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林 沈阳工程学院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74万人,较去年增长了40万人。应届毕业生面对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非常大,竞争愈发激烈,因此,“互联网+”时代,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指导学生高质量就业,高校应建立全面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顺利就业。
所谓互联网+,即是在指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行业进行相关的融合与发展,是互联网充分发挥其优势的重要时期,当前是互联网推动经济的重要时期,通过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相互融合,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简单点说,互联网 +就是在传统行业当中融合互联网技术,产生全新的经济模式,帮助社会得到进步[1]。
一直以来,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旨在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创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
就业创业指导课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旨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大部分学校都开设这们课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 +”思维逐渐应用在各个领域,但一些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仍未能与时俱进,未及时调整授课大纲、授课内容,教学内容过时,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符,未能真正做到就业创业指导。同时,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多在大三下、大四下安排此课程,忽视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连续性。就业创业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短期速成,因此,部分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指导作用效果不佳。
在我国,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来完成,就业创业指导课由辅导员上,就业工作也由辅导员来负责,缺乏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人员。而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人员要求标准较高,不仅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等领域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不是纸上空谈,确实要达到指导效果。然而,我国高校从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人员,并且缺乏专业知识、就业创业经历,而且思维转变相对滞后,不具备互联网 + 思维,因此,其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很难产生实际指导作用[2]。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的就业信发布的要更加及时、准确,还要拓宽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但大部分高校的就业信息发布还停留在口口相传或发布到官网上,学生有时会出现错过就业信息,进而失去了宝贵的就业机会。在现实社会中,学生缺乏辨别能力,一些虚假的就业信息致使学生上当受骗例子屡见不鲜,归根到底,是就业信息渠道匮乏、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佳造成的。
“互联网 +”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征,开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新模式。
“互联网 +”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社会正产生深刻变革,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学校要使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真正的掌握社会的用人需求,以社会用人需求为导向,制定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增加互联网课程,对互联网软件使用的基本常识加以培训,培养更过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型人才,进而拓宽就业面。
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的实战指导,把实际案例融入到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例如,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经常会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骗取学生信息、钱财等,危害较大。那么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辨别互联网上的虚假信息,提高警惕性,避免上当受骗。
近年来,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飞速发展,高校应加强就业创业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微信平台、QQ平台等,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就业信息及时有效的向学生提供,并且对于每个平台的功能加大力度开发,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案例分析、就业应知应会、就业相关政策等有效地与平台功能相结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招聘,通过网络平台完成笔试、面试、考核等招聘过程,为企业节省招聘成本,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资源和快捷的应聘方式,实现共赢。同时,也可以与企业搞一些求职类的活动,从企业招聘的角度来给学生答疑解惑或者为学生上专题讲座等等。
高校要加大就业创业指导老师队伍建设,招聘一批较高水平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这类老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丰富的就业知识、成熟的职场经验,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过就业创业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将“互联网 +”技术与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大学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要与“互联网 +”的思维完美的结合到一起,结合时代特点,开展有效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使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掌握就业技巧、勇于面对就业压力,找到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