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舞蹈的出路探析*
——以西南地区芦笙舞为例

2021-01-28 07:55
大众文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芦笙苗族文化遗产

(浙江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浙江杭州 310024)

一、引言

民间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自此,中国也开始属于中国特色的文化保护工程,苗族芦笙舞位列其中,项目序号:126,项目编号:Ⅲ-23。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普安县文化馆、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获得“苗族芦笙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芦笙舞获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国家设立芦笙舞项目保护单位,这些都体现政府和社会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时代冲突导致的传承失序、信仰弱化导致的传承窘境、单一传承导致的发展受限等问题。如何保护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当前民间舞蹈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芦笙舞为例,分析了芦笙舞的价值表征、发展困境和发展策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的价值表征

芦笙舞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喜庆活动时常跳的舞蹈,广泛流行于苗族地区,起源于古代的一种仪式性舞蹈,或是播种前祈求丰收时的舞蹈,或是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的舞蹈,或是祭祀祖先时的舞蹈。芦笙舞是一种自发性的舞蹈,在苗族民众稻谷收获至来年春播前的这段农闲期间,或者喜庆佳节时,都要进行芦笙舞演出,表演时气氛欢快且热烈。芦笙舞在演奏中使用芦笙为舞蹈伴奏,自吹自舞,因此芦笙舞也叫“踩芦笙”“踩歌堂”。芦笙舞广泛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民族聚居区,是我国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等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芦笙舞有竞技、礼仪、自娱等三种主要形式,经常在集会、年节、庆贺等喜庆节日表演(党允彤,2014)。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芦笙舞的社会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形态,一般具有约束人们思想及行为规范的力量,能够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芦笙舞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人们对大自然的崇尚。芦笙舞的舞蹈过程,比较简单易学,因此芦笙舞普及起来比较容易,可人人参与,是一种教育培养后代和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由于芦笙舞有助于促进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凝聚民族精神,促进团结,因此,芦笙舞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社会价值。

(二)芦笙舞的文化价值

芦笙舞是西南地区苗族极具代表性的民俗项目,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丰富文化价值。芦笙舞是一种舞蹈,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主要包括正步、踏步、蹉步、绕步,以及身段的俯、仰、摆、转等。芦笙舞在表现手法方面,时而夸张洒脱,时而逼真细腻;在动作幅度方面,时小时大;节奏方面,有张有弛。这些表现手法、动作幅度和节奏,共同形成了芦笙舞的艺术风格:深沉、坚毅、机巧和洒脱。芦笙舞的这些艺术风格特点,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性格特征,沉淀了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重要的活材料,也是苗族现存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芦笙舞的经济价值

非遗民俗与云南苗族旅游业融合发展是西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大关先后成功举办了多届芦笙舞传统文化旅游节,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旅游节期间,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的宣传和传承成果展示,促进举办各类旅游论坛,推动当地农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视角下芦笙舞的发展困境

苗族芦笙舞是苗族原生态舞蹈的一种,保护好原生态民间舞是发展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于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如何得到有效传承,以及如何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新的发展,是当前芦笙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发展困境。在我国各民族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各民族的原生态民间舞蹈面临有可能失传的传承风险。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过程,面临着时代冲突导致的传承失序、信仰弱化导致的传承窘境、单一传承导致的发展受限等问题。

(一)时代冲突导致的传承失序

社会环境的改变、外来文化冲突、社会现代化进程等多方面因素,对苗族芦笙舞产生影响和冲击。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的差异逐渐消除,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由于人们对芦笙舞民族文化传统性内容缺乏认知,导致人们对芦笙舞发展和传承的兴趣与动力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就业的方式和途径,使广大的劳动人民有更多的机会从事其他行业,从而使更多的人遗弃了对古老的芦笙舞民族传统的传承,更多人仅仅把它当作一种爱好和兴趣。此外,现代社会人类迁徙越来越普遍,人们在迁徙的过程中,打破了地域和血缘的限制(覃少菊、经建坤,2019),冲淡了芦笙舞的集聚发展。现代社会变迁,正在冲击人们的社会认同和文化取向,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收到较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芦笙舞应该唤醒自身生命力,让芦笙舞以及芦笙舞文化富有更多时代内涵,从而对冲时代冲突引起的传承失序问题。

(二)信仰弱化导致的传承窘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收入以及由此带来的愉悦,与此同时,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认知度较低。在古代,人们跳芦笙舞只发生在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中,并且,人们总是按照按一定的程序跳芦笙舞。古代人们跳芦笙舞时,常常有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可以超越时空,感觉到能与神同乐,祈求得到神的护佑,并且能够实现心理上的满足。古老的民族传统活动中,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人们崇尚自然,和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更是他们对世界万物的一种信仰。芦笙舞表达出的信仰给予了人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苦难的力量。现代社会的信仰弱化,抑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

(三)单一传承导致的发展受限

当前西南地区苗族芦笙舞传承方式表现出单一化特征,即芦笙舞主要是以民间传承为主。芦笙舞民间传承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依附民俗节庆的群体传承,二是父子师徒间的代际传承,三是面面相对的口传身授式的人际传承。在大众传媒、移动互联、数字化科技发展背景下,芦笙舞的民间传承方式显得较为滞后(刘喜山等,2018)。促进芦笙舞传承和发展,需要结合现代传媒途径,拓展更多传承和发展方式。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的发展策略

传承和发展原生态民间舞蹈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规划宣传、传播媒介、文旅融合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芦笙舞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对芦笙舞规划和宣传,促进多元发展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在政府主导保护芦笙舞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积极配合,为保护芦笙舞传承与发展筹集资金,创新筹资模式。比如,鼓励责任主体通过自筹与社会集资相结合的方式筹集活动经费,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机制。另鼓励当地芦笙舞相关工作部门多组织与芦笙舞相关的传统活动,积极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其价值的认识。建议在芦笙舞集聚区,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芦笙舞建立民间组织,每年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弘扬芦笙舞文化,扩大芦笙舞影响。同时,加强不同地区之间芦笙舞组织之间的交流,设立芦笙舞人才培养场所,建立系统的芦笙舞人才培训体系,促进芦笙舞的发展和传承。

(二)提升芦笙舞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丰富传播媒介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资源,将芦笙舞带到舞蹈教学课堂中,不仅学习芦笙舞的动作,更应该配套开展相应理论课程,对芦笙舞深层的文化价值进行挖掘,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应用等多种媒介加大对芦笙舞的宣传,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认知感与认同感,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年轻一代学习芦笙舞提供良好条件。在自媒体时代,通过创意活动和宣传,在相关平台宣传芦笙舞文化,吸引年轻人群喜爱芦笙舞。自媒体时代,受众变得多元化,这对芦笙舞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相关组织应该抓住这种契机,从不同的渠道扩大芦笙舞的宣传。同时,精心设计宣传内容和形式,以博取受众喜爱。

(三)举办芦笙舞文化旅游艺术节,促进融合发展

芦笙舞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举办芦笙舞文化艺术节,打造出芦笙舞文化品牌,有助于提高芦笙舞文化竞争力。比如,开发芦笙舞文创产品,以文学创作、影视作品以及舞台演出等方式,提供更多芦笙舞关联产品,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芦笙舞文化。通过加强对芦笙舞文化的宣传,将其打造成著名的芦笙舞文化品牌,吸引国内外游客了解并喜欢上芦笙舞文化。从做好芦笙舞活动开始,设计活动品牌,建设活动文化,促进芦笙舞可持续性地延伸发展。产品与文化、产业与文化等融合发展,是未来芦笙舞发展的重要方向。相关组织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加强管理和经营能力,通过产品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让芦笙舞释放更多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芦笙苗族文化遗产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岜沙芦笙节
Tough Nut to Crack
你好,芦笙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