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当代大学校园雕塑面貌的影响因素*

2021-01-28 07:55
大众文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雕塑家大学校园雕塑

(广西艺术学院雕塑系,广西南宁 530000)

一、引言

随着时代变迁,雕塑的定义也发生了改变。现代广义的概念,雕塑实际上就是应用具体的材料在三维空间中实施制作,具有一定精神内涵的审美实体。

“大学校园雕塑”顾名思义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中放置的雕塑。在“雕塑”之前加上“大学校园”作为前缀,意味着大学校园雕塑不仅仅是研究雕塑本体语言的问题,雕塑的“在地性”才是其发生的前提。雕塑的“在地性”为艺术载体所在场域的基本属性,它包括自然环境的空间维度、历史人文的时间维度、社会体制的政治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政治维度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场域的限制,雕塑家也是在这种场域的限制的基础上进行构思创作的。这样看来,影响大学校园雕塑面貌的因素不仅仅是艺术家,还有许多潜在的重要因素也是雕塑创作中值得去揣摩和思考的。

二、影响校园雕塑形式的因素

1.校园空间与自然环境

高校校园雕塑受到环境的约束,这种约束正是它的艺术特点,它区别于纯粹个人艺术发挥的架上雕塑。雕塑学中有两个重要的空间概念即“实空间”与“虚空间”,“实空间”即雕塑形体本身占有的空间,和雕塑体积一致。“虚空间”是指雕塑形体以外的部分,即除去雕塑体积的空间。雕塑从发生开始就置身于环境之中,二者之间不能分割。“实空间”的轮廓即为“虚空间”的边界,“虚空间”的内径即为“实空间”的边界。二十世纪以前,雕塑家们往往重视雕塑的主题内容与本体语言,忽略了环境的意义。现代雕塑家,在创作时充分地考虑到环境空间的内涵,雕塑在空间变换中更具审美内涵。

高校校园普遍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其具有面积宽广、绿树成荫、意境幽远、优雅寂静之特点,校园空间别具匠心、区域分明。这样的环境自然给校园雕塑一种特有的“语境”,这就需要雕塑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揣摩与思考这一“语境”,才有可能创作出天人合一的作品。不考虑校园空间与环境,必定创作出的作品形态与校园格格不入,就是败笔。除此之外,不断变换的自然光线、相对固定人造灯光的因素与环境气候、四季更替出现的不同的自然现象的因素在创作之始也应该被考虑进去。

2.历史文脉与校园文化

雕塑的主题与内涵是影响雕塑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雕塑创作大体框架,主题与内涵服务于形式、形式也为主题与内涵服务。高校校园中的雕塑作品对于主题与内涵的表现有一定的特定性,它不单纯是将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移植到校园中去那么简单,也不意味着同一件校园雕塑安放在不同学校都有很好效果。大学校园雕塑的创作需要根据每个学校的历史文脉、学术主张、品德追求、办学理念等内容,通过体会精神内核来进行。校园雕塑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人类感知的方式传达一种文化气息,而当这种文化积淀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观者产生出一种与历史的对话。雕塑创作从学校的文化角度来考虑,建立校园的公共艺术空间,是继承和发扬学校历史文脉,是升华学术主张和品德追求,是彰显学校的文化底蕴与综合实力,是潜移默化地对师生进行美育和美德熏陶的重要途径。

3.社会公众的审美

当今大学校园中,大学校园中的雕塑随处可见,雕塑的构思与创作就是以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服务公众为目的,只有得到了公众的接纳与认可,才能真正体现大学校园雕塑的内在价值。雕塑家的思想情感在雕塑中得到充分的流露,雕塑展现了雕塑家的审美追求与艺术品质。观众也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雕塑,而是会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主动的尝试解读雕塑从而影响雕塑的艺术表达。

大学校园雕塑的服务主体是公众,换句话来说校园雕塑创作是为公众创作的。出发点是公众,目的地也是公众,因为欣赏和批判都是公众。所以雕塑家在雕塑创作中需要满足公众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精神与物质的诉求。雕塑家创作完成,雕塑的满意程度由公众来决定。但是也不是要一味地刻意去迎合公众的审美需求,也需要雕塑家带有自信与前瞻的艺术眼光,才能保证雕塑作品经得起岁月的洗礼,经久耐看,使人回味,成为经典。

4.艺术发展的规律

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校园建设的品质也尤为重要,它代表这一辈人的精神追求与审美眼光。因此,现高校校园雕塑创作时应该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充分展现当代雕塑的面貌。如果当代雕塑家与三十年前的雕塑家面对同样的主题在艺术表达上近于相似,那么当代雕塑家违背了艺术发展的规律,忽视了当代公众的审美与社会的诉求,其创作的雕塑作品肯定也会被人唾弃。例如,在三十年前九十年代初,全国各地兴起城市建设的热潮,高校园雕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理工类大学校园内的雕塑往往都是以科技进步、创新、升华为主题,其雕塑面貌均采用代表高科技的不锈钢材质,均以球型、星星、卫星、火箭、太空轨道为造型进行创作。现在看来,这种过分地追求主题表现,导致艺术创作形式过于空洞与直白,缺少艺术修养,是因为受到当时整体雕塑发展面貌所导致的,如果把它重新安置在当代大学校园中会瞬间拉低学校的文化底蕴。

5.国家意志

政治因素创作自古以来影响雕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雕塑只有在和谐的政治环境下才能不断发展,雕塑创作也必须顺应时代的需求才有其真正的意义。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面对纷繁复杂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让公众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尤为重要。大学作为国家主流文化的重要输出源头,是当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大学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还承担着引领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大学校园雕塑具有凝聚与引导作用,有助于公众潜移默化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塑造完整的人格,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当代雕塑家与其创作的责任和义务。

6.决策者的审美水平

大学校园雕塑从构思到制作再到落地经过若干种复杂的工序和流程,大学的领导层在这其中扮演者尤为重要的角色。前面提及的大学校园服务主体是公众,但是公众并不是雕塑的出资方(甲方),学校才是真正的出资方(甲方)。学校的领导层具有决策权,它一直以来都是校园雕塑最后样式的决定性因素,雕塑界把这种决策权称之为“甲方意志”。

因此,常见的有四种情况发生。第一种情况,决策者的审美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校园雕塑的艺术水准是一致的,决策者艺术修养高则选择的雕塑品质有保证,反之雕塑将不尽如人意。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校园中需要设计创作一尊某著名文学家的全身像,创作者通过阅读该文学家大量的作品、个人专辑、新闻报道,了解了创作对象的爱好、性格、习惯、着装等,根据以上的信息综合创作设计了一尊富有思想饱含国学底蕴的鲜活形象。但是决策者看了方案后提出:“文学家是知识分子怎么手上没有书呢?文学家是靠写作来创作的怎么手上没有笔呢?”。创作者往往迫于行政压力硬着头皮修改,人物形象改为一只手拿书一只手握笔,本来一件非常不错的雕塑方案最后变得俗不可耐。从这个故事中看出决策者缺乏艺术修养,不能领会创作者的艺术表达,往往根据自身的惯性思维过分追求主题与内容的表现,导致雕塑语言空洞、直白,毫无艺术性可言。

第二种情况,决策者自身艺术修养不足但是能够广泛接纳专家的意见,由业界专家评选,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雕塑的艺术品质也能够得到保证。

第三种情况,决策者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学校的领导班子,甚至是领导班子加上教务处、人事处、后勤处等各个中层领导。在评审会上,同时面对一件作品,大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在各自的意见中相互冲突、前后矛盾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创作者很难从中得到有效的反馈而陷入创作迷茫,一次次评审会过后一次次修改,最后能够把雕塑完成都是很庆幸的事情,至于效果已经不是创作者的初衷了。

第四种情况,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决策者推行校园的“形象工程”、重大节点的“献礼工程”,这些类似的“工程”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往往没有提前预案,为了赶进度,造成雕塑粗制滥造现象的案例也是比比皆是。

7.雕塑家的艺术水准和社会责任感

雕塑家是雕塑创作过程的主导者,雕塑的艺术品质会受到雕塑的文化修养、艺术审美、艺术手段、艺术技巧、个人情感与喜好等个人因素的影响。雕塑家在雕塑创作时经常也会受到项目资金、成本预算、程序流程与交涉、雕塑委托加工的厂家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雕塑创作的效果。

雕塑家的社会责任感在校园雕塑创作中也尤为重要。大多数职业雕塑家都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面对社会创作任务往往全程亲力亲为,不太过计较经济利润,不敷衍了事,较高的艺术水准加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会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校园雕塑作品。但也有少数缺少社会责任感的雕塑家,重视个人创作而轻视社会创作任务,雕塑制作草草了事。或者为了赚钱更高额的利润转包给第三方进行雕塑创作,创作出的雕塑也会遭到同行的鄙视,这样的行为不仅对社会不负责任也对雕塑家带来很低负面的影响。

三、结语

由此可见大学校园雕塑的完成不纯粹是雕塑家自身的事情,需要多方努力才能获得结果。其实影响大学校园雕塑面貌的因素还有很多,以上提及的是主要的因素。雕塑家与社会各界应该去探究影响大学校园雕塑的主要原因和掌握雕塑形成的社会规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方少走弯路,逐渐地形成一个良好的大学校园雕塑生态。

猜你喜欢
雕塑家大学校园雕塑
巨型雕塑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雕塑家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自然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