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思考—以贺州学院为例

2021-01-27 11:24廖连珍贺州学院学生工作处
消费导刊 2020年37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廖连珍 贺州学院学生工作处

一、新时期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一)资助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但资助育人机制尚未健全

资助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坚守着“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充分保障了每一个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各高校均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奖、助、贷、减、补和勤工助学、绿色通道”多元混合的资助政策体系,学生资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对教育公平、全面小康起到重要作用。新时期,面对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资助工作除了确保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之外,它还有自己新的使命,即“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1]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解决经济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两者结合起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根据这一使命目标,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正式把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提出了资助育人目标,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随着《实施纲要》的出台,高校的资助工作不再只盯着“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而开始转向资助育人的融合。尽管如此,目前资助育人的机制体制尚未健全,资助育人文化、资助育人平台、经费保障等都需要进一步规范明确。

(二)经济帮扶力度大,但育人内涵和育人成效不理想

根据“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要按5%的比例,公办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要按4%的比例,从教育事业收入总额中提取助困资助经费”民办高校“应从学费收入中提取不少于5%的资金用于奖励和资助学生”[2]的要求,高校每年从本校的事业收入中提取的资助金可以说非常大,再加上上级财政按照比例下拨到高校的资助金以及社会捐赠的资助金,每年用于学生资助的金费数额可以说非常大。以贺州学院为例,1.7万的在校生总人数,其每年用于资助学生的资助经费高达3千多万。但是这么多的资助金的投入,育人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理想。

1.资助项目多,但育人内涵挖掘不够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奖、助、贷、补、减、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的资助政策体系,那么相应的资助项目种类也是非常多,光“奖”就有国家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学校自己设立的奖学金以及社会人士设立的奖学金,可以说项目种类非常之多。每一个资助政策和资助项目都有其自身所蕴含的育人功能。如可以利用奖学金评选引导培育学生奋斗精神,助学金则可以培育学生的励志感恩精神,助学贷款培养学生金融知识和诚信意识,勤工助学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的意识和正确的劳动观,入伍学费补偿代偿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代偿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然而由于缺乏对各资助项目的有机整合和系统明确的规划,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其育人功能。

2.获奖受助学生的榜样引领作用尚未凸显

各项资助政策除了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属于有偿资助外,其他各项资助均属于无偿资助,具有一定的赠予性特征,而这个特征不利于培养学生权利义务意识,及自立自强、诚信、感恩责任等意识的养成,从而不利于发挥其榜样引领作用。尽管如此,各项奖助学金的评选条件基本都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这一条,获奖受助学生在获得奖助之后理应按照约定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但是现实中,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优秀或者自己家庭贫困获得奖助是理所当然,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不仅没有在学习、日常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起到榜样带头作用,甚至出现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情况。在对贺州学院资助工作的调查中,对“如果你获得资助,你是否会想到为他人、学校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这一问题的回答中9.1%的同学选择“有想过,但是没有付诸行动”还有1.96%的同学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对“你身边获得贫困资助的同学平时在校表现怎样?”这一问题的回答中44.47%选择“跟和获得前差不多”还有1.24%的同学选择“比获得前表现偏差”。

3.贫困生发展动机和能力均不足

贫困从广义上来讲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除了物质的匮乏之外,还包括权利、能力的不足。权利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竞争和社会制度不合理而造成的,而社会是由多元利益主体构成的,社会制度的制定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可以说只要制度不是十全十美就会存在权利的不足问题。而原本在经济上就处于弱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在权利上如受教育机会、参与文化生活的机会等方面就会显得不足。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而失去一些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进而导致他们能力的不足。现行的各项资助政策大部分是无偿资助的,而且金额相对来说还比较可观,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来说,他们只要拥有这个身份,从入学到毕业都可以无条件获得国家助学金。在如此可观的免费福利面前,贫困生慢慢的就会失去了“靠自己”的动力和实践,从而拒绝自我寻找工作机会,拒绝自我发展、自我提高,那么“等、靠、要”的“懒汉”存在也就不足为奇。

二、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对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新型资助育人体系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要解决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需要从广大贫困学子和非贫困学子的利益出发,不能以损害某一利益群体为代价,这样才能维护校园的公正和谐,同时发挥其他学生群体的主体作用,共同帮助贫困学子成长进步。这就需要我们从价值层面来审视当前我们的资助工作。“从价值层面审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有助于准确把握资助的本质和受助群体的价值诉求,为切实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有益的探索。”[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最大的德,代表了绝大多数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用它来指导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价值准则。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立和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要建立和完善资助育人的顶层设计,打破资助政策和育人相互分离、各职能部门的单打独斗的局面,破除影响资助育人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学校、贫困学子、非贫困学子、社会等的良性互动,才能获得各方主体的支持,从而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有效整合和利用各项资源,才能精准发力、精准育人。

(二)转变资助方式,提升育人实效

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变化,对资助的育人功能期望也越来越高。他们不再仅仅关注你投入了多少资金,资助了多少贫困生,贫困生是否都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他们更关注的是贫困生是否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以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能力。传统的以无偿的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方式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转变资助方式迫在眉睫。

1.转变资助方式,需要强化价值引领

文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育人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加强资助文化建设,深挖资助育人内涵,用先进的资助文化涵养和引领广大贫困学子,实现经济帮扶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使命。一要坚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强化价值引领;二要在施行各项资助政策中强化政策的保民生、促公平、保稳定初心,在落实政策上帮助贫困学子树立和增强“四个自信”;三要加强资助文化建设,深挖育人内涵。可以从校歌、校训、校史等学校现有文化中挖掘资助育人主题和资助事迹,宣扬资助典范。以贺州学院为例,可以从校歌《为了明天》校训“自强自立求知求真”中挖掘出“不怕苦不怕难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培育学生自立自强、勇于创新担当、永不言败的人生态度。此外,还要吃透各项资助政策,深挖政策本身包含的育人内涵,有机整合各项育人资源,才能制定个性化的资助育人方案,精准育人,提升育人效果。

2.转变资助方式,需要以能力资助为重点

由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次要矛盾。以往的以直接的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方式是一种从外部输血式的资助方式,从根本上来说很难彻底解除贫困的根源。因为要想彻底帮助贫困生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需要我们从事物发展的内因出发,帮助贫困生获得解除这种贫困的能力,这种资助方式就是能力资助。它是一种“帮助贫困生获得解除贫困的可行能力和能力自由的资助方式。”[5]要使贫困生获得这样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在制定和执行各项资助政策的中,坚持以人为本,以贫困生的发展为本,要使政策有利于贫困生全面发展,使他们获得解除贫困的身体、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可行能力。同时,要注重发挥贫困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贫困生主动的参与到自身发展的全过程中,我们的育人才能取得实效。如贺州学院近年来为提升贫困生能力,利用校内助困资金设立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奖励以及贫困生创新创业支持计划贫困生海外游学计划等项目,并不定期的举办贫困生专项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了贫困生的脱困能力。

总之,新时期赋予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的使命,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贫困生只有能力和思想都过硬,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珠”育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