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 东海县乡镇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所
发展农村物流是支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举措。为提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物流经济发展,要求我们要加大农村物流建设,培育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建成一批农村物流节点,拓展农村物流发展模式,有效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物流需求,全面提升农村物流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结合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物流实际情况,就发展本地农村物流体系有以下思考:
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的概念,在农村地区,为生产、销售及农村居民生活和其他经济活动所提供的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的总称。按照“资源共享、多站合一、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原则,主要建成县“中心”、乡镇“站”和村级“点”三个层级。同时,整合利用既有乡镇客运站、邮政、快递、农村超市、供销等运营网络及信息资源,探索与大型连锁超市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为农村物流提供服务。
1.政府主导力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未出台农村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划等文件,发展缺少政策支持及科学依据。
2.农村物流网络薄弱,站场设施简陋,县级没有建成大的物流(分拨)中心,邮政、快递、农村超市、供销等自成网络,配送分散,运营成本高。
3.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分散,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及网络处于空白。
4.农村物流设备简单,主要是箱式货车、改装面包车、电动三轮车等老旧车辆,缺少冷藏保险等专业化车型,托盘、分拣、装卸等专业化设备更是缺乏。
根据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要求,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政府制定出台地方农村物流发展规划。农村物流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推动,需要政府有较高的积极性,按照“政府主导、交通牵头、部门联动、企业自主”的思路,对全县供销、邮政、商业、快递等配送网络,进行全面摸底调研,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县、镇、村三级物流发展规划,对县域内行政村进行农村物流网络布点。同时加大对进行农村物流建设的第三方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力度,如:拨付土地、统一配送渠道等。
2.建设县级物流(分拨)中心。政府出资或者政府扶持企业建设1至2座全县物流(分拨)中心。该中心应具备运输组织功能:中转、装卸、分拣、配送;信息交易功能:车货信息收集、发布、匹配和交易;仓储服务功能:农产品冷藏、冷冻,普通仓储(农村日用品),专业仓储(农药、化肥);物流增值服务功能:流通加工、包装等服务;电商快递服务功能:为电商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快递包裹分拣、配送;配套服务功能:停车、餐饮、住宿、车辆检测、维修、保养、清洗等服务。这就需要该中心应选址应具备:交通便利且与综合运输网合理衔接、靠近较大货源点、具备良好的给排水、电力、道路、通讯等条件。该中心建成后还可吸引电商、快递、物流等企业进驻,进而建成县域物流(分拨)中心,为地方物流发展奠定基础。鼓励第三方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农村物流信息化服务水平提升。
3.构建镇到村物流网络。目前,各地县城到乡镇一级的配送网络多数已基本形成,构建乡镇到村的物流网络在整个农村物流网络构建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建设乡镇到村的物流网络在整个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中也最为困难。乡镇“站”在三级网络中主要是承上启下作用,负责接收县级物流(分拨)中心发货配送到村,可以整合或者利用乡镇现有的交通客运站、超市、邮政、快递以及供销物流点等资源,升级改造成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点。对村级服务点进行全面铺设,利用行政村内的小超市(商店)、农家店、村邮站、快递网点等,建设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不断健全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同时,根据交通特色,安装统一的标识。
4.多种运作模式并存。一是培育农村物流经营主体,支持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超市连锁经营店或者物流企业,延伸农村经营网络服务,培育农村物流龙头企业。二是多家企业联盟、合作形式,提供农村物流服务。三是交通牵头,与供销、邮政、商业合作,共同构建农村物流网络,探索镇村公交小件运输业务,开辟客运、物流配送线路,实现客货同网。
5.推广先进的农村物流设备。推广使用专业化车型,支持物流企业购置适应农村物流运输托盘、包装、分拣、装卸设备,提升农村物流作业的效率,减少货损货差。
6.加大政策扶持,落实农村物流建设资金奖励。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财政部门要支持农村物流网络改造和提升配送能力以及县、乡两级所改造扩建农资配送中心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农村物流服务发展专项资金。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多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农村物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支持。
二是支持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政府各部门必须站在全局高度,加快发展农村物流工作。各部门要按照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协作,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推进农村物流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