾是土地问题,正是毛泽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才从根本上找到了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坚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意区分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利益,区分不同阶层的利益差别,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

第三,坚持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毛泽东坚持唯物史观,注重发挥群众的创造力,他指出,要“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2](P1096)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和他们打成一片,真正了解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发挥并引导群众的创造力。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新时代,必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充分认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尽的创造力”,始终做到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为解决矛盾问题提供了指导方法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1](P299)毛泽东灵活地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群众、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以及各政党间的现实矛盾,从而认清了中国革命的形势,批判了教条主义者的错误及其思想根源,有力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为解决中国社会纷繁复杂的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第一,必须善于把握不同矛盾,抓住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集中群众力量办大事等思想,都体现出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解决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开展土地革命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面对井冈山地区农村土地大约百分之六十,甚至有些地方超百分之八十以上为地主所有的实际状况,要真正解决这些农民的生活问题,就必须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动土地革命。正是善于把握和分析事物的矛盾,毛泽东才在纷繁复杂的诸多问题上抓住了中国革命问题的要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P65)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行动指南,现阶段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来展开。

第二,必须善于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2](P839)解决人民的内部矛盾不能采取粗暴的方式,必须站在团结的立场上通过批评、教育等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上,毛泽东坚持从中国的特殊情况出发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的两重性特点,指出要善于利用进步的一面,使其成为能够团结的革命的力量。从国家发展大局、经济建设、政治思想建设、科学文化、民族关系、党际关系等方面分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为准确把握国情提供了方法和依据。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坚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既要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大局和趋势,同时也要看到不同阶层群众的现实需求。当前我国社会仍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诸如房价过高、就业困难、教育不平衡等,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序、有别对待不同群众的不同利益。因此,在制定政策层面既要从社会大局出发,从全民族的整体利益进行考虑,同时又要看到不同阶层、地区、民族群众的具体要求,从群众现实利益出发,去解决群众矛盾,才能真正服务好人民群众。

第三,必须善于把握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集中群众力量办大事。“七七事变”发生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坚持“全国同胞团结一致抗日”,把一致抗日作为指导性原则,指出阶级矛盾必须服从民族矛盾这个大局,把力量用到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上来。矛盾的斗争性是无处不在的,在统一战线中,团结和斗争是一对矛盾,团结是第一位的,斗争则处于次要的位置,斗争必须为团结服务,“只有经过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1](P278)不联合我们的力量就不能壮大,不斗争我们就会在统一战线中失去地位。正是因为毛泽东善于处理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才团结到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积蓄和凝聚了最强大的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同时我们也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国内外问题,要想应对挑战,抓住战略机遇,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看到矛盾的统一性,也要看到矛盾的斗争性。

四、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研究人的价值是什么及如何实现的理论,概括来说其核心价值就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作为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党的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

第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的固本之道。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科学的价值观,它不是从抽象的、普遍的理念出发,而是建立在现实的实践的基础上,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洞察世界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这一价值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同时又从各部分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中进一步总结凝练,得出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价值追求。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基本国情、时代特点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和行动明确了基本方向,中国共产党人也在践行这一宗旨中找到了人生归宿,实现了生命价值。

第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之源。“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9](P133)共产党员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去感召和带动群众。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以往哲学家的唯物主义思想都是不彻底的,马克思认为他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是在云霄中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无法实现人的现实利益。马克思坚持从现实世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践,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坚持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本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实现群众利益,并把群众利益与党的利益统一起来,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突出位置,除此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的理念,鲜明体现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继续开展新的伟大斗争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根本遵循的科学的价值观,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要善于认识和把握自身的社会价值、个体价值和自我价值,善于引导人民群众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民群众是铜墙铁壁,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依靠群众是党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实现自身价值的思想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价值规范,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持续增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我们必须在发展中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思想领航之旗。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共产党人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充分证明,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只有学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在新时代,必须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大胆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发挥更伟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