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25000)
在2016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新要求。事实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一直都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和所要解决的难题。
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转换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否认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和阻碍着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1)学生抬头率不高,课堂参与度有待提高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两极。两极中的任意一极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堂的抬头率和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正是由于两极中的一极“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所引起的。高校思政课堂上,学生抬头率和参与度不高表现在: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兴致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基本上是老师台上讲着,学生低头做着各自的事情。当课堂教学进行到提问环节或者是互动环节的时候,举手回答和主动参与其中的学生少之又少。
(2)学生对所学理论接受度低,学以致用能力有待增强
高校思政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学生对思政课堂所学理论接受度低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课堂上对老师所讲授的理论,不能给予清晰的反馈。二是现实生活中不能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学习生活难题。譬如最近几年一直有媒体揭露“大学生身陷传销”的新闻。在这里,除了部分学生想要快速赚钱因此失去理智束缚之外,绝大部分身陷传销的大学生都是因为不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造成的。
(1)教学环境亲和力不足
学校“立德树人”“教育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浓厚,必然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学习。譬如:有些高校一味地追求科研成果,从而放松了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培养教育要求,“这就很容易助长学生急功近利思想的蔓延滋长,导致学生只重视所谓“有用”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把所谓“无用”的思政课程搁置一旁”。有些高校过分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从而放松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这样,学生对于学校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就没有认同感,对高校思政教学的亲近感和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
(2)教学内容亲和力不足
教学内容亲和力不足,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教学内容陈旧,时代性不强。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做到及时跟进,陈旧的教学内容必然与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格格不入,学生自然也就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抽象,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一般说来,一门发展成熟的高校思政课程,其教学内容都经历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检验,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把“理论”讲出“花儿”来,而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学生对于课堂的期待值就会减少。
(3)教师自身亲和力不足
思想深邃、论证有力、深入浅出、举止大方、穿着得体等,始终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其亲和力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尤其是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仪容仪表等感性因素,对教师亲和力的影响更加直接现实。思政课教师言行举止粗鲁随便,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穿着随意不得体,更有甚者,有些女老师浓妆艳抹、花枝招展地就走上了讲台,这是对学生极大的不尊重,这样的老师就很难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其亲和力也会因此降低。
理论联系实际是提升高校思政教学亲和力必须要坚持的重要原则。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实践性。“一种理论能否让人喜欢和亲近,既要看其是否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更要看其能否解决现实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堂必须要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就拿长征精神来讲,学生并没有历经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如果教师只是给学生单纯的讲长征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而不去联系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去讲授,学生就只单纯地记住长征精神这个概念,并不会对它进行深入思考,更不要说用实际行动弘扬长征精神。
一般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注最多的是与民族国家相关的宏大叙事,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而学生更趋于关心与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相关联的微观生活世界,更多地关注“做什么、怎么做”等实践层面上的问题。这就客观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宏大叙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将人类、国家、民族、社会、政党、组织等宏大字眼与学生个体的学习、工作等生活日常联系起来去组织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思政课的学习是有用的,才会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产生亲近感和愉悦感。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依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实际需要进行教学。
教学环境作为一种长期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一种力量,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思政教学亲和力提升不可或缺的关注对象。因此,我们可以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师的幸福感方面来提升。首先,要加大硬件设施建设。通过加大投资,在校园中增设带有文化信息的标识,营造“向学、好学、乐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校园的亲近感。其次,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校可以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切入。物质方面,学校要不断的完善管理与晋升体制,透明、公开评优机制,合理提升教师的待遇。精神环境方面,学校要营造“尊师重道”的学校氛围,让教师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教师得到了尊重,就会在教学工作上会更加尽心尽力,教学亲和力自然而然也随之提升。
教学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革新。思政教学内容这里主要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结果,包括指导思想、发展方向、教材内容、理论观念和教学示例等。完善教学内容,第一,要明确指导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第二,要明确发展方向,将教育方向同国家现实和未来发展相结合。第三,要选取优秀的教学示例,要能体现出时代性和经典性,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体现出与群众的联系。第四,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和生动性。
教师的责任是“传道受业解惑”,在高校思政课堂上,“传道”,传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授业”,教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解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由此可见,作为学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桥梁”,教师承担起了沟通双方的责任。同时,教师作为思政课课堂的重要一极,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师要做到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讲马,在马研马,在马用马。假若老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也就很难通过他的思政教学培养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学生。学校也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思想理论的培训和学习,从而加深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另外,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程度。因此,思政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坚持以教好学生为己任,以高尚的品德服人,做到习主席强调的“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教学方式的创新与选择和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密切相关。目前,各大高校为提升思政亲和力不断地进行探索,已取得诸多成果,如启发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慕课等。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教学方式之一。其主要特点是教师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思考过后,针对不懂的点,再进行相应的讲解。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熟练的运用情景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如在进行《共产党宣言》的讲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构建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宣言》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待学生将疑问提出来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在此过程中传授知识。因此,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将教材分为多个专题,然后进行专题讲授,如南京大学的沈伯平教授提出的“翻转课堂+专题式教学模式”。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专题演讲以及进行翻转课堂大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在专题式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每个专题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很容易造成“知识碎片化,因此,教师要严格注意将每个专题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相联系。
(3)慕课与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互联网与教学方式相结合来进行思政课教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的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平台,将我们的思政课与互联网相联系。慕课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它在近几年高校的教学应用中非常流行,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慕课本身的开放性和网络性,学生在通过慕课进行学习时,对于学科门类的选择会有明显的兴趣爱好偏向。鉴于思想政治课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很多学生会对其望而却步。所以,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包装方式进行创新,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
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支持下,我国各级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正在稳步推进当中,也探索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提升高校思政教学亲和力的方法与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教育实效。但又不能不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和增强高校思政教学的亲和力的探索改革之路还很漫长,高校思政教学亲和力的提升还需要在持续改进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