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 刘西林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具有最大号召力的一面旗帜,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旋律、主阵地。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更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弘扬、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西方世界亡我之心不死,颜色革命从未停止。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中国的图谋从未停止,文化渗透有增无减,意图离间我们的党心、民心,以达到最终颠覆共产党的领导、消灭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正如在2015年5月18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作为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参与者,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 “颜色革命”的一系列成功及苏联的解体,中国已被推到这场战争的最前沿。西方敌对势力把我国的不断发展壮大,视为对其现有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严重挑衅,加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比如直接的文化宣传,其最典型、最常用的就是电视和广播电台的覆盖式宣传,这种直接的文化渗透覆盖面广、成本低、规模大,正如《华盛顿邮报》宣称的,“西方世界在寻找瓦解共产主义方法,花费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和亿万美元,却发现答案就在电视新闻里”。此外还依托文化商品、教育和学术交流,向社会大众、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进行西方各种价值观的渗透。
2.国内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多重冲击。在意识形态领域,较量、争锋从来就没消失过,而且会愈演愈烈。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多变,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粉墨登场,其中有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倡导、改良民主和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更有通过歪曲、诋毁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来虚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都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严峻。如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出版社等平台大肆对我国历史英雄、伟人以及历史事件进行歪曲和否定,甚至对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提出质疑。通过否定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虚无我国的历史,来改变人们的既有意识形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1999不战而胜》中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这种“艾滋病毒”式的植入方式,极具渗透性、腐蚀性、攻击性,会不断削弱我国人民的抗菌抗毒免疫能力,尤其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领导干部、青少年,开始出现怀疑共产主义理想的有之;原则性不强、是非观念淡薄、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的有之;不相信马列信鬼神,把封建迷信作为精神寄托的有之;在涉及党和国家原则性问题面前态度暧昧、不敢亮剑的有之。
3.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凸显。经过40多年的改革,容易改的问题都已经改的差不多了,留下来的肯定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而这些硬骨头是来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及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依靠继续改革。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必然要调整到一些重大利益关系、涉及到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如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供给侧改革等。诸如此类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会涉及到千千万万人的直接利益。可以说我国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涉及面最广、程度最深、难度最大的一场改革。这场改革必然困难重重,如发展中不可持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等问题,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问题也较多,而社会矛盾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叠加、激化,就会为意识形态斗争提供发生的温床。
4.信息网络化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互联网这一新技术平台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技术载体和言论空间,与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不同,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快捷性、海量性等特点,有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凝聚力的增强。但同时也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出提供了便利渠道,使西方思想在网络虚拟社会逐渐蔓延,日渐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这就对我国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构成很大挑战。不可否认,文化的繁荣昌盛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西方文化在我国广泛传播的同时也侵蚀着青年一代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人们在互联网海量的信息面前也不再可能像以前一样仅接受主导媒体的灌输和教育了,不再简单只追随主流意识形态了,这直接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舆论导向,你不去主导,就会被别人掌控;思想阵地,真理不去占领,就会杂草丛生。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世界的话语权,我们也要拉起红线,把好准入关,决不给错误、反动思想提供传播渠道,切实把控好网络宣传的控制力。
1.中国爱国主义有着悠久的传承。在中国,“爱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历史文献中了,《战国策·西周策》中就有提到“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班固所作的《汉书》里也说:“爱国如饥渴”,《汉纪》中也提到“亲民如子,爱国如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人士也是层出不穷。战国时期著名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流落湖湘时始终惦记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最后投江明志,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发出了“还我河山”的呐喊,表明了“精忠报国”的决心。爱国诗人陆游病危之际,仍盼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明朝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为了保卫国家边疆的安宁,“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这些爱国英雄及其事迹构成了爱国文化传承,激发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在祖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往直前地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不惜献身。1840年以后,从“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到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维新。正是这些“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爱国仁人志士的鲜血,才使近代中国避免了多次亡国灭种的厄运。他们爱国救国的精神和实践,唤醒和鼓舞着中国儿女为反抗外来侵略、改变国家积弱积贫的面貌,不断开辟新的救国道路、探求新的思想武器。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既承接了爱国主义的历史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是历史上最高类型的爱国主义。
2.祖国的辉煌成就值得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间,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013年至2018年,我国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6年间,全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在中国最早实现。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中国共产党不仅成功解决了,而且正在全面奔小康。70年来,按照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7元,增长至28228元,名义增长566.6倍,居民消费实现从匮乏到富足的跨越。中国外贸规模从1950年的11.3亿美元发展到4.6万亿美元,增长超过4000倍,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1.注重培养奉献精神。共产党人最响亮的座右铭也是奉献,正如雷锋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爱国,就应当担负起更多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把爱国精神落实到日常工作职责和社会生活中,不要问你的祖国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祖国做什么。人生的意义要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爱国和奉献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造就一大批乐于奉献、敢于吃苦的优秀青年党员干部是新形势下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新的历史时期内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2.弘扬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宣告了真正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为人们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同时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政策、路线、方针的理论依据、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和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遵循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提高我们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3.增强爱国主义法律意识。爱国价值观的引导塑造不仅要以增强历史认同为基点,也需要法律规范的规制。爱国不仅是一个道德范畴、政治范畴,还是一个需要遵守的法律规范。我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就有“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的规定。2018年4月27日通过的《英雄烈士保护法》第二十七条明确指出:“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还有如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等,要求公民要敬畏、维护、热爱国歌、国旗、国徽等国家的基本标识。我国刑法明确将背叛国家、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等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列为各项犯罪之首,从世界范围来看,背叛国家和投敌叛国都是需要施以刑罚的重罪。新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融入到依法治国的实践中,保持爱国主义的与时俱进,用法律保护爱国主义文化生态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