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人际焦虑的影响研究

2021-01-28 08:09许艳凤张为忠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际显著性量表

许艳凤 张为忠 蔡 恒

1.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17;2.海南省平山医院 海南 五指山 572200

1 引言

人际焦虑是指在交往情境中表现出紧张或焦躁、不安的情绪反应,在狭义上基本等同于社交焦虑。表现为:害怕自己的行为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或遭到批评;和他人交往时会觉得不安、害羞脸红;渴望交往,但却会产生回避行为[1]。人际焦虑的产因包括个体的错误认知、不恰当的情绪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并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消极的影响[2]。

团体心理辅导(下文简称“团辅”)被称作“神奇的圆圈”[3],指在团体情境中给成员提供心理学上帮助和引导的一种方式,经过成员互相影响,互相启发,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目标,促进自身行为、观念等得到积极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团辅在中国大陆开始传播,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不断涌现。宋大力,袁红波(2011)[4],李丽娜等人(2012)[5]的研究揭示了团辅在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提升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但国内以中学生为对象针对人际交往方面的团辅研究还相对较少。一些学者认为,通过团辅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交际能力,且一些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试验和方案设计的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6][7][8]。申喆等(2014)[9]等对30名焦虑程度较高的学生进行团辅,结果认为,团辅能够帮助羞怯的学生敢于表达自我,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有关研究对数据的分析较为单一,很多研究未设置对照组,所使用的量表评估也不够全面。实验选取了《交往焦虑量表》、《羞怯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高中生进行前后施测,并开展团辅,以检验对高中生人际焦虑的影响,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辅导方案为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告的形式向福州市某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招募,对自愿报名的5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面谈和双向选择后,确定参与团辅的人数为36人。通过在高一年级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选取具有人际焦虑状况的37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各量表得分均高于常模均值,但经独立样本t检验,二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实验组男生13人(36.11%)、女生23人(63.89%);对照组男生12人(32.43%)、女生25人(67.57%)。

2.2 研究工具 交往焦虑量表由Leary于1983年编制,用于评定主观社交焦虑体验倾向[10]。共有15题,采用5级计分,其中4题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则社交焦虑越高。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45以上,Cronbach’sα系数为0.87,八周后的重测相关系数是0.80,它和其他测量社交焦虑和羞怯量表的相关为r>0.60,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美国不同三所大学的1140名受检者的均值为38.9(SD=9.7)[11]。

羞怯量表是由Cheek和Buss编制,并于1983年进行修订,共有13题,采用5级计分,其中4题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则羞怯越强。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是0.90,项目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39。45天后的重测信度是0.88,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大学男生的均值为33.3,女生的均值为32.4[12]。

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由Watson和Friend于1969年编制,共28题,使用“是=1,否=0”的2级计分,其中社交回避分量表和社交苦恼分量各14条,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是0.87和0.85,4个月后的重测相关信度是0.68,量表的信度达到了统计学的要求。其常模均值在大学生中为9.1,标准差为8.0[13]。

2.3 研究过程 首先,收集相关资料制定团辅方案;其次,通过广告招募希望改善人际焦虑的高一学生;第三,通过面谈和问卷调查,确定参与团辅的人员;第四,随机选择具有人际焦虑状况的37名高一学生作为对照组,并进行前测;第五,对实验组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共5次的团辅,每次1小时,对照组则不做任何处理;最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数据采集。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主要有配对样本t检验与独立样本t检验。

3 结果

3.1 团辅前后测实验组、对照组各量表的差异比较 经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前后测在交往焦虑量表(t=2.41,p<0.05,d=0.459)、羞怯量表(t=2.06,p<0.05,d=0.343)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t=2.18,p<0.05,d=0.364)、回避分量表(t=2.64,p<0.05,d=0.342)、苦恼分量表(t=2.23,p<0.05,d=0.345)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前测>后测。而对照组所有量表前后测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2 团辅后测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量表的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交往焦虑量表(t=-2.13,p<0.05,d=-0.133)、羞怯量表(t=-2.39,p<0.05,d=0.173)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t=-2.20,p<0.05,d=0.142)、回避分量表(t=-2.65,p<0.05,d=-0.278)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对照组。而在苦恼分量表得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3 团辅前后测实验组各量表的性别差异比较 经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男生各量表得分虽都有降低,但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女生在交往焦虑量表(t=2.11,p<0.05,d=0.474)、羞怯量表(t=2.75,p<0.05,d=0.500)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t=2.48,p<0.05,d=0.440)、回避分量表(t=2.49,p<0.05,d=-0.463)、苦恼分量表(t=2.16,p<0.05,d=0.373)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后测<前测。

4 讨论

4.1 团辅干预效果分析 研究结果与吴秀美[14]的研究结果相符,后测结果相比前测,焦虑分数显著下降。表明团辅对克服交往焦虑、羞怯、社交回避等交往行为和情绪的效果显著。

高中生正处于渴望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同学,他们感到陌生和不安,但是又渴望结交新的朋友建立新的友谊,却又不得其法,由此加剧人际焦虑[15]。而团辅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情感和认知方面的积极变化,有利于高中生结交到新的同伴,建立友谊,减轻其人际焦虑。此次干预效果比较理想,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团辅自身的特点。团辅以人本主义为指导理念,具有接纳性,再加上成员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团体凝聚力,创设了一个轻松而安全的人际交往场所[16]。团体成员在这种氛围中往往能感受到尊重、包容、温暖和归属感。随着活动开展,成员彼此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所形成的积极的交际体验有助于减轻其焦虑。

第二,干预方案设计科学,针对性强。针对高一学生特点量身设计的干预方案,融合了团体动力学理论,人际沟通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理论思想。干预方案将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提高社交技巧作为重要的疗效因子纳入团辅的干预方案中,在实践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第三,活动内容强调成员交流,自我教育。团辅过程中,领导者和成员的分享在人际交往技巧、情境模拟方面提供了榜样作用,引导成员体验、思考、讨论、学习恰当的人际交往品质,促进成员的自我觉察,让成员在团体支持中观察、了解自己的行为动力和思维特点,并据此调整认知行为模式,增强自信心,减轻人际焦虑程度。

第四,有效性分析。干预中严格按照随机性原则挑选被试,并划分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的各因素也尽可能进行了控制。但由于高中生课业时间紧,没能对实验组被试进行后续的追踪重测,因此无法确认团辅的效果是否具有长期可持续性。此外当下所选的量表常模缺乏高中生的数据,这势必对研究的有效性造成影响,也是未来研究者们应该考虑进行测量的方面。

4.2 性别差异性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团辅对高一学生的干预效果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人际焦虑的改善上较男生更为明显。魏云花(2014)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发现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性别差异,在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17]。大多数女生相对比较内向、细腻、敏感,更在乎他人对自身的看法,并更倾向于产生负性自我评价,在人际交往中受到阻碍时容易怀疑并否定自我,产生消极情绪。而在团辅安全、轻松的人际交往氛围中,成员之间彼此的信任和相似的体验与分享,使女生得到了来自他人的正面反馈,可能是女生在团辅过程中克服人际交往焦虑、羞怯、回避等方面的效果比男生更好的原因。

5 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每一天的生活,它不仅仅要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团辅在改善高中生的人际焦虑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并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可以成为进一步深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首要途径。因此,各中学需要重视团辅活动以及相关课程的开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借鉴优秀团辅方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起一套具体、实用的团体心理辅导体系。

猜你喜欢
人际显著性量表
对统计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