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0
琵琶表演是表演者以琵琶为乐器,依据乐谱,同时融入自身情感,由内而外而进行的艺术创作。琵琶表演整体分为三个阶段:创作、表演和欣赏。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追求将琵琶表演娴熟的技术和乐谱有机地结合,同时投入丰富的情感,让演奏能够表现出声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是琵琶演奏者所追求的最高的审美境界,也是琵琶演奏者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琵琶表演过程中表现出来美需要深入的研究,让表演者知道追求什么样的美,追求多少美……
笔者以琵琶表演中美的要求以及如何提高审美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琵琶表演者提供一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琵琶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民间古典乐器,属于弹拨类乐器,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琵琶乐曲的风格多样,有实音、虚音,通过丰富的舞台艺术,琵琶表演在结合弹奏者自身对乐曲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诠释出更多流派的艺术风格,为琵琶表演增添了许多艺术审美的可能性。
琵琶表演的美学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深入挖掘乐曲创作的审美价值;第二、琵琶表演中技与艺的协调。琵琶虽然演奏起来非常复杂,技法难以操作,但它的基础语言便是手指和谐运动,同时,正所谓 “指与音和”,便是在基础手指运动上对乐曲的进一步处理,这也是琵琶二度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第三、气与韵的生动融合。琵琶演奏要做到技与艺的结合,更离不开气与韵的配合琵琶作为中国的传统音乐,是以单条旋律为基础而进行创作和演奏的,气和韵是琵琶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两要素。
身为一名琵琶演奏者,首先必须有娴熟的弹奏技能,正如上述琵琶表演的美学要求所述,这是琵琶表演艺术的基础语言。一名琵琶演奏者,他所要做到的最基本的就是动作技能训练。从最初右手的弹挑、轮指、摇指、滚奏到左手的按音、换把以及一系列推拉弦等产生的润腔动作,再到左右手的配合,这些技能决不是三天五天可以练好的,它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断的磨练。必须承认琵琶技术训练的枯燥性,但是,这是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而产生心理美感的必经途径。
然而,技术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艺术的美,为技术而技术,对于音乐来说,是没有什么美可言的。我们知道,音乐作品的“技术构成”指的是内容与形式的比重,而这种比重指的是“在艺术创作与再创作过程中,主体注意力更多的分配于何方的比重”。
琵琶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是以单线条旋律发展为主的,要做到“指与音和”就离不开“气”与“韵”,这两方面在琵琶的演奏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气,也就是气息,气息的运用对于作品的演绎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音乐评论中常会有人说到“活”与“不活”,其实就是气息运用的好坏。呼吸与演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琵琶演奏中,气息影响着演奏者的外部形态与内在情绪。呼吸作为气息问题的主要方面,在琵琶演奏中极为重要,琵琶的演奏离不开主体呼吸的配合,无论是演奏流畅的旋律还是紧张的乐句,优秀的演奏者都应该会根据旋律做自身呼吸的配合。根据音乐作品的内涵准确积极地运用气息,有助于音乐情感的表达和神韵的表现。“气韵生动”是中国民族传统美学命题,自然,我们在演奏中要做到“指与音和”,除了“气”之外,“韵”也是演奏中不可缺少的。中国传统音乐历来主张轻谱重意、以迹会神的美学观念,我们都知道,丝竹乐器基本上都具备有单个音各种变化的能力,琵琶也是如此。
“音乐的情感体验并不是单靠情感假设而形成的,更多的是借助音乐弹奏者结合自身经验的体验对个人主观品质的想象表达”。这就是为什么作品本身蕴含的感情与听众的试听感受会有差别的缘由。琵琶表演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演奏者将琵琶曲表演得表里如一、形神兼备,这无论是对于舞台音乐还是古典音乐来说都是音乐表演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音乐的变化是随着音乐演奏者对 “形”和 “神”的有效配合得以实现的,演奏者需要根据各自的特征来变换和调整自身神态,达到身心的双重投入,将琵琶曲弹奏得表里如一。
意境的追求不仅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古典艺术欣赏中最高的美学标准。琵琶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审美意境中的声外之意,弦外之境。而想象作为表现意境的中介,对于每一个琵琶演奏者来说都极为重要。人们在音乐演奏中借助于内心的想象、联想以及审美中丰富的情感体验,能使演奏主体内心变得更加充实。
琵琶的演奏是以追求“声外之意,弦外之境”为终极目标的。在琵琶弹奏过程中,弹奏者要将想象作为音乐意境创造的中介,这有助于启发听众关于乐曲的联想,从而吸收来自琵琶审美较为丰满的情感体验,让整个琵琶表演显得更加充实。
总之,琵琶表演艺术中美学元素是多样的。琵琶表演者要不断追求琵琶表演艺术中的美学元素,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标准,达到更美的境界。琵琶演奏中美学要求不断实现,亦是对琵琶审美观念的展现,通过技与艺、气与韵、形与神的统一以及想象意境的探寻,来演绎琵琶演奏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巩固并提高琵琶演奏在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