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100024)
美国动画作品《花木兰》、取材于中国古代巾帼女英雄的民间故事,由迪斯尼公司出品,片长88分钟,制作历时4年完成,取得了不俗的反响。1花木兰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我国南北朝叙事诗《木兰辞》(收录于《古今乐录》),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战场杀敌、立功归来的故事。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增加了“裹小脚”“练武功”“劝爹娘”“立大功”和“结良缘”的情节。美国动画中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故事体系,增加了木兰相亲失败、喜结良缘等情节。
1958年问世的日本的动画电影《白蛇传》是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篇,全长75分钟,影片的推出也标志着日本动画产业的成熟。《白蛇传》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明代末年,冯梦龙将其整理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体系。之后方成培在此基础上,设置了“端阳”“求草”“水斗”“断桥”“祭塔”等情节。日本动画片《白蛇传》基本延续了中国的故事体系,描写了少年许仙和化身女孩的白蛇精相爱的故事。
动画电影中的花木兰身材高挑、身量苗条,大大的丹凤眼,眉毛粗黑,嘴唇略厚,既有中国古典气质又融入了西方人的审美。人物服装造型取材于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的服饰风格。参军前的花木兰,面部造型丰满圆润,用色比较华丽,具有唐朝风格。花木兰在家的时候长发披肩,头上有简单的发饰。在花木兰相亲的时候,装束采取魏晋风度——宽袍大袖,袖子上还有一块不同水彩的贴袖。参军之后的花木兰剪了齐耳的短发,皮肤变黑,面部的轮廓更加的分明。为了花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动画师把军队中其他人的形象塑造的也很鲜明:胖胖的和尚,矮矮的战友,瘦削的军师。
日本动画片《白蛇传》中白娘子身材细长,头发乌黑,面容姣好。柳叶眉,樱桃小嘴,明眸大眼,犹似一泓净水,眉眼之间,有清雅高华的气质。一袭白衣,非常的清纯。白娘子的侍女小青扎着两股小辫,身材娇小圆润与白娘子产生明显的对比,使主角更加的突出。日本动画中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白娘子不仅长相符合东方人的审美,而且她动作的举手投足之间也有昆曲的韵味,如人物的兰花指造型、水袖遮脸的设计还有人物的眼神。
黑格尔曾说性格是理想艺术的真正中心。2两部动画都对主人公的性格进行了丰富。《木兰辞》讲求的语言简练、词语对称、朗朗上口,而动画电影中融入了更多的细节。《木兰辞》中花木兰为是响应国家政策,出于“孝道”,代替年迈父亲走上战场。而在动画片中设置了木兰相亲失败、被邻居笑话的情节,木兰从军不仅是为了父亲,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动画《花木兰》中也舍去了“劝爷娘”的情节,改成她悄悄离家,留下信物,进入军营。之后,木兰经过军队严酷的训练和战争的洗礼最终立功归来,实现自我。电影中木兰的性格显然更加丰满,具有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她在相亲市场上虽不突出,她在战场却一鸣惊人。动画中增加了将军李翔这一角色:一方面通过男性的木讷,体现木兰的细致和机灵;另一方面,使得木兰的爱情结局更加完美。
近年来《白蛇传》改编成的影视作品有将近30部,与中国的影视剧相比,日本动画师舍弃了白娘子行侠仗义、惩罚恶霸的情节,着重描写白娘子对爱情的追求、对家里的付出。影视作品中把白娘子的婢女小青被塑造成青蛇,而日本动画中保持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人物设置,小青为青鱼精。原著中白娘子“发功”水漫金山,动画中却是小青化身青鱼,联合龙王水漫金山。原著中白娘子喝了雄黄酒变成蛇,吓死了许仙;动画中变成了许仙为找白娘子不慎落崖而死。这一系列的改编,使得白娘子变得更温柔,成了为爱情不惜一切的女性形象。
动画片的审美过程就是观众观影的过程,而动画片的这个过程则是通过无数个绘制出来的单个画面连续的起来传达给观众的。好莱坞的电影在画面上向来追求一种明朗轻松、幽默风趣、积极向上的基调。所以,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设置都是追求“删繁就简”的精致美。《花木兰》的场景设计上,多用统一的色调统筹整个画面,如黄色的戈壁滩、青色的长城、皑皑的白雪等场面,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宏伟战争的场面。但在整个大色调上不乏多种颜色的冲突,用色夸张大胆,浑然一体又有丰富的层次感。
另一方面,《白蛇传》就用水墨动画特别的神韵将苏杭水乡中翠竹依依、烟雨蒙蒙的景致惟妙惟肖的展现出来,加上民间乐器,让人仿佛走入了水墨画卷,在诗意中感受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画面多以使用青绿的色彩为主,层次鲜明,同时透露出神秘、唯美的感觉。
电影语言矢志不渝的目标是挖掘一切可“动”的因子。动画作为创作生命运动的艺术形式,更是将“运动”作为审美的主要载体。民间传说《白蛇传》有很多动势因子。如蛇的运动、水的运动、腾云架雾、打斗的场面。这些在动画中也采取了艺术化的处理。水漫金山的情节中,用过描写小青化身青鱼和各种颜色的鱼儿在水中遨游,显得可爱、有气势。通过对水的波纹和水泡的侧面展现,使得画面更有美感。运用了风、雨、雪等唯美的形式,表现白娘子和法海的斗法的场景。
在动画艺术中,音乐是画面的忠实伴侣,动画作品可以没有对白,但不可以没有音乐。3通过画面镜头的运动和音乐的使用,可以形成段落的节奏,从而营造电影的风格,给观众不同的感受。
《花木兰》中有很多歌剧的桥段,音乐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帮助观众融入故事。在木兰相亲的准备时,音乐欢快、喜庆,所有人都是怀有希望的。木兰相亲失败后,我们在歌声中感受到了她的落魄和伤心。战场上的音乐高昂体现了热烈的爱国情怀。《白蛇传》开头通过民间音乐和剪纸画交代了白蛇报恩的起因。影片中把许仙塑成造吹笛少年的形象,人物的情感也由音乐传达。中国原著中主角的信物“伞”也变成了“琴”。如泣如诉的“琴”不仅传递音乐之美,更是寄托了主人公的感情。画面展现主人公时多用抒情音乐;展现其他角色时,通常使用轻松欢快的音乐,影片整体层次分明。
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动画师们也极力还原中国的美学特征,努力向意境美靠拢。比如东方绘画的留白、线条疏密对比等艺术造型特点。简单化的色块的处理,留给观众自己想象。但是迪斯尼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通常邀请真人先来表演,并用摄像机记录表演的过程,再逐格回放影像,再进行创作。所以,动画给人的整体感觉比较写实。另外,迪斯尼动画中常运用夸张、变形手法,动作幅度比较大,如影片开头相亲的情节中,木兰和媒婆的妆容、表演都很夸张。日本作品《白蛇传》审美风格与中国的审美风格更相近,色彩运用更加灵动,有东方美的气质。通过水墨画风营造浪漫的意境,音乐使用渲染神秘气氛。值得一提的是,与《白蛇传》同一时期的中国作品《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牧笛》(1963年)等都充分发挥毛笔水墨的特长,景物韵味深长意境深远。
《花木兰》沿用了好莱坞经典的线性叙事模式,寓教于乐、简明易懂,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观看。日本动画更擅长于用曲折的故事和纠结的情感来塑造人物。4如动画着重展现白娘子的无助感:深爱许仙又不敢让他知道自己的身份。美国动画的制作周期长,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都能刻画的非常细致,《疯狂动物城》中每一个动物的皮毛都刻画的栩栩如生。日本动画中人物感情的刻画更加细腻,哲思性的影片多,如《白蛇传》《千与千寻》《幽灵公主》。综上,西方动画逍遥自在、活跃、写实,东方动画低沉、丰富、细腻。
同样是以表现中国古代女性为主题,美国与日本的动画片风格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国之间的文化底蕴、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日本从前生活条件较差的岛国,为了生存,人民“奋斗”和“抗争”的精神。二战之后日本是接受严格管制的“战败国”,形成了国民“内敛”的性格。所以,在《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也是内敛隐忍的女性形象。而美国是由众多移民组合起来,历史只有二百多年的新兴国家。历史上,并没有经历过特大的战争,所以整体的环境的稳定和谐。为了进一步推崇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也逐步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5所以动画中的花木兰幽默、可爱、同时追求自我实现。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神话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在系统层面推动事物的发生。日本文化中一直将“记纪神话”作为历史中的一部分,神话中的主神天照大御神就是女性主神,她温柔、善良、庄严,体现了日本人对女性的热爱与尊重。日本的女性统治者数量远远超过相邻的中国朝鲜。6日本人也期待女性像主神一样美丽又慈爱。日本的女性一方面是温柔服从妻子的定位,另一方面是管理家庭权威的母亲定位。所以,日本人选取“白娘子”这一形象作为动画原型,也符合了民族对女性期待:美丽温柔、却具有抗争精神、对家庭忠贞不二、肯为家庭献身。
而美国历史较短,本土神话少,于是迪斯尼早期在格林童话中汲取营养,创造出《白雪公主》(1937年)、《睡美人》(1959年)等女性形象。之后在希腊神话、阿拉伯神话和中国神话中汲取营养。创作出《阿拉丁神灯》、《花木兰》、《大力士海格力斯》等动画。
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艺术作品从属于时代精神与风俗”7的原则下,动画作品《白蛇传》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此时的日本战败,《白蛇传》以温暖的故事慰籍国,并同时号召日本女性,回归家庭,照顾家庭。
迪士尼动画随着时代的不同,女性形象也产生了变化。早期动画《白雪公主》(1937年)、《睡美人》(1959年)中女性虽为主要线索人物,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都是被拯救的对象。随着全球女性地位逐步提高,女士的劳动力被解放。迪斯尼女性角色也经历了从“被拯救者”到“拯救者”的转变。花木兰成了拯救将军、拯救皇帝、拯救国家的“强者”。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另一部作品《风中奇缘》也一样,描写了印第安女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民族危机的故事。
中国拥有2000多年封建社会历史,一直沿用的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家庭是小家,国家是大家庭。封建帝王是以家庭的大家长形式出现,所以整个国家也是很强调“团结”的精神。而且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更加注重合作,在《孟子·滕文公上》就有关“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记载,反应人们共同治理、共同富裕的朴素愿望。
而美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移民国家,所以更加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强调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精神。在这种背景下,人人都可能成为英雄。美国之所以选择“花木兰”是因为这一形象,正好符合美国的“英雄模式”:出走——经历磨难——归来。动画中花木兰独自救将军、救皇帝、救国家的情节都是美国个人主义的体现。
虽说两部作品源于不用的文化土壤,体现出了不同的审美风格,但作为动画艺术本身,两者之间也有很多的通性。
著名动画导演约翰拉赛特说,“动画片的受众要相对接近小孩子。”《花木兰》和《白蛇传》虽然有打斗的暴力情节,但都是弱化和美化的温和暴力,体现了扬善贬恶的审美趣味。《花木兰》战争情节强调的是战士们穿女装的喜剧情节,打斗部分一带而过;《白蛇传》将原著中白娘子“偷仙草”的情节改编成了白娘子用毕生的功力“换取”生命之花。
动画片与儿童成长密不可分,动画片寓教于乐,主题也和“成长与实现”密不可分。花木兰在战争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白娘子在爱情中付出,找准自己定位。美国的《疯狂动物城》《超能陆战队》,日本的《魔女宅急便》《风之谷》,中国经典动画片《葫芦兄弟》《宝莲灯》《大鱼海棠》等都是一以贯之的成长主题。
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动画艺术通过幽默的情节设置,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达到了娱乐的效果。在动画作品中,主角的身边通常设置一个幽默搞笑、造型有趣的动物角色。如《花木兰》中的木须龙和《白蛇传》熊猫小胖和小浣熊咪咪。他们虽是配角但也有自己的性格。如木须龙爱面子、爱捣乱、关键时候有很勇敢。小熊猫有点迷糊、经常犯错,但是又忠心耿耿、毅力非凡。这些小动物不仅有自己的性格,而且还推动剧情的发展,木须的滑稽动作和幽默的语言,使观众忘记了战争的凶险。熊猫和小浣熊加速了主角感情的发展。
宗白华曾经说过,“艺术的源泉是一种强烈深浓的,不可抑制的情绪,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8他笔下这种浓烈的情绪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是人性最底层的情感,也就是人性中对真善美的追求。
花木兰出于证明自己的信念和担负起拯救家人和国家的责任,最终选择“女扮男装”驰骋向前,面对最大的危机时,她用温柔巧妙的方法化解。片中充分体现了人性中的“孝顺”、“爱国”。白娘子是为报恩而接近许仙,她坚韧善良,不轻言放弃,对待困难都能积极面对,反应了人性向上、向善的追求。这两部动画中其他人也有积极的人生追求,《花木兰》中将军李翔子承父业、报效祖国、勤学苦练、不断向前。《白蛇传》中法海了解到白娘子的善意之后,帮助主角。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使得影片正能量满满。
两部动画不约而同的选取了有抗争精神的中国女性角色进行创作。她们不甘于原本的生活,努力去创造幸福。哈佛教授大卫.查普曼在演讲中曾说,中国神话的文化核心是“抗争精神”,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话中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都是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花木兰和白娘子也因抗争精神而被人们记住,在艺术创作中这种精神是最能体现生命的张力,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
综上,这两部电影之所以都选择中国古代女性故事进行改编,首先是因为中国历史悠久、素材丰富;第二,中国古代女性妆容服饰有审美价值。第三,动画中选择的女性故事都是符合他们国家的价值体系。从美学风格的差异来看,西方美学擅长写实,东方美学擅长写意;西方动画使用线性叙事,故事简单易懂;东方的动画叙事结构比较复杂,故事更加深刻。西方动画幽默搞笑,东方动画深刻、发人思考。从共性上来看:两部动画故事有寓教于乐的功能;动画中有很多有趣的角色,尤其是动物角色。另外,故事中弘扬的都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希望中国的动画人从这两部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在新时代讲话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释:
1.[美]史蒂芬瓦卡利耶,陈功(译).世界动画史[M].北京:中国翻译出版社,2012:98.
2.[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肖路.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35.
4.王明磊.东西方动画电影美学风格比较研究[J],2014.17(027):55-57.
5.杨晓林.好莱坞动画电影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8.
6.高晨.比较文学变异视角下的日本动画创作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111.
7.[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193.
8.宗白华.艺境[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