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甜甜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伴随图形图像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科技的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新的方法途径——高逼真高清晰的数字遗产保护技术。逼真形象的数字化遗产保护技术,通常来说,是应用了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数据库等信息应用技术,克服种种困难,开发出新型实用的辅助系统或手段,为我国非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通常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指的是通过数字采集、存储、处理、传播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转换、复原、再现,使人们能通过新的视角进行解读,采用新的形式进行保存和利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文化遗产逐渐转换为数字化形态,并以此资源为社会提供各项文化产品与服务,使文化遗产能得到更长久的保存与保护,完成文化遗产的再生、重现以及传播和展示,从而使人们感受到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出现代人对文化遗产的珍惜和守护。
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也就是通过当前时期新型的信息技术,改变原有的文化载体,使文化的展示、存储以及传播都产生较大的变化。人们发现,文化遗产和数字化技术的相互融合构成了新的内容,包括数字记录、处理、虚拟遗产等概念,并能从非遗数字化保护、利用的角度出发,以数字技术、内容管理为核心,将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归纳为非遗信息资源建设、网络资源建设、数字化体系建设以及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四个不同体系。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文明,为人们遗留下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它承载了我国优秀的精神传统,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结晶。它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还是国家不断延续、迈向未来的重要力量根基以及智慧源泉。
当前时期,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也有了很大改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很多具有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遭受或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严重的还濒临消亡。传统模式下,对非遗的保护理念、技术,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要求。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视,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不断推广应用,能更好地推动群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好地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播中,首先就是要进行非遗的采集和贮存。采集和贮存工作往往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且在所有工作中占有较大比例。由于受到非遗项目特点的限制,所以,采集工作如拍摄等常常是不能重复开展的,所以要求非遗数据采集人员具有专业的数据理论基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某些地区会受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取和贮存的思路、经验以及技术,造成在实际工作中会产生较多的问题,非遗工作进入误区。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专业化的技术培训非常有必要,所以,我国非遗中心围绕非遗工作,对非遗保护人员开展了专业的培训。
第二,在基于数字化的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非遗项目的还原及再现。数字化技术的全面发展,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以及较先进的还原技术。通过数字技术的辅助,非遗项目能够利用数字虚拟再现、数字影片、数字动画、多媒体演绎等不同形式来进行再现和还原。数字化时代的非遗保护,通过以电影、视频为载体,利用最新的立体技术,为人们提供了震撼的全息影视效果。不但可以渲染具有感染性的气氛,同时,还可以使非遗项目的客观性增强,使大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三,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中,在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下,使非遗项目得到良好的展示与传播。通过对前面的分析,我们能够获取到较多能展示和传播的非物质遗产的新媒体技术,接着,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不断进行展示并传播。
数字手段能够广泛应用于非遗文化展示和交流。以台湾为例,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的碑文就被非遗保护人员制作为了数字化交互媒体,在全景播出室展示,观众可以自主选择铭文当中的文字,然后系统会解释其含义。此外,中国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将这些画进行了技术处理,制成著名的数码画。用扇子面对著名的数码画《早春图》轻轻煽动,人们就会发现图中的松柏会随风摇摆,同时,云中也会升起一条祥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数字化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单纯依靠政府选出的传承人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当中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转化问题。除了需要使人们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之外,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深入挖掘原始文化资源也非常重要。一些政府或民间组织,通过展览展示民间艺术,使人们了解民间艺术的风格和成就,如此一来,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起到普及推广的作用,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吸引人们对非遗保护的重视。这种方法所具有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缺点是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往往会受限于时间与地点,因此,辐射范围有限。
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可以由政府引导,同时,采取娱乐化、产品化的方式,从而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产品转化,让人们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认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全面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例如,通过网络以及游戏软件的交互设计,让人们借助移动互联网来体验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感受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挖掘和继承现有的物质形态,还要使其成为一种新颖的传播方式,重获活力和创造力,展示其更大的文化遗产价值。利用数字化产品的改造,宣传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一项国家使命。
第一,政府的科学指导,不仅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以及评审机制,同时,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系统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立法保障,鼓励人们重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成果转换。这表明国家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在保护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合理利用和开发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对确保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提出要重视并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指出传统文化是较深厚的国家软实力体现。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记录、传承不但是传统技艺以及文化的延续,也是现代生产力的变化。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农村建设的角度探索中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表明文化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得到了业界的积极响应。
第二,为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政府为社会资源的优化和分配、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设定特别资金,促进无形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发展,在地区经济以及互联网等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进行产业转化,促进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投资资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走向合理化,走健康发展之路。面对经济繁荣和发展的新形势,为了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来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购物还是使用产品,人们总是想感受到更多乐趣,拥有更舒适的购买体验。追求娱乐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信号。现在,随着食品、服装、住宅和交通等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对精神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最近企业在多种产品的设计、使用、销售和服务上增加了不同程度的娱乐元素。娱乐的本质是尊重用户、重视用户体验。
在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关注用户体验的时代到来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的娱乐是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传统保护是指将重点放在文档数据收集上,而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交互设计上,这使演示模式更适合大众文化的传播。
娱乐文化创意不是形式化的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APP的开发和应用,让人们通过真实呈现,体验到交互设计的快感,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的趣味,唤醒人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中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各种民俗和民间艺术形式是现代人回归自然、寻找精神归属的重要途径。人们渴望这种文化需求,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来认识自己的过去,理清自己的归属,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来实现“慢”生活的理想。
产品化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产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人们可以在快节奏的生活条件下,随时随地通过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很多应用程序产品通过交互设计,将传统文化转变为可在移动终端应用的文化产品。例如,中央美院互动仪表实验室开发的iPad APP“中国古典家具”,通过现代数字媒体,让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像玩游戏一样在移动终端设备上了解产品细节,通过全新的体验发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化的目的在于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使更多的人利用移动端设备,了解和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化价值,建立普遍的民族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语境的话语权。
伴随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积极关注新兴数字化技术,重视非遗数字传播过程中用户体验感的全面提升,同时,积极探究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通过数字技术全方位、直观的呈现形式,使其能更好地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服务,对非遗保护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