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0300)
随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不断加快,民俗村旅游在旅游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乡村振兴实现城镇化的必要途径。关中地区的一些民俗村如袁家村、马嵬驿等乡村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许多民俗村跟风效仿就好比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许多开发商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成效,旅游用地被过分开发和使用。其他成功的农村观光旅游景区被简单模仿而导致了经济收入过低、游客太少最终景区倒闭。因此,乡村旅游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和目标,不能忽略所有的细节。
民俗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某一地区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民俗文化村指的是人们在某种独特的空间中可以获得生活、生产、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特殊环境,是当地人们的聚居地。建设民俗文化村可以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
以白鹿原文化为核心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地理位置优越,东接灞河、南邻秦岭,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滨河西路,总面积超过1200亩。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品牌文化是白鹿原文化,民生淳朴,当地最著名的景观当属灞河与白鹿原坡地,将白鹿原特有的历史回忆、宗教信仰、地域美食、娱乐休闲、传统工艺、婚丧礼仪、白鹿瑞祥、田园景观呈现在大众面前。为了更好的传承关中文化,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技艺表演,建设了一大批仿古建筑,是当代集民俗体验、休闲娱乐、生态旅游于一身的旅游度假村。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以原有村落空间结构和民居建筑为基础,修建308间青砖黑瓦的民居小院,村内以乡土植物柿树为主,从建筑到植物,都能够体现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利用传统的技艺表演、当地美食、自然景观、关中居民建筑等吸引了很多游客。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与西安绕城高速、108省道、关中环线相邻,从西安市区至白鹿原文化村的车程仅半小时。
走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只能看到很少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子里的架子车、石碾盘、织布机数量稀少,要不摆放位置不对,利用度不高,都淹没在各种商业小吃中,戏台现在已成为闲置,没有演员表演,游客根本不会走上前去体验关注,也就体会不到当地的民俗文化。
近年来,在白鹿原景区出现扎堆现象,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在2016年开业后轰动一时,商家争抢摊位后,据调研从去年冬天大量商铺关张,来这旅游的游客屈指可数。当前的民俗村,特色小镇的开发过多,有些开发商为了寻求经济利益,快速的复制其他景区导致同质化,在西安周边的民俗村大都以袁家村为模板,导致空间格局都差不多,没有明显特色。自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出版之后,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社会知名度逐渐提高,但相比于袁家村、周至水街等西安著名的民俗文化村,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特色不鲜明,多以关中美食吸引游客,而且还出现了非本地的美食,其他地区还具有各类供游客的体验和互动的项目,该民俗村刚起步,所以没有抓住本地的特色去吸引游客。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是西安市的特色乡村旅游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客流量波动较大,包括:冬季客流量普遍较低,夏季客流量较高,周末或者假期的客流量较高,工作日的客流量较低。不均衡的客流量不但会降低游客的体验,还会影响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形象。游客稀少势必会对其他游客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部分游客对该民俗村产生了不好的印象。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应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平衡每日的客流量,推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特色旅游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民俗旅游特色景区,基础设施是至关重要的,它体现一个景区发展的成熟度,在该民俗文化村,卫生间作为景区重要的一角却建设混乱,配套设施不齐全。娱乐设施过于陈旧,破烂不堪,根本没有游客体验。停车场建设不完善,没有划分停车场区域,土地全部裸露,在下雨天都是泥水很容易影响游客的体验感。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出具有代表性的具有白鹿原文化的特色文化,而不是一味的仿古和建设餐饮街。为适应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必须体现当地的人文特色,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服务质量,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应根据自己当地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应认准文化定位,深入挖掘白鹿原民俗文化内涵。美食和住宿都一定要体现当地的风格,而不是在城市里感受到的东西在该地也能体验到,增加游客的体验性,就要对其进行文化定位,形成独一无二的白鹿原文化品牌。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生产、生存所必须的材料,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倘若过分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平衡。大部分乡村旅游地一味地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城市的人们来到乡村想看到的是自然田园风光,而不是钢筋混凝土,因此,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设计开发,应当始终坚持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基本理念,从生态系统承载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多个层面出发科学的规划乡村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白鹿原民俗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白鹿原民俗村的开发和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的人文资源,在居民的原居住地保留、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虽然在景区摆放了不少农耕器具,但是数量达不到游客的需求,无法抓住游客品味乡愁的心,白鹿原文化底蕴深厚,应充分协调好美食、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鼓励当地居民在民俗村安营扎寨,拒绝外来商户入驻,让游客充分体验到白鹿原民俗风情。
文化是建设民俗村和旅游小镇的灵魂,一个地方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生命力,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以小说《白鹿原》为依托,应该在小说里寻找白鹿原文化,打铁文化是现在很少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上也存在了很长时间,应挖掘当地打铁工艺文化历史背景,寻找打铁工艺的步骤,向现代人们展示这种工艺,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打铁文化,打铁文化需要创新传承和发展,可以让村里的老人带领徒弟,让更多的人学习到这门手艺,把中国打铁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应保留这种生产方式,而不只是为游客表演,政府应该给予村里打铁工艺师傅一定的薪水,鼓励他们继续从事这项工艺,充分利用遗留的打铁器具。
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振兴的战略手段,对此本文对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充分挖掘和寻找当地的地域文化,建设有白鹿原特色的民俗村,同时为同类型的景区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