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艺雅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市 20180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层出不穷,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不仅是人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步,也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设计者们拥有了更多创新设计的想法和可能,扩展了设计的广度和深度。智能化产品的设计包括人工智能设计(AI)、增强现实设计(AR)、虚拟现实设计(VR)、大数据设计等,智能产品中包含的科技含量作为一大卖点,与同类型产品相比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无限的,它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便利,这就要求设计不仅要符合人的行为习惯、人体工学等基本设计原则,还要注重用户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生态环境等问题,以符合人类及社会发展的趋势。
大数据技术作为当今时代重要的战略资源,被誉为21世纪的“新石油”,然而数据时代所涉及的信息隐私、信息安全、信息传播等伦理问题也相继产生,[1]这就要求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传播共享等过程须以信息伦理为基本准则。
从信息安全方面来说,以5G智慧社区为例,5G智慧社区在概念设计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利用人脸识别、智慧门禁等技术,基于高清视频的AI处理,来建设社区居民和物业人员间、物业人员和设施设备间人与人、人与物的交互网络,实现信息化服务、智能化管理。[2]但是在默默保护社区居民安全的同时,用户数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智能系统自主进行运作,尽管在部分程度上解决了安保功能、节省人力资源上的需求,但是由于需在社区内装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感应装置以及实时监控设备,不符合住户的隐私要求,反而引起住户的不舒适、不方便感。这种“全覆盖”监控下的生活环境严重侵犯住户的隐私,不仅使信息泄露的风险提高,需要专门的防火墙系统保证信息安全,而且使居民生活环境的私密性、自由性下降,造成不舒适的用户体验。
从信息传播方面来说,以常用的聊天社交软件设计为例,智能设备自动地将用户一切使用状态信息记录并储存下来,这种使用状态信息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易转移性”,[1]可通过互联网将信息传送至云端,通过短短几秒的时间便可传播到世界各地,这种超强的传播力使信息技术产品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巨大且影响范围难以考察和度量;其次,社交软件的功能性之广,包括日常交流、教育医疗、支付、GPS定位等,几乎覆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导致使用智能设备的用户一切的活动都暴露在智能设备这“第三只眼”的无形的监控之下,[3]其中包括用户身份信息、账户密码、聊天记录、地理位置信息甚至指纹等隐私数据极易泄露,涉及用户隐私安全等诸多问题。另外,如网购软件、搜索引擎利用大数据和程序算法推测用户心理,通过用户在使用智能设备时产生的历史购买记录、历史搜索记录,生成的各不相同的个人偏好信息,并利用个人偏好信息进行营销、传播,形成个人偏好信息逐渐成为在信息时代用以窥测用户心理的网络商品的特点。
从用户的情感体验方面来说,情感在一系列智能活动中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感知、决策、逻辑推理、社交、行动选择和言语措辞,[4]能产生良好用户情感体验、与用户共情能力强的产品在用户选择过程中比同类型其他产品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智能产品要以符合使用者的人性化设计为基本原则,具备一定的安全性、私密性、尊重性。然而智能产品使用主体在使用数据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全都作为“数据足迹”永远留存,“数据足迹”的信息知情权和隐私权,信息所有权和采集、使用权的无界性将会导致个人信息权利的滥用。[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将科学技术和人性化设计结合显得至关重要,平衡设计中的科技含量同时兼顾用户生理上及心理上良好的用户体验是智能产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信息活动过程中,信息因人的主观使用而具有价值属性,但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设备、智能设备的应用,使人逐渐沉迷使用智能设备,从而导致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引发众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人对信息的过度依赖、无条件地相信信息,人类逐步被信息所控制,甚至成为信息的奴隶,这种人类长期使用智能产品和对智能产品的依赖性,使信息异化和信息污染等问题频发。[6]
信息异化是用户过度依赖信息而丧失主观能动性,这种依赖不仅表现在生理上,还有心理上的依赖。以智能手机的使用为例,用户有时无法主观控制自主性,产生非主观意愿的但是又不能被称为被迫的上瘾行为。这种行为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慢慢转变为非面对面的间接交流,使掌上平台取代传统获取信息来源的渠道,变为信息社会主要获取信息的方式;而对智能手机上所传播的信息表现出的深信不疑,则体现出用户心理上的依赖,这违背了“人才是信息驾驭者”的原则,使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丧失了主观性、选择性、创造性和用户个性。例如“低头族”这一流行用语,反应的就是人没有正确处理和信息的主被动关系,被智能产品所“绑架”。在《时代周刊》与美国高通公司开展的关于智能手机与移动通信使用时长的调查中,表示隔十分钟就要查看一次手机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0%,表示一天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的人占总人数的84%。由此可见,智能手机对我们的“绑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在信息时代人类独特的生活习惯之一,这种习惯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没有正确处理信息与人的关系甚至引发矛盾冲突。另外,信息污染也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效应,由信息骚扰、有害信息污染和违反道德伦理的有害信息所呈现,[7]这种负面信息的传播无孔不入,作为营销手段、网络病毒、垃圾短信、不当言论等对人们生活造成骚扰,这些公开传播的不良信息因互联网的匿名性处于难以管控和根除的灰色地带,给社会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
在智能化对现代社会的不断渗透的大环境下,如何避免其产生的信息异化和信息污染等问题,减少人对智能产品的依赖性,提高人作为主体选择和使用信息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认知主动性,是智能产品设计的又一重大问题。
智能产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生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这不仅要求智能产品本身要符合绿色可循环理念,产品的应用过程也要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当代智能产品更新迭代速度之快导致了塑料垃圾、电子垃圾的大量产生,大规模“年抛型”智能产品的使用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习惯,一些智能产品在还能继续使用的状态下提前进入回收阶段。在“互联网+”“智能化”浪潮的助推下,我国的智能产品普及率逐年上升,但同时电子垃圾已经进入了增长的高峰期,据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报告,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子废弃物制造国,这种现象导致资源大量浪费,同时塑料垃圾、电子垃圾的回收困难也对自然环境造成威胁。智能产品的回收利用率、产生废物的处理方式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将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导致生态失衡,这必定是不符合生态保护的设计伦理的。[8]正如柳冠中先生所言,“长期沉溺于工业文明表象的‘技术膨胀’,淡化了我们对污染、对地球资源浪费、对我们子孙生存资源剥削的罪孽,腐蚀了人类道德的伦理观”。[9]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0]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1]以生态伦理性进行的设计更是需要设计师、工程师在内的团队分工合作,进行重点考虑的因素,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12]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产品-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也是智能产品设计产业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
绿色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和发展重点,如何避免智能产品生产、使用和回收环节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和资源污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威胁问题,使智能产品设计符合环境友好型需求,智能产品产业结构向少污染、无污染转型,是智能产品设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关键问题。
在人们逐渐沉溺于数字化的环境,逐步脱离社会关系,即将步入纯粹的数字化过程之中,设计者必须站在用户体验、信息使用、生态保护等伦理的角度来反思设计的目的、价值和责任,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寻找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平衡。随着2020年5G技术的全面普及,推动智能产品设计水平的进步,智能产品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师们更应该考虑人性化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带来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