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查新的发展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2021-01-28 07:43任珩任波
科技促进发展 2020年10期
关键词:查新机构科技

■ 任珩 任波

1.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 兰州 730000

2.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成都 610041

0 引言

科技查新是在文献检索基础上进行创新点比对,进而开展项目或课题新颖性鉴证的工作[1],具体来说,是以待检课题的研究内容或创新点为基础,通过在专业数据库中文献检索和对比分析等方法手段,为待检课题内容或创新点作出“是否有相同文献报道”的新颖性评价咨询服务[2-3]。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查新功能做,已经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和评估评价等工作的重要环节,在项目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和奖励申报等科研活动中均起到积极作用,在支持和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4]。

科技查新工作在国家创新发展体系所起支撑作用的体现,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创新需求,嵌入式地加入科技查新服务和范围,并参与到知识产权、竞争情报、区域创新等工作链条中,发挥更大的支撑服务功能[5-6]。但从发展现状来看,被动接受、仅开展科技查新和论文收引检索的传统工作内容和模式,已经显著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实施脱节,对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在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国际形势和国内群体性技术革命创新方面略显乏力[7]。进而导致科技查新行业在有效支撑国家战略、参与创新发展全过程和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方面存在显著短板和不足。因此,本文基于创新主体协同支撑的视角,从人员结构、服务模式和机制等方面思考了查新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形势下科技查新行业在构建人才发展机制,拓展服务场景和深化服务模式方面的提升路径,以期提升查新工作服务的质量和深度,将传统单一的科技查新机构职能转变为集科技查新、成果评价、专利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新兴查新检索机构,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在国家战略和发展体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设立的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计划,本文是该计划“资源环境学科科技咨询评估(2019418)”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了科技查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改善意见,对于提升科技查新工作效率,完善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科技查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人员结构有待改善

查新人员是查新业务发展和查新报告质量的保障基础。查新机构是文献情报系统的服务单元,也是直接沟通科学家群体的窗口单元,只有合理的查新人员结构才能够推进查新业务的高效完成,助推查新行业的发展。结合全国查新机构统计数据,以及中国科学院科技查新机构调研资料,查新机构的人员结构可能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查新机构人员流失严重,新进员工人员减少。一方面,查新员是文献情报系统接触学科热点、领域新兴技术较早的人员,能够掌握较为先进的知识和方法,进而可能在情报分析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为开展战略情报、区域发展、学科情报等深层次服务奠定基础,因而查新人员极易脱离查新岗位,调整为其他工作,造成查新机构人员流失,既损失了培养查新人员的资源,又增大了培养长期服务于科技查新工作人员的难度。以中国科学院某查新咨询机构为例,从事查新工作5年以上的人员仅占12.5%,近5年调整岗位进入或项目聘用人员为87.5%;另一方面,随着文献情报研究工作的深入,人力资源分配也向战略情报、区域发展、学科情报等新兴情报研究领域逐渐倾斜,作为情报体系的传统工作,科技查新机构在人员分配方面处于劣势,加之青年人员对查新业务缺乏加入查新机构的兴趣,导致科技查新从业人员流失严重,新进员工人员减少进而容易引起查新机构人力不足以和精力保障,在完成查新和论文收引报告时极易造成拖延现象,在时间上和人员精力上影响查新机构的合理高效运行。

二是,查新人员的职称结构呈现略低于控制标准态势。根据全国109 家查新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8],查新机构高级职称人员占7.78%,副高级职称人员占33.26%,中级人员占48.07%,初级人员占10.89%。正高级职称人员明显低于部分省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而中级人员明显高于该标准(部分省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中级岗位控制比例为≤35%)。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大量的查新工作导致查新人员缺乏撰写科研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的动力和积极性,从而在职称评审时处于劣势,职称晋升滞后于同年龄段的同事,限制查新员的上升空间,从而影响查新员对查新职业的认可和工作积极性,产生职业迷茫,进而可能阻碍查新工作的高效推进,造成查新行业发展受阻。

1.2 服务模式和机制有待拓展

高效合理的服务模式和机制是科技查新工作的关键。以中国科学院某查新机构为例,科技查新机构的工作模式和机制有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一是,缺少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的主动性。传统的科技查新服务主要以“坐等服务”为特征的被动服务模式为主,在主动上门服务方面缺乏积极的行为和意识。据调研发现,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相关查新机构,除部分具有上门服务的主动意识外,70%~80%的查新机构处于被动服务。

二是,缺少开拓稳定用户群的路径和措施。查新机构的任务多来源于科研立项、科技报奖、专利申报、研究生开题,以及相关的人才评估评价任务,与科研活动密切相关,查新机构呈现出过度被动依赖科研部门的状态[9]。从现状来看,各查新机构均有各自的“势力范围”,处于“旱涝保收”的工作状态,一定程度上缺乏业务拓展的热情和积极性。随着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逐步推进,传统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例如,从2015年开始,由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的“西部之光”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计划取消了传统的科技查新环节,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被废止,取消了以往必须进行科技查新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改由第三方评估机构担任,这些导向性政策致使国内不完全统计40%~60%的查新机构业务量受到影响[10]。故而,依靠传统的被动依赖科研部门的用户来源路径,缺少合理有效的用户开拓和稳定路径和措施,可能会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并导致出现更为艰难的发展问题。

1.3 服务资源与专业知识有待提升

信息和数据资源是开展查新工作的必要条件,专业知识则是进行服务必须掌握的能力和技巧。整体来看,在情报分析工具、软件,以及专业知识掌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开展深层次服务的工具和技术部局不足。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大,部分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得到了一定的改善。2017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7606.1 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2.13%,国内大部分查新机构借以在数据库、设备、技术等方面得到优化改善,据统计数据显示[8],109 家查新机构中,中国知网开通率97%,维普93%,万方94%、pro‐quest dialog80%,web of science 73%,EI 69%。但开展战略情报、学科情报等深层次服务的技术和工具较少,统计数据显示[8],仅有23%的机构拥有TI(Thomson Inno‐vation),30%的机构拥有TDA(Thomson Data Analyz‐er)、Innography 等情报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查新机构开展实验室评估、人才评估、成果评价评估、专利价值分析等深层次服务工作,服务过度集中在单一的科技查新和论文收引环节,科技查新行业深层次发展受限。

二是,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与业务需求不对等。在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背景下,查新项目随之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高端技术领域发展,对查新人员的专业要求也逐渐提升。查新人员可能存在一定的专业知识缺陷。一方面,专业背景与查新工作需求可能存在差异。图书馆学、情报学等文献情报专业背景的查新员缺乏物理、化学等学科专业知识储备,而学科专业出身的查新员则工作初期缺乏情报分析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有限的在编人员专业状况可能很难满足日益剧增的专业需求,很难实现精准、全面研判查新要点的新颖性[11],尤其是交叉专业和边缘学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查新课题要求查新人员具有更高的的专业结构和知识储量,若各环节出线脱节现象[12],则极易造成“问题查新报告”,影响查新机构的质量保证。

2 新形势下科技查新工作的提升路径

随着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等政策提出并逐步实施,科技查新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发展、如何提升、如何适应新形势是摆在科技查新工作人员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人员结构、职业认可度、内容、机制作为科技查新工作发展的保障,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发展,在适应新形势得发展要求方面也可能存在瓶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提出了构建以查新员为核心、外协人员为网络的“小核心、大网络”查新工作人员发展机制,搭建通过激发查新工作积极性,形成“正反馈”的职业认可度提升路径,并通过拓展科技查新工作的服务场景和升级工作模式、角色和职能,实现科技查新工作全面提升的思路,以期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

2.1 构建“小核心、大网络”的人员保障机制

当查新人员结构出现问题时会直接导致“问题报告”出现,进而影响整个查新机构的工作质量和业务发展。针对科技查新工作中存在的人员结构问题,可以适当地调整人员引进、培养以及能力提升机制。

第一、可以通过依托单位开展全兼职项目人员聘用机制。在当前事业编制饱和、新进人员难以向查新机构倾斜的背景下,放开全职项目聘用或兼职项目聘用,提供到场工作和不到场工作的条件和资源,引入符合年龄、专业等要求的毕业生,既可以输入新鲜血液,缓解查新中心人员紧缺问题,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就业机会,也可以推动查新机构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的人员结构,为查新机构开展工作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精力保障,形成“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用人模式和机制,解决人员流失,新进员工人员减少的问题。

第二、招聘兼职人员。以具备专业知识储备的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在读学生为对象,设计论文收录引证、科技查新工作培训课程,提高在读学生开展查新、论文收引的能力和技巧,培养在读兼职学生的论文收录引证和科技查新等业务能力。利用查新机构丰富的数据资源,通过随意通、远程连接、到场操作等方式,将部分简单易操作的查新工作外包给兼职人员,缓解查新机构核心人员的工作压力,节省核心人员时间[13]。

第三、通过专业知识培训、科学人员交流沟通等方式、提高查新机构核心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升核心人员处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课题的能力,同时,结合查新行业交流、情报分析技术/工具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查新中心核心人员开展专题定题情报服务的情报分析能力,实现查新人员向情报支撑人员和分析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升级,查新中心人员工作内容由“查新、引证”等传统工作向“报告审核、能力培训、情报分析”等深层次服务转型。

第四、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查新中心人员科研能力,鼓励查新人员结合业务发展开展科研活动,为查新中心人员提升职称做好支撑。同时,也需要积极呼吁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在职称评审方面给予查新人员关注,缓解查新机构职称结构低于控制标准的态势。

最后,以查新机构工作人员为核心,以项目全职聘用人员、项目兼职聘用人员、在读兼职学生为外围协作,构建形成“小核心、大网络”的查新机构工作人员结构,实现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化发展的同时,兼顾学科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提升,既能提高核心工作人员参与科研活动的能力,又能为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素材,促进人员职称结构优化发展,保障查新机构工作的快速、高质发展(图1)。

2.2 完善拓展服务职能稳定用户群

图1 “小核心、大网络”人员保障机制

图2 查新机构工作模式、角色和职能转型思考

2016年,国家废止《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传统科技成果鉴定和登记的方式方法有所调整,由传统科技工作主管部门组织评估的“官方”模式调整为由生产力促进中心、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等“非官方”性质组织进行,科技工作主管部门职能由管理调整为服务,这也标志着我国在科技管理方面进行市场化探索和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的开端,市场逐渐成为科技成果鉴定评价的“主角”[14]。同时,随着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繁缛复杂的证明流程也将逐渐取消,类似的改革也将加大力度,可能会取消或者弱化查新环节,较为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查新机构及查新业务发展。因此,科技查新机构应思考向在工作服务场景和职能方面实现突破和转型(图2)。

第一,服务模式从主导型转变为服务型。传统的科技查新工作具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色彩,工作主要是以查新中心为主导,用户被动接受的服务模式。随着主管部门在查新工作引导过程中的作用弱化,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调整,这种主导型的服务模式需要熟知创新环境和背景、主动接触国家创新市场、挖掘创新用户体系,进而以“服务者”的身份开展“服务型”科技查新工作[15]。

第二,工作身份从查新员转变为评估员和鉴定员。传统的查新机构工作人员扮演者“查新点解析—数据库对比—查新结论撰写”的简单角色,未深入开展技术要点的调研分析,查新结论仅局限于“有没相同研究报道”,对于满足用户需求和支持创新发展有限。因此,查新机构工作人员应该从查新员向评估员和鉴定员转变,进而切实解决查新用户的深层次发展需求,并推进查新机构向第三方评估机构转型,提升科技查新机构的服务职能和高度。

图3 查新工作服务场景拓展路径

第三,积极拓展和稳定用户群。科技查新工作的主战场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咨询评估机构等单位的科学研究者、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学生等群体,如何与用户群体建立互馈互补的闭环互动交流沟通模式是查新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查新、论文收录引用数据的交互式储存和分析方法路径,让科学家群体以及其他用户群体参与到查新工作中,共同维护数据集,进而产生互补的查新模式,另一方面,提供即时、开放的查引数据,构建科学家即时掌握查新、收引数据的互动查新网络,建立与用户群体互补互馈的闭环查新支撑模式;第三,针对企业用户群体时,需要在企业新产品、新材料和新技术研发等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报研究人员的能力和职责,提供切实可靠的情报产品,支撑企业用户的创新过程,拓展稳定企业用户群。

2.3 提升资源与知识储备拓展服务场景

在资源和知识储备,以及服务主动性共同制约下,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场景固化是查新机构存在的共性问题。但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对于开展现代服务工作的单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逐渐改变区域竞争格局的大背景。因此,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潮流的形势下,完善深层次服务工具、软件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学术和工作经验交流,以及再教育等提升知识储备的工作,拓展科技查新工作的服务场景,切实参与到国家创新发展的具体化支撑和实施体系(图3)。

一是,拓展服务场景。传统查新机构仅从事科技查新和论文收引检索工作,服务场景十分有限。未来查新机构可以向实验室评估、人才评估和成果评估评价等场景拓展,将绩效评价、投入产出效率等为创新主体提供的服务作为新的发展方向,既可协助创新主体掌握自身科研情况和摸清成果清单,又可为创新主体布局未来发展方向、储备发展人才,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换等提供支撑。

二是,参与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在做好专利检索、申请文本撰写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专利态势分析、失效专利分析、战略布局/规划研究等宏观分析,以及专利价值分析、专利法律保护状态、专利技术演化等中微观分析工作,参与到国家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的全链条中,并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开展异质性服务工作;

三是,支撑竞争情报研究。围绕企业需求,关注竞争企业和对标企业,开展技术路线、产品结构、企业定位、发展战略等工作,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发展思路和路径,及具备可操作性的框架和方案,有效支持企业发展;

四是,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支撑发展方式和动力转变、提升区域竞争能力、优化区域创新要素布局等方面支持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打破传统查新机构提供单一查新报告的模式,从方式、深度、广度和路径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支撑服务[16]。

猜你喜欢
查新机构科技
基于文献分析浅谈医院科技查新服务
基于成本加成定价法的科技查新服务定价研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科技在线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