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 510260)
《老子》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中的“柔弱”与“刚强”在书中出现过多次提及,古今往来学者的每次所指的对象不同,传达出的意味也随之不同。它并非狭义上的定义,而是富有变化,具有抽象性、哲学性的概念。
柔弱代表着生命的存在和延续的精神实质。世间的事物呈现运动与发展,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柔性,倘若事物呈现的是刚强,缺了柔性,则生命也随之消逝,生命的变化需要柔性进行平衡维持。例如《老子》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意思解释为人在世间生活时,身体柔软富有生命力,一旦离开了躯壳,身体就变得僵硬麻木。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在这里的“柔弱”不是虚弱无力的意思,而是具有生命力、活力的体现,代表了新生的力量和初生的蓬勃朝气,“刚强”则意味着走向衰老和枯槁一面,处于衰亡阶段的破坏体。老子在世间百态中的细致观察得出的经验,“柔弱”在此成为积极的一面,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老子为其注入了新的涵义,以柔弱呈现事物的生命,以刚强呈现事物的衰亡,给人以启发,反映维持柔性的重要意义,促进身体与精神的祥和安定。
从老子的观点来看,柔弱包含着积极的人生哲理,主张行为处事不可过于刚强,过与刚强则容易造成消极的影响,刚强趋于了攻击的状态,导致受到摧毁或者屈折,以柔守着局势,呈现以静带动的效果,从而强于刚强,在处事应物上更加积极可观。人们学习柔弱的积极人生态度,有利于修身养性,反映出对人们的生活方法的正面影响。
老子的哲学在美学中占有重要的影响力,在美学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美学呈现角度来说,“柔弱”呈现出的是风格的柔和与形态的柔美,柔中有动静的结合,蕴藏着丰富的画面表现力量,同时又有“虚而不屈”的美学特征,通过欣赏古代文人山水绘画,引人联想,进入一个富有诗意情趣的山水世界中,既有柔和之处——水的变换波纹以及云的若隐若现,也有刚强之处——层层叠叠深山的尖锐峰角以及渔船的硬性标准形态,整体给人以舒适感,揭示了柔的本质特征——虚而不屈,归附平静,可见柔的力量是极大的。从美学特征看“柔弱胜刚强”,与刚强性的美学特征相比较,柔性的美感更有利于绘画的创作与思考,在美术中游刃有余,柔性美在很多方面战胜了刚性美。例如《周易》也没有忽视柔性美的存在,在美学思想中具有多种表现,其中包含中和之美、阴柔之美、变化之美等,都是对柔性美的追求,刚强美的化解。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在其他方面也有重要的呈现方式,太极中的运力、“柔”与“慢”与老子所说“柔弱胜刚强”有着深厚的渊源与联系。《太极武事解》说道:“太极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太极拳中的运力主要表现为“以柔克刚”,与老子的观点相一致,将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放在太极拳中进行分析,太极中的柔弱则表现为松弛有度、克制僵硬,是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处于空灵顺畅的境界,倘若在练武中僵硬死板,则容易被人发现破绽击中要害之处。太极拳注重柔的应用,在圆的轨道中运力,以大力克小力,以无力克有力,在力量积蓄集中到一点的时刻突然迸发迎击对手,在你来我往之间顺着对方的力柔和转换并实现反击。例如在太极推手中,表面上看是慢动作的双方推手,实际上在太极的柔和运力中实现力的转换,通过“黏”手的方式借助对方的刚性反作用于对方,同时也实现了刚强力量的化解,将对方引导到太极的柔和运力中,以巧劲化解危机,借力打力,是“柔弱胜刚强”的灵活呈现。太极运力中讲究阴阳结合、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身心境界,有利于在自然调节和松紧结合的运力中化僵硬为柔软,化外力为内力,实现柔弱胜刚强。
老子曾说:“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便是对“柔弱胜刚强”最好的印证。世间万物中最多变柔软的是水,最柔弱无力的也是水,它无具体准确的形,却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无法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万物的生机和滋养者,为大地洒下源源不断的雨水,播种的麦芽从而缓缓生长,呈现出生机活力。水看起来柔弱,但是它可以摧毁比它更庞大的事物,潜能巨大,蕴含着生命力和无限的生机,以变换的柔克服了刚硬之石,例如水滴石穿,水通过坚韧不拔的品性完成了自身的超越,看似柔弱,却能通过日积月累击穿石头坚硬的表面,战胜强劲的对手。老子以水代表着“柔弱”,战胜比它更强大的事物,实现价值,但是它本身也可以转化为“刚强”的事物,起到摧毁破坏的结果,如水汇聚成大河,一旦控制不住水势的变化,容易造成水坝的决堤、洪水的泛滥,可见水亦可“柔弱”,也可“刚强”。
“抽刀断水水更流”呈现了水的多变柔力,肯定了柔的力量,既可以容纳百川,汇聚一堂,也可以以绵薄的力量滋养身边的事物,看似无形中隐藏的王者,用“柔弱胜刚强”来蕴藏力量,日积月来,以小聚多。
在政治战略中,“柔弱胜刚强”体现在政策上的清静无为,减少战争的爆发等,从短期来看效果不明显,从长期来看合适的政策战略有利于国家的力量的恢复、社会建设的发展。在越国被吴国征服的时候,越王勾践以柔弱无能的表象维持生存,吴国以为他意境失去了志向,一心归附吴国,越王正是利用了阴柔的战略苟活于吴国的控制,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用柔实力战略坚定自身的意志,当越王把握住了机会便攻打吴国,以“韬光养晦”的柔弱战略战胜了强大的吴国,实现“柔弱胜刚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精神财富犹如“柔弱”的个人精神力量和软实力,物质财富犹如“刚强”的现实物质和硬实力,有的人在满足了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却缺乏物质财富的补充,个人身心无法协调,造成心灵的迷茫困惑,如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的生态上的破坏的现象,缺乏对未来的思考和对人类欲望的约束。“柔弱胜刚强”的老子人生哲学为人的身心完善提供了一剂良方,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控制膨胀的个人欲望,给予更多的清净淡泊、柔弱谦虚的品格,减少欲望,促进人的身心的统一协调,提高幸福感,从客观上创造和谐的心境,达到“柔弱胜刚强”的重要意义。
人的身心发展完善,有助于社会的平衡发展,促进长治久安。“柔弱胜刚强”的理念同样适用于社会的治理中。社会矛盾犹如“刚强”的难以治理的一面,如果社会创造适合的公平竞争、平等有序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便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用柔和的政策化解强化着的矛盾,“柔弱胜刚强”的哲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的从“柔弱”与“刚强”的内涵、事物呈现、事物意义方面的解析,在事物呈现与事物意义的双重演绎中对“柔弱胜刚强”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总结,用以表现“柔弱胜刚强”的可能性与条件性,而非片面的理解。在读《老子》的哲理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和印证道理,将其更好地与自身相结合,与时代背景相融合,让经典哲理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对《老子》多角度的了解和反思,促进思想与行为的和谐统一,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观念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