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璞 秦雯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引言:哲学思维属方法论与世界观的学问,通过运用此项思维可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与观察力等,其影响与改变着人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于后天,教师应对社会知识与自然知识进行总结与概括,进而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哲学思维水平。
利用唯物论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该能力主要包含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属性,因而抽象思维带有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等。
首先,在培养抽象与具体的哲学思维期间,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引出“物质”的概念,并传授出多种具象的物质现象,将具体与抽象有效结合后讲解出物质概念的真正含义,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借助哲学思维的培养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其对哲学原理的了解,为日后的实践运用奠定较好基础。
其次,在培养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过程中,中职教师可将哲学思维中的多项要素分解成多种因素,如事物的特征或某一方面等,单一或整体性的学习哲学思维。一般来讲,哲学思维的重要问题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与专业性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意识属物质的产物。若要探讨具体的分析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试验法,通过对人脑机能的综合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该项哲学内容的正确性。
最后,针对演绎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逐渐锻炼其归纳能力,在借助抽象思维的情况下学到各类知识。比如,在教授“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原理时,教师可对该原理作出详细阐述,即自然界属物质、人类社会属物质,继而推出世界的构成也属物质。在教授演绎的过程中,通常来讲,演绎方法大多为三段论,即小前提包含在大前提内部,如A属于B,C属于A,则C也属于B等,通过三段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事物内部蕴含的基本规律,促进其哲学思维的形成。
其一,辩证法中带有极强的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是相互矛盾的,通过辩证思维的培养,学生可掌握每个事物的背后都蕴含着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概念上帮助学生理解辩证思维,即不同概念间带有统一与矛盾性,如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二者互为存在的条件。同时,从判断上来看,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也能获取不同判断,比如,人的认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无限又是有限的,可证明事物带有同一性[1]。
其二,利用质量互变的规律可提升中职学生的能动转化思维,具体来说,能动转化从概念上看提出了两个方面,即旧概念转化成新概念、内容单一的概念转化成丰富的概念,借助此项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即“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且会由量变到质变,掌握该项概念可提升学生的思维视角,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与周遭事物,其在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也会更加理性。
第一,哲学思维中还带有认识论,学习该理念能增加学生的质疑精神,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分为两种,即直接与间接,由于人的精力有限,且受到诸多条件限制,课本中的知识多为间接学习。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既要获取其教学方法与相应的知识,又要带有一种求知欲与新奇感,即通过对某项知识的质疑,来探究该项知识的源头。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需对学生加强质疑精神的训练,使之形成与发展成创造性思维[2]。
第二,在学习认识论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培养并加强学生的实践精神,在哲学思维中良好的探究实践精神极为关键,比如,在传统教学中,其教授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学生由于沟通交流的渠道较少,其学习效果与积极性难以获得切实改善。随着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教学形式已发生较大变化,师生的互动性与实践性都获得较大增强,在授课前学生还需完成预习工作,从学习态度上看,已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由于中职课程大多与技术相关,而主动学习技术会较大促进中职学生的日后发展。此外,利用认识论还能改善学生发散思维,即面对同一道问题,通过自己多种方法的探究能找到更多解题方法,继而发散自身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哲学思维水平。
通过对哲学思维的学习,能使中职学生或教师始终保持纯粹的学习与探究态度。通常来讲,在开展哲学理论的学习时,无论师生都应关注该理论本身,在抛除所有杂念的情形下,真正进行学术研究,而非将其当作赚钱、升官或政治目的。基于不同阶段哲学思想与理论的变化,教师在教授或学习的过程中应严格把控该项变化,利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知识与每名学生,不因其当前的能力或分数而对其做出不公允的评价。而学生在学习知识或某项技术期间也要利用哲学思维,时刻保持一个较好的学习态度,定期对自身学习上与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找出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保持自身特长的同时逐渐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逐步提升能力水平,为日后就业奠定较好基础。
此外,哲学思维中的理论并非一成不变,即其也处在发展变化中,因而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在积极借鉴书本知识的同时,养成拥有质疑精神,且积极实践探索的好习惯,比如,教师在实际授课前可对其授课内容进行调查与研究,尽量找到多种教学方式,而学生在听课或与教师的互动中也要带有探究性,进而切实掌握该项知识与技术。
通过对哲学思维的学习与自身思考,中职师生都需增强心灵成长维度,一方面,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讲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从修养论、做人与为人上来讲,每个人都有优势与劣势,因而从任意一人身上都能学到某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利用哲学思维,学生间应找到其存有的独特优势,并全身心的向周围学习与汲取营养,从而做到“苟日新、日日新”的状态。在学习技术或做学问期间,每名学生都需在自己心灵深处进行切己体察,可选择记日记的方式,通过对自己的观察感受到内心的变化,继而加强心灵的成长维度。另一方面,哲学思维还鼓励实践性,基于人类较强的模仿能力,学生若在平时的生活中学到了某项优点,若想完全拥有该项特质,应加大实践力度,比如,某位学生发现其同伴的作息规律极佳,且有着较强的自律性,为学到该项优势,其可针对性的列出每日计划,在执行之初必须带有强制性,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该项特质会被有效转化,该学生也会变得更加自律,其心灵成长维度也会获得切实改善。
哲学思维还带有较强的批判性,即辩证思维,任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下都可分成两面。中职师生在学习与工作中针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也需带有些许的批判性,比如,当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时,教师需引导其改变心态,即“失败是成功之母”,当努力的程度足够时好成绩也会随之而来。通过辩证思维的学习,学生的心态会变得更加阳光积极,在学习中更加努力进取,而在遭遇挫折时也会理性看待,促进其身心健康[3]。
与此同时,利用哲学思维还能保持一种开放的做事态度,即哲学理论的本质为辩证的、批判的,其衍生出的理论则必然为面向未来的、历史性的、有生成性且开放的,随着理论逐渐的丰富,学生的哲学素养与哲学思维也会取得明显变化。
此外,通过对哲学理论的学习还能提升师生的信仰,即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会相信自身能力,通过其对学生的影响,提升其综合能力,从而加强教师的成就感与价值感;而学生在学习与研究技术知识期间,也会逐渐丰富自身大脑,通过思维的改变帮助其做出更多理性的决定,也会养成多种优秀的行为习惯,借助批判性视角提高综合素养,因此,利用哲学思维可使中职师生找到理想与信仰,坚定其价值旨趣与人文关怀。
总结: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已变得愈发重要,在培养中职学生哲学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控其内部蕴含的各项哲学指标,通过哲学思维的启发使其利用智力与各项思维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与财富,促进未来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