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献 深圳市玉甸园艺术品有限公司
2019年9月至11月,我参加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珠宝首饰中心主办的“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工艺品雕刻工职业技能竞赛”,包括选拔赛(理论、绘画、实操,40小时)、半决赛(绘画、实操,24小时)与总决赛(理论、绘画、实操,32小时)三场。前两场我们华南赛区选手用的材料是翡翠,第三场总决赛时全部统一用和田玉青白玉。每场比赛都是随机抽取材料,然后自由创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雕刻。我在选拔赛时所创作的作品《二月天》获同期进行的"深圳玉雕创客大赛"最高奖金奖,半决赛作品《捉迷藏》顺利进入决赛(组委会未公布名次),决赛作品《博·爱》名列前茅,并获"全国轻工技术能手"称号。
我在学习玉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玉雕作为工艺美术,若要提高创作的艺术性或者向艺术方向发展,如果还按照传统的价值观念来创作,可能会制约玉雕的发展。当代玉雕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化面貌,首先是观念转变的结果。体现在具体的玉雕作品上,除了对各种材料的大胆尝试之外,更重要的是玉雕的题材与表现形式的拓展。材料是物质载体,工艺是技术载体。玉材料与工艺结合产生的玉雕作品只是一个载体,它所承载的是人文精神,或者说人文精神是物质与技术载体的支撑。
这三件作品在题材与表现形式上,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因为是现场创作并雕刻,且时间严格限制,在作品的细节上还有需要完善之处。但这三件作品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表明我的创意理念是被认可的。三件作品的主题有相关性,都是关于孩子的童年生活和教育问题,来源于我这些年来对自己孩子成长的所感所悟,从而投射到作品的创作中。
这三件作品的主题是比赛进程中逐渐完善的。在选拔赛阶段,拿到料子之后,在整理料子外形与处理裂纹时,根据料子的特点,逐渐产生了这个画面。在半决赛阶段,用的是危地马拉翡翠,整好形的长方牌。因为在苏州比赛,就用了江南园林的元素,主题延续前一件,表现快乐童年。在决赛阶段,用的是和田玉青玉,我选的仍是牌子,尺寸比较小。因为在南京比赛,南京是博爱之都,我想表达对孩子的"爱"与教育,于是继续延伸前面两件的主题。
下面按顺序来具体谈一谈三件作品的设计理念及雕刻工艺,所提供图片均为现场雕刻完未打磨抛光时的效果。
这块翡翠的颜色有点儿像是青海料里的翠青,但质地比较粗,也没什么水头,优点是比较明快,淡淡的的绿色如初春的感觉。在思考创意的过程中,一首古诗的画面逐渐形成。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块料子是很规整的矩形,但最大的问题是有一条横向斜长绺裂,把料子斜着分成上下两层,如果按一般的浮雕方法雕刻,雕完后整个图案的大部分地方都能见到裂。于是,在给料子整型时,把反面处理成似竹片的弧形,正面向内凹,这样可以把大部分的裂去掉,只有右边还有一部分。
在处理内凹的过程中,整个画面的各个元素已经在我脑中越来越清晰。在把大的体块与层次关系处理差不多的时候,就先把柳树与两只风筝画上去,并进行粗雕。然后逐渐把柳树进行完善,对柳树的处理主要掌握好干、枝、叶三者的关系。因为考虑到避裂,所以树干的处理尽可能在直中找曲,使其看上去比较自然。把枝与叶都进行深入雕刻,使细节更加完美,同时也调整叶子的形态与疏密分布。雕刻的难度在于图案是内凹的浮雕,很多角度都没办法下工具,只能用非常规的方式来雕刻。
作品的点题之处是两个人物及空处的风筝,所以对人物的动态造型要求非常高,要能体现出小孩子在放风筝时的快乐,充分表现那种天真烂漫的感觉,让人物看上去生动可爱,把人物的动作神态与放风筝时的欢乐气氛融为一体。
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托底,就是把底子清理干净。平面浮雕的托底要求尽可能的平,是非常难的,而这个内凹的弧面更加困难,只能用很小的工具完全凭着感觉一点点去擦磨。
最后是刻反面的铭文,并处理边上的绺裂,全部以阴刻的方式雕刻。
首先是用毛笔把这首诗写上去,这次书体用行楷。我最常刻的字体是行草书,这次之所以选行楷,一是考虑与图案的匹配度更高,二是考虑到可读性更强。字的大小5mm左右,先用铅笔写一遍看一下大小及构图,然后用毛笔一气喝成。
其次就是刻字,雕刻时也基本上是一次刻成,局部笔画较粗处再略加调整,使整体看上去气息通畅。我经常讲,刻字的功夫不只在刀上,更重要的是笔墨功夫,多在纸上写字,体会书法的意韵与博大精深,感受到书法之美,才能刻好字,刻字不过是书写的另一种形式。
最后是阴刻垂柳枝、太湖石和小草以遮绺,并给所有文饰着色,着色略有轻重变化,使笔墨看上去更自然。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晚饭后与小伙伴们出去做各种游戏是经常的事,其中记忆最深刻的大概就是捉迷藏了。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七八个小朋友东奔西跑,各寻藏身之处,藏好之后喊一声“藏好了!”那个捂着眼睛的小朋友就开始到处寻找,经常会有一两个藏得特别好,让人放弃寻找的。这样的游戏现在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快乐。但是现在城里孩子的课余时间,除了做作业就是上各种不知道是否感兴趣的兴趣班,还有就是玩各种电子游戏,他们也能从中得到快乐,可是作为家长,我们又总觉得不妥。
这件作品的构思就是源于这个想法,希望孩子的童年能有更多与天地自然亲近的乐趣,即便是游戏,也要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构思时,我利用江南常见的元素,设计了在园林中捉迷藏的场景,因为材料的颜色比较深,也符合夜晚的场景。对江南的眷恋,也是我个人心中的情节。那些铭刻于心中的情愫,就这样自然的流露出来。
我在抽签拿到这块料子时,已经被切割成长方牌形,这样的外形没有什么特点,设计时我就想打破这个形式,把左右两边处理成弧形,使牌子看上去柔和些,摸上去也更有亲和力,但如果只做到这一步,在外形上也没有太大突破。我想到汉代的出廓壁,传统的牌头与主体的造型也具备这个特点,但是我想只用画面本身的元素,不要把牌头与主体分开,就把太湖石向上延伸,利用太湖石自然的孔洞来穿绳,把芭蕉叶也伸出边框之外,像是从墙外看到园林里的景象。
文字是文人牌不可缺少的元素。自作打油诗一首,应正面主题之景,以行书镌刻,既填补后面的大面空白,又能营造一些文人牌的气息。反面右上方有一条斜长细裂,右下角有短裂,以阴刻芭蕉叶与小草避掉,使反面的视觉元素更加完善。
这件作品的主题是对上一个主题的延伸。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每个家庭都十分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以爱为原点,在爱的基础上提升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创作灵感来源于博物馆,我每次在博物馆里看到孩子们认真的欣赏、写生文物,都心生感动,感动于未来美好的希望。本作品以博物馆一角为场景,表达母子之爱、孩子们对艺术之爱、对传统文化之爱,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由此产生文化认同和对祖国之爱。
作品关注当代人文,表达对孩子的文化艺术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文物代表过去,孩子代表未来,博物馆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把狭义的对博物馆之爱引申为广义的“博爱”——一种大爱精神。
“鼎”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国家,也有更新之意,如鼎故革新。在画面中占有最大面积,且处于人物的视线焦点。处理成沧桑古朴的效果,意在表达历史的悠久。(注:抛光时需采用特殊工艺,在保留工具痕迹表营造的古朴感的前提下,呈现玉质。)母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把这位年轻的抱着孩子的母亲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突出其得要性。牌头的山形与内凹的边线连成一体,象征祖国的山川河流。
根据创作理念,撰对联一幅,并镌刻于牌子的反面:“五千年沧桑山河春不老,七十载巨变日月换新天。”上联表达对悠久的历史之爱,下联嵌入毛泽东诗《七律到韶山》“敢教日月换新天”,表达对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之爱,以及积极向上,敢于创新的精神。以楷书镌刻,突显庄重效果。上方印章“博爱”二字,以元朱文印风格设计,秀雅不失方正,底子处理成斑驳的风化效果,是为了增加金石气息和厚重感,也与正面的鼎的肌理形成呼应。
这三件作品只是本人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创作思考与实践,也是对传统文化与当代玉雕关系的思考,更是对玉雕中人文思想的思考。玉雕有无限的可能性,有待于更多的玉雕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当下玉雕创作的风格与题材越来越多样化,表现形式与视觉呈现也愈加丰富,这是对传统玉雕艺术的拓展与巨大贡献,希望更多有志者用功于此,以大爱之心创作出更多当代玉雕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