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全民阅读的空间研究

2021-01-28 08:05:06刘杨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图书馆
消费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书店媒介公众

刘杨蒂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图书馆

近年来全民阅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在推进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全民阅读对空间的需求已不局限于物理空间,公众对空间的功能、布局、组合,传播媒介空间及情感需求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研究全民阅读需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传播空间,包含三个层次内容:物理空间研究、媒介空间研究和精神空间研究[1]。

一、物理空间研究

公众阅读行为的产生均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之内,物理空间为公众提供优美的阅读环境、功能多样的阅读区域、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推广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物理空间因时而变,梯度合理的文化配套设施、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提升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一)立体阅读空间

随着公众现代审美及现代生活习惯的变化,功能单一、设计老旧、风格单调的传统阅读空间已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公众更需要舒适化、个性化、交互性强、多元复合的阅读场所,使公众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舒适、愉悦、新奇、温暖、有趣、满足的阅读体验。当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都致力于空间的改造,复合立体型的阅读空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空间再造形式,在空间布局的设计上,设立阅读区、视听区、互动体验区、数字阅读区、休闲区等区域,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阅读、学习、分享、交流、欣赏、体验等多元的功能。阅读空间在物理空间的设计上更注重多元组合,通过空间的重组和交叉实现功能区的延展,使空间资源的到最大化的利用,增加了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同时一些图书馆在阅读空间的设计上注重公众的私密化需求,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研讨小间、阅读胶囊等封闭化阅读空间,实施预约化管理。

(二)小型特色阅读空间

近年来,在一些城市中出现了很多形式新颖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这类新型公共场所具有体量较小、环境优雅、遍布广泛、内容优质、服务开放、设施现代、易于复制、受众面广等特点,具有先对独立的物理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阅读、交流和参与文化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2]。常见的类型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微型(小型)书房、移动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等。自助图书馆利用一块相对独立的区域,内设图书、书架、阅览桌椅等,同时配置图书检测设备、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助借还机、报警系统等辅助设备的城市阅读空间[3]。有些图书馆或书店会引入自助售书或自助借还书机来打造一个更加便捷、灵活的24小时自助书店或移动图书馆。小型图书馆模式类似于社区图书馆,除基本的图书馆设施之外,有专人管理,重点打造阅读推广服务,还有一些属于公共图书馆体系或书店下的直属分管模式,实现与总馆、总店各资源间的共建共享和整合利用。

特色阅读空间模式属于公共文化体系,但有别于传统的图书馆或书店,它不具有独立的经营权,与一定的社会机构相互依存与影响,比如剧院、咖啡馆、酒店、花店、茶楼等,由这类社会力量参与到阅读服务的提供和阅读文化的推广上。这种阅读空间受众面广、影响较大,社会效益明显,开展的讲座、沙龙、培训、体验等活动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有效地实现了阅读推广的有益传播。

农村公共阅读空间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社区图书馆和农家书屋为主,也包括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的民间图书馆、民营书院、百姓书屋等公共阅读场所,内容均围绕着为农村地区配置阅读设施资源、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展开[4]。

(三)馆店融合阅读空间

近年来实体书店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纷纷创新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逐渐形成“书店+”商业模式,看书、旅游、看展、购物、饮食、社交等需求逐渐从一个个书店中获得满足。书店逐渐成为具有文化属性和多元体验双重意义的文化生活空间。除了城市书店之外,一些高校图书馆也纷纷引入“图书馆+书店”的运营模式,引入社会力量来管理运营图书馆空间,将书店和图书馆的功能相结合,打造集借书、阅读、卖书、培训、公益活动、主题讲座、生活信息服务于一体的阅读空间,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所长,达到共赢效果[5]。

(四)融学科发展阅读空间

这类阅读空间主要以高校图书馆建设为主,根据本校专业特色及资源特色有针对性地建设特色阅读空间。当下发展较为流行的几种阅读空间模式为创客空间、文学艺术空间、国学空间、红色空间、音乐美术艺术空间等,这类艺术空间根据主题设立,提供主题下内容的推送和体验,同时开展各项专题科研和学术交流、阅读推广活动,具有空间的专业性和知识性,在互动体验、交流分享中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二、媒介空间研究

按照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理论,在一个有效的时空范围内,虽然人们未曾谋面,但是某种共同体的“休戚与共”感却可以通过媒介构建出来。媒介空间是全民阅读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中介,包括实体媒介空间(印刷文化)、虚拟媒介空间(数字文化)等[1]。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化阅读已逐渐替代传统纸质阅读,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实体媒介空间逐渐被数字媒介空间消解。

(一)实体媒介空间

实体媒介空间意指数据丰富的资源空间,包括且不限于纸质图书、报纸、期刊杂志、各类工具书、雕刻、印染等。传统纸质与印刷读物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同时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从科学角度来讲,传统的纸质阅读更有助于公众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系统框架”,较为完整地获知著者的意图及作品的涵义,使人更易理解,记忆更深刻[6]。但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纸质阅读的不足也凸显出来,如纸质读物价格高、便携性差、占用空间、印刷品质不一等,数字化阅读已逐渐替代传统纸质阅读,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实体媒介空间逐渐被数字媒介空间消解。

(二)虚拟媒介空间

以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提供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公众阅读习惯的改变,网络平台资源逐渐成为公众进行数字化阅读的渠道和来源,数字化阅读方式因其海量资源、便捷操作、查询指向、扩展阅读等特点逐渐被公众所接受,虚拟媒介空间将公众纳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之中,各类数字信息提供平台将文字、图片、影像、色彩、声音等多种内容展现在公众面前,带给公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6]。目前图书馆也加强对数字化资源的投入力度及推广力度,购买各类型的中外文电子数据库,学科覆盖全学科,能够满足公众的科研及各种学习需求。部分图书馆会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和发展模式来构建特色资源库,专业地、深层次地整合特定专题或学科内的文献信息,为国家科研活动、社会文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服务。

以微博、微信公众号更好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以及加强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许多机构都推出了24H阅读空间服务,此类服务主要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开展,具有阅读、寓教于乐、办公及活动的功能。利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能够实行推广24h阅读空间、提供无线网络服务、开展生活服务、进行座位管理、推广各类阅读活动、加强与公众进行沟通与交流、开展公众管理、展开多个阅读空间协同管理等应用[7]。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融媒体智能终端设备。此类设备顺应数字化阅读浪潮而产生,将大量前沿科学技术融入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各种电子阅读器、AI交互终端、可触摸式互动体验终端等等,这类设备改变传统的阅读模式及知识传输模式,将书本及静态的知识变成具象的可互动的实验、游戏及演示,使公众在互动和学习中学到知识。一些小型服务终端或移动客户端程序,为公众提供文献抄送、咨询答疑、信息推送等服务。这类设备还可根据公众的喜好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互动模式和内容推送,形式智能,引领阅读的新风尚,增强了实体书店或图书馆与公众之间的联系。

三、精神空间研究

精神是一种结构形态的存在,其各结构维度如理智、情感、意志等,都能得到涵养而变得宽广和深厚。其秘密在于:阅读可以对欲望满足实行延迟,这种时间上的延迟导致了空间上的开拓。它在心灵中“空出”了一个场域,于是我们可以通过知、情、意互渗来对自己的精神空间进行开拓、涵厚和化通[8]。阅读有助于人类拓宽精神空间,从而达到知情意的合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全民阅读研究精神空间的建构,其核心内容就是以下三方面。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数字化技术构筑了现代生活的“物质”形态,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技术价值观念。它发掘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人的权利与民主意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与便利[9]。然后数字化阅读给人们带来便捷化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也构筑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壁垒,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人与机器间的交流。数字化的加快了物质生活的进步,同时滋长了人们对物欲的追求,情感空虚、社交焦虑、信仰缺失成为当下人们的主要的精神状态。这时就需要拓宽精神空间,通过知情意的渗透来开拓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图书馆等文化机构需要加强对公众经典阅读的引导,构筑符合时代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知识传播中心,无论是城市公共文化机构、社区阅读中心还是高校图书馆等文化机构,都承担着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公众文化生活的责任,在阅读空间的构建及阅读推广活动的设计中,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引导公众挖掘经典,阅读经典,从经典及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内心世界,提升人文素养。

(三)提高数字化阅读素养

由于数字化阅读尚处于起步阶段,网络监管制度尚不成熟,而网络内容良莠不齐,部分公众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网络阅读行为,较普遍的是浅阅读、沉迷、信息选择迷失等问题,良好的数字化阅读能使人获得有益的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建立丰满健康的精神空间,进而满足精神需求,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培养数字化的阅读素养,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发展知识和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对电子媒介呈现出的阅读文本进行获取定位、整合理解、评价反思、参与创造的能力,是新媒体时代公民的一种必备素养。[10]提升精神空间建立下的数字化阅读素养要不断提高自身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构建以学习知识和拓展思维为目的的深度阅读,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建设。

猜你喜欢
书店媒介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出版人(2019年4期)2019-04-16 00:53:40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出版人(2019年2期)2019-03-16 04:31:34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最美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