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琴 (玉林师范学院 音乐学173班 537000)
宋志丽 (玉林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171班 537000)
谢静丽 (玉林师范学院 音乐学173班 537000)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音域宽广,余音绕梁,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大成。古琴与中国文人关系密切,古琴在长期的发展流变中沉淀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国文人的艺术追求和价值观。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更是从政策、经济、教育等多方面,支持对古琴的文化保护与研究。
古琴教育是古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之一,教学中诸环节的优劣都将影响古琴教育的效果,当前存在如下问题:
1.新时期古琴佳作少:现代琴家龚一先生做过统计,建国50多年以来,只创作了50多首新的古琴曲。新时期的古琴作品少,佳作更少,使得古琴音乐的推广步履维艰。
2.师资良莠不齐:学生在好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方可克服浮躁,潜心学习,促进古琴教育有序健康的发展。但受“一切向钱看”的风气影响,这样的好老师好学生越来越稀有。一大批速成的古琴教师被催生出来,他们专业素养欠缺,更多关注古琴教育带来的短期利益,难以沉下心钻研古琴艺术,这样滥竽充数的教师增多,会破坏学习风气,严重影响制约着古琴文化的有效传承。
3.教学标准不统一:古琴派别多,因而教学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口传心授,无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机构散落分布,各派别之间鲜有交流,业界对古琴教学的评价认定没有一套相对统一的标准。
4.教学目标急功近利:古琴教学初期重在对学员进行规范的指导,夯实基础才能细致弹奏从而深入感悟作品内涵,从而传承古琴文化艺术。但古琴申遗成功后许多人忘了教育的初衷,借着古琴热广开速成班,以拙劣的古琴技术“自成一派”,盈利在先育人在后,忘了初衷,本末倒置。
5.古琴易学难精:“静能养人,善琴者寿”,学习古琴必得保持平和的心态,摒弃杂念,潜心钻研学习,才能够深入感悟古琴“技”“艺”之妙,渗透式地理解古琴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然而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习惯追求快节奏、快生活,似乎容不得自己偶尔停下来驻足半刻,一些古琴学习者也难以免俗。他们在学习古琴的过程中容易浮躁、急于求成,尚未学好基础指法便想着弹奏曲子,尚未学好传统入门曲子便想着弹奏各种流行曲目,妄想一日功成,结果只能是学得“形”而失了“神”。如此这般,纵使学习古琴的人日益增多,古琴教育也难出成果。
6.古琴人才青黄不接:如今业内能够演奏、制作古琴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若要有效传承古琴文化,必须培养大批有朝气有活力的古琴传承者,然而据了解,全国上下设立古琴专业的高等院校并不多。同时,行内一些老艺人随着年事增高,正渐渐退出古琴表演和教育的舞台,这使得古琴文化传承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处境。
7.传统古琴教育的“小众化”:传统的古琴教育是线下授课,口传心授,教学效率低,受益面窄。跟上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的教育信息化趋势,突破古琴教育的小众化,促进古琴教育的转型迫在眉睫。
综上,当前古琴教育亟待进一步明确传承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扩大受益群体,推动从小众到大众的传承方式。
古琴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线下教学,线下教学通常有一对一、一对多及小班授课这几种形式。互联网的普及为古琴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便利,利用好互联网资源,营造线上线下的学习氛围,可以提高古琴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古琴文化传承。
1.网上征集古琴作品:长期以来,古琴因其“清”“雅”的艺术品格寄寓了文人超凡脱俗、霜风傲骨的处事之态。这是古琴的魅力之一,但也正因如此,人们会潜移默化地认为古琴可望而不可即,令古琴门庭冷落。这时候,互联网的存在便显得格外重要。通过网上征集古琴作品,既能激发专业古琴教师、学生的创作热情,缓和古琴曲目创作数量少的困境,还可以让从未接触过古琴或对古琴不甚了解的人打破自己对古琴的刻板认识,感受古琴音乐的妙不可言。
2.举办古琴雅集:听琴、品茗,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情不自禁地走近古琴,了解古琴,感受国粹的独特魅力。笔者所参加的互联网+古琴项目曾举办古琴雅集,琴、茶、书交相辉映,如一场小型音乐会令观众如痴如醉。项目成员将雅集的整个过程在网络中同步直播,使校内外师生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古琴音乐会的独特魅力,激发了解古琴文化,学习古琴的兴趣。
3.开展古琴进课堂:学生是继承、推广古琴文化的重要群体,古琴进课堂活动利于拉近学生与古琴的距离。笔者团队多次在全校性公选课、选修课、讲座上现场讲解、演奏古琴,与同学互动,交流推广古琴文化。并利用网络同步直播,线上问卷调查等方式,选择同学更感兴趣的内容,突破课堂的空间局限。使原本通过文字体会、视频播放、课件展示的常规课堂教学可触、可见、可听,激发了同学学习兴趣。使原本“高冷”的古琴文化易于被接受。
4.开展古琴进社区:小至五岁孩童,大至八十岁老者,只要耳能辨声,手、眼无碍疾,皆可学古琴。除了人才聚集的高校是未来古琴文化传承的主要场地外,人群聚集的社区也是开展古琴教育,推动古琴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地,因此也要重视古琴进社区的推广。笔者团队所参加的互联网+古琴项目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不定期在社区中举行一些古琴公益活动,并将其分享到自媒体平台,使古琴被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使更多的人感受到古琴的艺术与文化魅力。建立古琴爱好者群,不定期线上分享交流与线下活动指导相结合,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推动古琴文化的传承。
5.古琴与其它艺术的融合:继承和发展古琴文化,既不可削减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又尽可能雅俗共赏让平常百姓接受,这就需要项目团队大胆尝试。琴棋书画被誉为“四艺”,它们蕴含着共同的中华文化和相似艺术格调,彼此之间早已密不可分,因而将古琴音乐与书画、诗词等多种文艺形式结合起来是不会突兀的,相反,这样的融合可调动人们的视听感受,使人们在熟悉的艺术形式中了解古琴音乐,体会古琴文化。使古琴音乐既赋予当代人的创新,也在与不同艺术的对话中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古琴易于被大众所接纳。互联网丰富的资源为教师挖掘此类优秀案例充实教学内容提供了保障。
6.古琴教学博采众长:古琴文化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但这些派别之间的联系、切磋却不甚频繁,这是会对古琴教育发展产生一定的阻力的。因此,若能通过政府或者大型古琴协会组织开展多种线上线下教学研讨交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定能使各流派之间形成合力,将分散的古琴教学者、学习者拧成一股,共同推进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
7.古琴文化“化大众”:古琴的文化底蕴是古琴音乐的灵魂所在,失去文化内涵的古琴艺术无异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在促使古琴教育“小众”化为“大众”的过程中,绝不能为了满足所谓的推广需要而不停地降低自身学习标准。“揠苗助长”,是有违古琴艺术复兴的初心的。笔者所在团队针对这个问题,创建了琴韵芳华古琴馆专属公众号,不定期推送与古琴文化教育相关的文章和视频,以期人们耳濡目染,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
网上授课育人:互联网的普及为古琴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这点在非常时期显得尤为突出。受“新冠病毒”的影响,今年的寒假不断延长,去不了学校,古琴教学要喊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疫情期间,琴韵芳华郁林古琴馆通过直播、录播等多种互联网途径保证学生“停课不停学”,通过抖音等热门的小视频网络平台面向全社会,发布与古琴相关的视频,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弹奏古琴曲、介绍古琴。
古琴是四艺之首,是非遗文化,在“实践中学习,在项目中成长”,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氛围营造等方面积极探索互联网与古琴教育的融合,希望能为古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尽绵薄之力,为互联网+古琴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