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亚
江苏省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可见,美育是审美教育,同时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健全和发展学校美育工作机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健康的审美观,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素之一。蔡元培先生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论述到:“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审美教育能够褪去人的世俗欲望与功利目的,给人以精神上的净化,使其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在艺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鉴赏能力,由于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突飞猛进的特殊发育阶段,有的学生会对中西方艺术作品中涉及人体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产生扭曲和异化的认识。如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油画作品《自由引导人民》,画面的主体为一个年轻女性,袒露出双乳,她的右手高高举起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她既是真实事件中首先冲上街垒的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同时画家又赋予了她自由女神的象征意义。有些学生在没有学会鉴赏这幅画之前,对画作形象上的描绘往往会“窃窃私语”“扭捏作笑”“想入非非”,这正是缺少正确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观的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欣赏艺术作品,激活学生的美学意识,从形式分析与图像阐释的鉴赏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开阔文化视野,提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美育可以促进学生敏锐的发现美、正确的理解美、健康的追求美。从捕捉大自然的美好中,感受春华秋实、风花雪月、日月星辰,唤起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之情;从欣赏鬼斧神工的工艺作品和建筑景观中,感悟到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唤醒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由探索人类实践产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体悟厚重历史蕴含的力量与人类技艺的精妙,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当健康的审美观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透彻的领悟能力和丰富的心理感受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对不良审美观的免疫力、对不良行为的自控力、对不良价值观的识别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是重要的一部分,善于正确的评价自己、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正确的归因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等是衡量学生是否能客观认识自己和自我认识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美育能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多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而阳光的心态。
学业负担使得学生身心压力较大。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只看重自己的分数与排名,忽视了“德、体、美、劳”等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旦遇到生活上的挫折、成绩上的下滑就感到“绝望”“迷茫”;成绩落后的学生因身处唯分数论的环境下,往往日渐失去学习动力,忽视去发现自身的闪光点,长期下去进而感到“自卑”“无助”。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往“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体系正在得到改善,美育起到促进多元化、综合性评价的作用愈发彰显。
美育课程与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在多彩的“舞台”上展示多样的自己。每一个学生都会在美育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一方乐土。成绩并不出众的学生,或许在绘画上有着超凡的灵采,艺术创作带给他的成就感能够使其不会单单陷于对成绩的自卑中难以自拔,学会在扬长避短中客观认识到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从而更加自信乐观。成绩优秀的学生,经过美育的熏陶和学习也可以琴艺高超,当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可以转而投入音乐的世界中治愈疗伤,从而越挫越勇。美育这个“舞台”,教会了学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此外,美育在心理疗法中也被广泛地运用,绘画疗法、音乐冥想疗法等就是其中常见的咨询和诊疗的方法。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里,当学生的心理困境难以言说或是表述困难时,老师们也往往采用这些方法。绘画是以造型、符号、线条、色彩等形式来表达个体内心情感世界的途径。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借助画笔来表现和演绎了自己都不够了解的潜意识和内心世界。在绘画的过程中,大脑中常用的理性思维区域得到了放松,曾风靡一时的《秘密花园》涂色书就是运用了绘画疗法,鼓励人们动手涂色从而减轻生活和工作压力。同样的,优秀的音乐、电影、文学作品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熏陶,音乐冥想疗法让学生闭上眼睛,处在轻柔的音乐环境中,渐渐放松自己僵硬的身躯和思想,在安静的音乐中让一切思绪趋于平稳。美育的参与,在学生心理上需要疏导和帮助时能够引发学生对自身的审视和思考,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元视角,进而激发学生客观、理性的认识自我。
心理调适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上学会适应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和突发状况的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适应自身所处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能够协调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人之间的关系,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具有适合年龄特征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反应。由于大学生心智发育成熟度不够,他们的人际关系类型常常会出现:自我中心型、自我封闭型、亦步亦趋型等不够协调的关系类型。减少不协调人际关系类型,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最好的途径就是开展集体性教学模式。
美育课程与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美术鉴赏课上常常分小组研讨鉴赏一幅画作,小组成员间在思想的交流碰撞后,形成小组对这幅画作集体的鉴赏观点;音乐课中小组成员合唱一个声部、共同完成一曲演奏;社团活动中集体排练一段小品、一场话剧;活动课时团体编排一段体操、一场服装秀……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会了共同担当;在收获荣誉时,学会了分享喜悦;在遭遇失败和不公时,学会了劝慰与释怀。美育活动的融入,使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初步体验到一些目标的达成需要团结协作、需要妥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做出恰当的心理判断,为之后踏入社会面对处理更复杂的关系做好了前期预备。同时,在美育渗透下的集体性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学生人际关系中出现“目中无人”的自大、“事不关己”的自闭、“人云亦云”的平庸这些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情形。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这片沃土让学生在“共同经历”中学会了积极地与人沟通,学会了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学会了客观了解他人并关心他人的需求,学会了解彼此的权力和义务,从而在与人交往时体现出乐观开朗的心态,在遭遇困境时做出积极的心理调适,进而形成稳定平和的情绪、自信开阔的品格。
人们彰显个性的冲动来自于对美的感受和对创新的追求,而美育正是引导人感受美、认识美、追求美,进而创造美的教育。把握学生喜欢彰显个性的心理特征,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学生合理的“标新立异”与“特立独行”,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
学生在美育课程中,欣赏、感悟艺术家在心灵最活跃、体验最丰富时创作的艺术作品,反过来这些艺术作品又以其丰富的精神营养润泽着学生的心灵,丰富着学生的经验。爱因斯坦曾说:“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大量史实证明美育与创新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新时代的大学生其个性中对“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追求正是成长过程中创新意识发展的萌芽阶段,存在着不稳定性和极大的可塑性。不稳定性体现在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极易因一味追求“个性”而步入歧途,大学生中抽烟、喝酒、纹身、染发,甚至吸毒、犯罪,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心理上追求特立独行的“自我”而引发的。同样在这个阶段,创新意识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可塑性,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一朵“并蒂莲”,是推动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的先决条件。美育课程中注重观察和思考、强调创造和创意、关注发散思维的培养,正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地满足自己的“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美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更多地创设自我展示、自我发挥的机会和条件。注重心理教育的融入,鼓励学生勇于敞开胸怀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在美育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着重注意满足学生彰显个性的心理需求,表扬创新,鼓励想象。观察学生的兴趣点,对其加以健康、积极的引导,进而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我们比任何时期都重视美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通过春风化雨的美育工作,引领学生形成心胸开阔的品格、乐观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在整体和谐的美育环境和美育共识中,培养学生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其丰富而饱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