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视域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重构研究

2021-01-27 11:50:29南京邮电大学210023
大众文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诺丁斯关心关怀

(南京邮电大学 210023)

美国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提出关怀伦理思想认为关怀是所有成功教育的奠基石。“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以关系为核心,强调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关怀关系。这种关怀关系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双方都须积极努力与回应;二是双方地位平等,互惠互利。当关怀者基于被关怀者的需要施以援助和关心时,被关怀者须做出积极回应,接受关怀者的关心,这种关怀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是无效的。”

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最顶层,对培养高质量人才,推动“双一流”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比其他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更具交流的频繁性和关系的错综复杂性。研究生教育阶段中的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灵与肉的交流过程,然而,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及社会不良风气对高校的影响,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研究生教育阶段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正呈现出“冷漠化、利益化、紧张化、简单化”的异常现象。英国 Gossinghamunivesity的Gastineau博士说:“研究生阶段是很可怕的。至今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精神危机、情感危机以及与导师关系危机的研究生。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体系如此可怕的原因。”怎样建构导师与研究生的良性关系,尽可能避免悲剧的重演,立德树人,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中的关键环节。

一、当前高校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现实困境

在现实中,学生对老师怨声载道,声称老师不关心他们并受其控制,把老师视为阶级敌人和无法超越的权威,他们只是暂时忍受其控制。这种状况下学生不仅失去了学术知识,而且损失了来自师长的使其终身受益的友谊和智慧。与此同时,大多数老师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但他们却无法与学生有效沟通,建立起关心和被关心的双向关系。

(一)导师的学术目的主导一切,漠视对学生身心、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关心和体贴

诺丁斯认为,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不应该只取决于他在学术方面的成绩。然而,当今的研究生教育中学术目的几乎主导着一切,许多学生无法适应这种教育模式。导师认为只要自己指导的好,学生认真去学就一定能胜任导师分配的任何任务。如果学生不努力搞科研,不管学生在其他方面多优秀多努力,老师都觉得学生一无是处。导师乐观地认为所有学生都能搞好科研,学生抱怨导师不关心他们,甚至认为,导师是为了自己有好的科研成果、名誉和评职称而强迫他们。很多时候,学生的质疑不无道理。学生变成了可供导师利用的一种资源。导师在灌输这种理念,在填鸭式教育时,很少能想到,在为学生提供科研指导外,能否为其提供心灵的体贴与关爱。2018年全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学生在心理咨询与服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满意度、导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定位等方面得分较低。

(二)学生学术能力和兴趣的差异与导师要求的标准化一

诺丁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程度的不同而相应的调整教育方式。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术能力分配与之匹配的科研任务。任何人在任何方面都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水平。导师可以将难题分配给那些真正感兴趣的同学,并期望他们做出超越性的高水平成果,而对那些兴趣不是非常浓厚的学生,导师的期望和要求要相应调整,以上学生只要达标即可。不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学习一种知识。导师可以建议所有人都学某一种知识,但是不能强迫学生去学。搞科研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出发,只有怀有浓厚的兴趣和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才能热爱科研搞好科研,才有机会对某个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即便是对学术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而言也不是启迪智慧的教育。

(三)学生读研动机的多样化与导师培养目标的单一性

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智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注重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读研目的、兴趣爱好以及人际关系等。这没有反智主义的倾向,而是有关重新确定轻重缓急的问题。智力开发当然是重要的,但它不能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如果学生对科研产生强烈的兴趣,导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但是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强迫学生。对于那些志不在此的学生同样值得导师尊重。学生可以选择和学习自己感兴趣和有用的知识。研究生教育不应只为学术研究做准备,相反,具有各种特殊才能的学生也应该得到发展。导师不应该只关照那些学术能力强的学生。学校应该为广泛的人类职业活动和非职业活动作准备。德育是学校的首要目的,导师要关心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关心他人,这是学校完成其他任务的基础。学校具有多重任务和目的,追求学术目标只是其中一方面,导师应该允许学生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满足学生的职业和业余生活的兴趣,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

(四) 学生主体对教师关怀反馈的缺失

诺丁斯的关心伦理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明确强调被关心一方的作用,在关心关系中被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接受、确认和反馈,它是一种关系伦理。关心基本是一种接触,一种交流。但在现实的研究生教育阶段,经常发生学生不承认他在被导师关心着,这种情况下关心的这种关系伦理就荡然无存了。但是即便这种情况发生了,也不代表着就是导师的错。事实可能是学生太固执,太不敏感,或者难以接受关心,缺乏一定的关怀素养。

二、关怀伦理对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价值

(一)导师对学生关心的内容从单一性到多样性

长久以来,人们盲目追求学术知识,研究生导师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从未缺位,导师自我角色定位往往偏重于自己的学术指导,却往往忽视了研究生的多样化需求。关心伦理的最底层思想是对个体的不同需要给予恰当的不同反应,最终建立和维护关怀关系。真正重视关心关系的导师,必须对学生合理的需要给与积极且敏感地反应。学生对关怀的需求除了有学术方面的内容,还有诸如心理、就业、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

(二)导师和学生在情感上是双向互动,互惠互利的

诺丁斯所倡导的这种成熟的关心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并不是像标签一样永久地固定。在这种关系中,关心者和被关心者双方位置和角色是可以交换的。学生在导师人性化的关怀中舒缓了压力,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关怀,导师在学生的正向反馈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和道德理想,所以导师与学生是双向互动,互惠互利的,关心者和被关心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导师与学生在在人格上相互平等,但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平等关系

诺丁斯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因为教师有更多的责任,所以教师要具备与之相应的包容精神。导师不仅需要从自身的角度看问题,还需要随时切换到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创造和维系一种充满信任的师生关系,需要导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需要和进步,也需要根据学生现有基础和能力出发给学生确立更高的目标。导师要谨记他们与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布伯曾说过,师生之间是求助者和被求助者的关系,求助者和被求助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理解导师,那样的话,师生关系就变成了成熟的友谊关系。

三、可能的路径:重构关怀型师生关系

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教育理念,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2018年1月17日,《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沟通,加强导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导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就业、情感和心理状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师生的关怀关系已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如何构建关怀性师生关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增强高校的反应性

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发生在高校里,高校必须为关心关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必要的气氛、文化和政策保障。诺丁斯认为反应性代表了学校可能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诺丁斯认为拥有这种反应性的教育体系能认识到人们对不同教育的需要,并为它们提供并存的机会。如果不同的教育长期并存,就说明他们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显而易见,目前研究生教育更偏向于以学科为中心,以导师为中心,把关心视为一种美德。学生需要学习事先规定好的知识和技能,导师关心学生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去做导师认为有益的事情。为了扭转目前导师和学生的紧张关系,学校必须提高反应性,增加多元化,增加对以现实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更加灵活化。

(二)提高关心者——导师的关怀素养

诺丁斯认为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专注和动机移位。真正关心学生的导师,会专注的接受学生传递的一切信息。关心需要导师提前计划和准备。

1.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倾听并且积极回应,要与学生养成对话与交流的习惯

导师与学生对话与交流不限于学术讨论与交流,更不是在一起随意聊天,当然也不是导师一言堂,学生只能洗耳恭听。对话是开放性的,在对话开始时并不知晓对话的结果。导师不能事先确定目的,然后再与学生交流和对话。对话应该是师生畅所欲言的各自表达自己的心声。对话可以帮助导师在作出决定前,充分的占有信息。对话把师生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有可能建立起充满关心的人际关系;对话使师生互相了解,这是关心的基础。当导师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老师和关心者。对话体现着专注和完全开放的投入。

2.导师的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导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绝不是平等的关系,导师显然是责任承担最大和占主导地位的一方,所以导师要具备一定的包容精神。由于大部分研究生还未正式踏入社会及缺少人生经验和阅历,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导师应该以一种包容的胸襟去看待学生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和嘲讽。宽容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导师不能因为个人和职业的需要而局限学生的发展。

(三)提高被关心者——学生的关怀素养

诺丁斯指出被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接受、确认和反馈。学生作为关心的接受者,他们要对导师的关心有所回应。一般情况下,双方的互动关系是自然发生的。导师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关心,这需要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己的关怀素养。关怀素养由关怀意识、关怀情感和关怀行为组成的。学生首先要正确认知关怀,要增强关怀意识;其次,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对知识、别人的关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进行复盘和反思,即体悟和感知;最后,学生需要实实在在的践行关怀,体现在对导师的关怀积极主动的回应和实行主动关怀两方面。

猜你喜欢
诺丁斯关心关怀
开心与关心
快乐语文(2018年12期)2018-06-15 09:11:14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谈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 11:16:54
以关怀为核心的家庭教育
科教导刊(2015年21期)2015-08-05 01:53:46
内尔?诺丁斯基于“关心”思想的道德哲学及其教育蕴意
内尔·诺丁的斯关心理论及其对中小学班主任的启示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声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28
关心下一代
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08-15 06:53:48
关心下一代
中国火炬(2011年6期)2011-07-25 10: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