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大理州环境监测站, 云南 大理 671000)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大理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又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具有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流域内经济发展提供水源保障等多种功能[1]。近年来,随着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洱海水质富营养化问题日渐突出,洱海治理保护面临巨大的压力[2]。
罗时江是洱海重要的补给水源之一,年平均径流量约为1.1亿m3,占洱海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罗时江属弥苴河水系,位于弥苴河西侧,流域位于东经100°03′~100°10′,北纬25°56′~26°04′,发源于洱源县右所中和村和兆邑村交界处,上游属洱源县,下游属大理市,流向从北向南,全长18.29km,流经右所、邓川、上关三镇,是洱源县及大理市上关镇农田灌溉、排洪除涝的多功能河道[3]。
近年来由于罗时江周边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污染严重,水质已远远达不到水环境功能区划Ⅱ类水体要求,给洱海带入了大量氮、磷等污染物,加剧了洱海富营养化进程。
对罗时江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治理罗时江,保护洱海,恢复洱海水质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罗时江流向,由上游至下游选择莲河村、溪长村、沙坪桥3个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监测断面,监测时段为2011—2019年,每月监测1次,监测项目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中的24项。根据《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年)》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修订)》,罗时江执行《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监测断面基本情况见表 1。
表1 罗时江水质监测断面基本情况
环境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最常用的是Daniel趋势检验,采用spearman 秩相关系数,确定分析断面多时段的水质变化趋势及变化程度[4-5]。
di=Xi-Yi
式中:di:变量Xi与Yi的差值;Xi:周期I到周期N按浓度值从小到大排列的序号;Yi:按时间排列的序号。
将rs的绝对值同 spearman 秩相关系数统计表中的临界值Wp 进行比较。
当rs>Wp,表明变化趋势有显著意义:
rs为负值,表明在评价时段内有关统计量指标变化呈下降或好转趋势;
rs为正值,表明在评价时段内有关统计量指标变化呈上升或加重趋势。
当rs≤Wp,表明变化趋势没有显著意义,说明在评价时段内水质变化稳定或平稳[4-5]。
综合污染指数是评价水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数。罗时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计算选取的污染物种类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中除水温、pH、DO、TN和粪大肠菌群以外的 19 项指标[6]。
污染指数计算公式:Ai=Ci/Cio
式中:Ai:I项指标的污染指数;Ci:I项指标的监测值;Cio:I项指标的Ⅲ类标准限值;n:参与污染分指数计算的指标项目数[6]。
2.1.1 水质综合状况的年际变化分析
按《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对2011—2019年罗时江3个断面每月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如表2。
表2 罗时江2011—2019年每月监测数据的综合评价结果表
由表2可以看出,罗时江的水质类别主要以IV类和劣V类水质为主,这两类水质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达34.67%、25.65%,说明罗时江整体水质较差。从水质类型分布的年际变化情况来看,罗时江水质总体呈逐渐好转趋势,具体表现为III类水质所占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11年的13.89%上升至2019年的42.42%,劣Ⅴ类水质所占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36.11%下降至2019年的9.09%。
2.1.2 主要指标的年均浓度变化分析
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对2011—2019年罗时江3个监测断面的DO、CODCr、NH3-N、TP等主要指标年均浓度进行分析评价,主要指标年均浓度秩相关系数见表3。
表3 罗时江3个断面主要指标年均浓度秩相关系数
罗时江3个断面DO年均浓度秩相关系数rs>0,且rs绝对值大于临界值,表明3个断面DO年均浓度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从统计学上来说是显著的。3个断面CODCr年均浓度rs<0,且rs绝对值小于临界值,表明3个断面CODCr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下降趋势从统计学上来说是不显著的。
莲河村TP、溪长村NH3-N年均浓度秩相关系数rs<0,表明莲河村TP、溪长村NH3-N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莲河村NH3-N、溪长村TP、沙坪桥NH3-N、TP年均浓度rs>0,表明3个断面上述指标年均浓度呈上升趋势。3个断面TP、NH3-N年均浓度rs绝对值均小于临界值,表明上述变化趋势从统计学上来说是不显著的。
2.1.3 各断面综合污染指数的年度变化趋势
对3个监测断面9a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综合污染指数,并求出秩相关系数rs。由此了解各断面的水质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表4 罗时江主要断面2011—2019年综合污染指数
由表4可知,罗时江莲河村、溪长村、沙坪桥3个断面的综合污染指数的秩相关系数均为负值,说明罗时江3个主要断面的水质污染均呈下降趋势。罗时江整体水质呈好转趋势。秩相关系数rs的绝对值均小于临界值0.600,表明罗时江3个主要断面的水质污染下降趋势从统计学上来说是不显著的。
2.1.4 主要指标的年内变化
根据2018年3月—2019年2月水质监测数据,对罗时江3个断面DO、CODCr、NH3-N和TP等主要指标浓度逐月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变化趋势如图1—图4。
罗时江3个断面的DO浓度空间差异不大,具有季节变化特点。DO浓度是冬春季较高,随着水温的升高,溶解氧浓度降低,在夏季降到最低,8月份3个断面都出现较低的溶解氧现象,8月份后DO浓度呈上升趋势。
罗时江3个断面的CODCr、NH3-N、TP浓度空间差异不大,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夏季较高,在春季达到峰值,冬季最低。
本文采用箱形图对罗时江2011—2019年每月监测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能够客观地反映数据的离散分布情况,尽可能地排除异常值的影响[7]。箱形图的箱子是图形的主体,箱子中间的线,是数据的中位数,代表了样本数据的平均水平;箱子的上下限,是数据的上下四分位数,箱子包含了50%的数据,箱子的宽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据的波动程度;箱子的上方和下方连着的横线,代表着去掉异常值后的最大、最小值。在同一张箱形图里可以将不同断面的水质指标分别进行比较。本文使用箱形图可直观地表现出罗时江水质的分布结构,并对多组数据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再以此为依据进行统计差异的显著性分析[7]。
观察图5,根据箱子中位线,可知沙坪桥断面DO指标是最高的,其次为溪长村断面,莲河村断面偏低。从箱子上下四分位数来看,波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沙坪桥断面、溪长村断面、莲河村断面。
图6、图8显示出沙坪桥断面的CODCr、TP指标最小,其次为溪长村断面,莲河村断面严重。从箱子上下四分位数来看,CODCr污染波动程度最大的是沙坪桥断面,TP污染波动程度最大的是溪长村断面。
图7显示沙坪桥断面的NH3-N指标最小,其次为莲河村断面,溪长村断面严重。从箱子上下四分位数来看,污染波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莲河村断面、溪长村断面、沙坪桥断面。
分析2011—2019年罗时江三个主要断面月综合评价结果,水质优的是沙坪桥断面,其次为溪长村断面,较差的是莲河村断面。对比箱型图的结论,两者并无矛盾,说明箱型图的差异性分析较为可靠。
综上可知,沙坪桥断面的水质最优,溪长村断面的水质次之,莲河村断面的水质较差。
对罗时江3个主要断面每月监测数据进行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罗时江2011—2019年月综合评价结果表
(1)分析年际变化选取的是2011—2019年: DO浓度呈上升趋势, CODCr、NH3-N、TP浓度、综合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整体来看,罗时江的水质正在逐年改善。说明洱源县、大理市治理罗时江是有成效的。
(2)分析年内水质变化选取的是2018年3月—2019年2月的数据,结合季节变化进行分析,发现秋冬的水质高于春夏。春夏季主要受到降雨及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水质变差,所以春夏季节应注重罗时江水质的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面源污染的防治。
(3)分析空间变化采用箱形图对罗时江的3个监测断面4个水质指标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直观地表现出沙坪桥断面的水质最优,溪长村断面的水质次之,莲河村断面的水质最差。水质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好,说明随着洱海流域各项污染治理措施的实施,对罗时江水质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罗时江水质逐渐好转,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做好各项污染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