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彦
(江西省防汛信息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9)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调查显示,新媒体已成为中国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倾向于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54.6%的用户关注新闻资讯是否有音频、短视频、视频、直播等直观化的多媒体内容展现形式。过去单一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媒体融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媒体融合的概念最初可溯源至上世纪70年代,媒介学者、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对于数字技术蔓延下的电讯业、广播电影业和出版业三者的不断交叉重叠趋势(three overlapping circles)的判断。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新兴媒介技术的不断涌现,媒体融合早已从一种趋势预言演化成现实生活中的主流趋势,从外在形式的相互连接深入至信息传播内在的基本逻辑。以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标志,在新的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环境下,媒体融合在我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全新高度,为社会转型与各行业发展提供了指向与遵循。水利行业作为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保障,从大禹治水到李冰兴修都江堰,从京杭大运河到三峡水利工程,水利文化与水利行业发展始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与媒体融合大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水利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变化与挑战,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责任与使命。媒体融合对水利行业尤其是水利信息传播工作带来的巨大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媒体融合有利于丰富水利信息传播的传播主体。通过新媒体形式的赋权,在专业机构组织之外,越来越多的网民、民间团体倾向于通过社交平台、手机客户端等媒体终端发布一线信息,进行交流沟通,尤其是在防汛抗旱、紧急救援等应急事件中常常能够彰显巨大的作用。
其次,媒体融合有利于增强水利信息传播的到达与覆盖。由于较高的专业门槛,使得水利行业信息主要发布于专业载体,如水利行业报刊、频道或相关行业网站。专文专刊的方式虽然有助于信息的有效传达,但客观上也为水利信息的科普与传播设置了壁垒。媒体融合能够助力专业载体融入日常渠道,增强普通公众对水利信息的接触与认知。
此外,媒体融合有利于提升水利信息传播作用与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就水利信息传播而言,顺应媒体融合趋势的意义,在于提升社会对水利价值的深入了解,增强互动互通,彰显自身价值,最终实现将水利信息流入社会生活各行业的微观角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为各行业带来价值机遇的同时,更需要新技术、新人才、新机制、新模式的相互增益,任何元素的短缺都将使得最终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水利宣传信息在传播方式上过于依赖传统媒介,在新时代缺乏话语权和传播力度,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提构成传播过程的五大要素,其中传播主体是一切传播活动的起点,水利信息传播也不例外。在我国现行的水利信息收集、整合、监测、发布等环节中,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是绝对且唯一的传播主体。这样的传播模式有助于增强信息发布的权威性、科学性,但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单一的传播主体存在信息流通缺乏互动、传播理念缺乏创新等问题。社会公众仅仅作为水利信息单向度的接受者,而始终缺乏从基层中、从四面八方里自主反馈第一手水利动态信息的渠道与动力。新闻媒体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收、转发行政部门信息,无法充分发挥作为专业机构的活力、能力,更不利于加深全社会对水利相关信息的深入了解,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党对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实践要求。
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有着极为悠久的治水传统,孕育出了包括大禹精神、都江堰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在内的诸多优秀品质。在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形成了“忠诚、干净、担当”的精神追求与“科学、求实、创新”的价值取向。然而现实情况中,社会对于水利文化、水利精神的知晓与认同远远没有达到水利本身的重要性,这与水利信息在全社会的传播普及、水利信息化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水利资源分布不均,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各异,水利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深浅不一,多数地区存在仅满足于在行业、系统的范围内传递信息、建构认同,亦或者对庞杂、专业的内容缺乏更加通俗、简明、信息化的展示。最终导致水利信息传播在社会影响相对较浅,未能面向更加广阔的传播对象真正讲好新时代的“水利故事”。
作为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基础性事业,水利行业往往汇聚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相关人才,对我国水利事业的规划、建设、维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水利事业所涉及的方面领域十分广泛,在工程建设之外的其他专业性人才则相对短缺,例如水利信息传播人才、水利科普宣教人才等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目前水利事业发展关注目光较少、自我发声乏力、不能达到“登高而呼而闻者彰”的良性效果,这与当前行业发展阶段与人才培养方向有着密切联系。然而,伴随着媒体融合、“互联网+”等战略的提出,尤其是国家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行业之间的藩篱壁垒被打破,不同领域方向的人才极大交汇,社会公众对水利信息的需求也空前提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情况已悄然转变,水利行业同样需要扩展自身对外交流发声的方式与渠道,因此,对水利信息传播人才的培养同样是当前行业发展中的一处短板。
借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判断,对于国家社会以及具体行业的判断分析同样不应只停留与对问题短板的揭示与指出,更重要的则是在于依据实践,担当责任,探索出有利于行业乃至社会健康平稳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做好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水利信息传播,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明确行业初心与使命,服务国家社会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秩序面临重构、各类矛盾突出、意识形态对抗显著。不断有外部势力、极端思潮借助各类新媒体多平台、广传播、无时延的特点进入中国各大信息舆论场。
水利事业是民生大计,在防汛抗洪等应急时期更是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水利信息传播与水利信息化网络建设工作中,应深化相关部门政治理论学习,牢记初心使命,把握大局意识。孟子有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只有对根本性、全局性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深刻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摆正立场、把握趋势,从而对具体的实践工作做出有效的指引,为水利宣传工作指明方向。
从web1.0到web2.0,从“两微一端”到如日中天的短视频,信息时代不同媒介形式的快速更迭,往往带来信息传受方式的巨大变化。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做好水利信息传播工作,首先应密切关注、主动学习最新形式的传播技术,加强与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联系,善用其已经累积的广大用户进行水利信息、政策的宣传;其次还可以鼓励相关部门充分联合、利用各类新媒体信息交互平台,扩大水利信息的传播阵地、增强传播效果,降低水利行业与普通公众互动沟通的门槛,以文字、图片、视频、漫画、小游戏等多种形式拉近群众联系,传播权威信息;尤其是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中,将智慧水利有机融入,增加便民服务功能,着力摆脱政务账号“只设不管”的形式主义顽疾,通过理念转变、形式创新,真正让水利信息发挥公共服务的功能。
在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精神引领下,做好水利信息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强化人才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机制,尤其是注重跨领域综合型水利人才的培养。水利信息工作者首先需要自觉学习水利、传播双方面知识,既要通晓水利相关专业术语,又要领会掌握信息传播规律,善于运用新兴技术助力水利信息更高效更便捷地呈现。同时还应掌握融汇贯通、协调各方的工作素养,在水利信息传播网络的搭建中能够建立行业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之间的紧密联系,搭建信息沟通桥梁。同时作为主管部门,还应根据具体情况探索建立专门的水利信息传播队伍,鼓励人才队伍进行跨领域的交流学习,设立奖励激励制度,充分激发人才发展的自主能动性,最终通过人才的培养推动行业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水利宣传部门生存发展的所处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对于水利信息传播与水利信息化网络建设而言,必须在充分认识当前境况的基础上对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新走向具备高度的敏感,在政治觉悟、思想理论、综合技能等多方面提升素养与水平,服务社会与人民,为建设现代化水利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