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莉 港城大街街道办事处
前言: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依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采用静态管理方法,为了保证改革效果,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情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从而更好的做好国家工作,为人民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体力与智力形式存在,可以产生物质与精神财富,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质在于利用各种科学手段,有效管理员工的工作行为,实现物力与人力平衡。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可以对员工形成正向引导,在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为事业单位的顺利发展做出贡献,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内部人事管理并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束缚。同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也比较陈旧,缺乏针对性,职工调配与任免方法并不科学。除此之外,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依然采用计划配置模式,导致单位缺乏专业技术与高学历人才,整体学历层次较低,且技术结构配置不够合理。其次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投资力度较小,未完全得到开发。职工属于事业单位的宝贵资源,但事业单位并未真正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以致部分职工知识老化,无法处理新问题。同时,即便部分单位对员工进行培训工作,但培训方法比较单一,仅限于晋升职务与培训机构,且无法及时检验培训效果,大多由培训机构颁发证书,含金量较低,且偏重形式化。再次是绩效考评比较模糊,考核工作趋向于形式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绩效考评,其可以为人才选拔、工资分配等工作提供借鉴信息。对此,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可行的绩效考核机制,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职工表现。但实际工作中,大多事业单位职工并不满意当前的绩效考核模式,主要因为事业单位并未区分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工作人员,衡量标准笼统,缺乏针对性。且并未量化考核指标,无法保证可操作性。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职位分析并不标准,没有规范岗位名称,绩效考核结果与职工职位、工资等并未挂钩,无法起到激励作用。最后是薪酬分配并不平均,虽然当前事业单位具备较大的自主分配权利,但依然缺乏科学有效的薪酬分配与考核实施办法,以致工资执行缺乏活力,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当前事业单位要求员工职务工资包括固定与灵活两部分,其中灵活部分主要为津贴,要求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发放。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大多事业单位根据固定比例发放津贴,无法发挥调解与激励作用[1]。
为了保证人事管理脱离于行政事务,事业单位应转变以往的人事管理观念,采用新型的管理方法。首先改革运行机制,结合采用条块管理与条条管理模式,由源头上把关。其次应做到以人为本,将员工看作发展战略资源,通过人事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再次应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以及利用等工作,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性、自主性、积极性。最后应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除了分配部队转业干部外,应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市场招聘用人机制。
为了创建学习型机关,事业单位应充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充分开发其潜能,保证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对于新调入与新招大学生,事业单位应采用业务岗位培训方法,使其尽快熟悉工作业务。同时,还应加大对老员工的培训力度,使其学习更多政治、法律以及职业知识,以更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还应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培训问题并改进,并在巩固培训效果的基础上,总结培训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培训期间可以结合采用个人自学与组织培训双重模式,强化培训效果。
为了正确评价事业单位员工工作质量,应建立量化考核为主的职工评价体系,针对每位职工的实际情况编制岗位说明书,包括岗位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岗位评价标准等方面。同时,还应量化“德、能、勤、绩”四个指标,在细化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在考核期间应采用等级制度,根据领导、中层、一般干部、工人等不同岗位赋予不同的分值,对于分值数低于60分的工作人员,应要求其待岗。除此之外,还应根据业绩量化考核结果,确定合理的奖惩方案,保证奖罚分明,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建立公平的薪酬机制,发挥激励功能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对此,应紧密联系职工薪酬、岗位职责以及工作绩效,采用差别化的薪酬机制,合理拉开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避免工作中实行平均主义。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在遵循基本工资体系的前提下,严格执行国家的分配政策,实行按劳分配方式,以岗位工资为主,保证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过程。其中岗位工资指的是利用岗位评价方法,确保知识、管理以及技术等因素参与分配过程,将职工的岗位职责、劳动报酬、对单位贡献等因素均结合在一起,改变以往工资总额的核定方法,由指令计划转变为间接调控,保证分配权力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从而为事业单位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3]。
结束语:作为国家各个枢纽的关键组织,事业单位应正视自身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设定可行的管理体系,积极实行改革方案,从而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