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 710119)
中国传统人物画早于山水画和花鸟画最先登上艺术舞台,在经历早期壁画、帛画初始的基础上,后经唐宋的发展而光耀画坛,元代后因画家更注重抒情和表达内心的感受,文人画性质的花鸟画和山水画逐渐取代了人物画的主流地位,明清之际更是衰败不堪,使花鸟画和山水画各自独占鳌头。但事物总是不断前进发展的,20世纪的人物画因时代的呼唤而逐渐复苏,因西方绘画理念的渗透而不断革新,重新启发和推动着人物画的发展,促使人物画焕发出新的活力,至此中国人物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征程。
20世纪初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逐步走向现代人物画的分水岭,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时代思潮的冲击和社会的动荡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在绘画领域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质疑。明清时期疏于人事,远离尘世,忘情于大自然淡泊洒脱之情的文人画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关注民生,关切人间冷暖的人物画逐渐因时代的需求而重新活跃于画坛。在这一关键时期,可以称作是重新开眼看现代绘画世界的第一人陈师曾首先倡导要走出临泉把普通大众的平凡生活带入国画中去,在人物画领域,他主张以本国画作为精髓,合理吸收西方绘画之血液,摒弃鬼神道士,仕女君王等传统的绘画题材,直面社会下层民众,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画作,如《北京风俗》《读画图》等,为中国传统人物画注入新的生机。在他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如王震、丰子恺、齐白石等人也逐渐的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他们开始关注生活,表现生活,从人物画入手进行探求,创作出许多充满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的画作,这些画作大都平实而深情,充满了人世间的冷暖,似乎把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搬入画中。正是这种顺应时代潮流的画作不仅使衰败的人物画渐渐走出低谷,而且还为人物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炫彩华章的新纪元,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洗礼的中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在思想和和文艺界都进行了一次质变性的革新。其中在绘画领域,一批早期接受西方先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艺术家最先勇于冲出划地为牢、坐井观天一味固守传统的怪圈,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和艺术理念及技法。这时也正值硝烟四起,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这批有先见的艺术家如徐悲鸿、蒋兆和、赵望云、高剑父、方人定等人,在时代环境迫切需求的推波助澜下,再也无法抑制胸中的爱国情怀和悲愤之情,以手中的画笔为武器为民族呐喊,为人民苦难写真,试图通过鲜活有感染力的画作来反映生活,揭露现实,警醒世人,开始走上了一条救亡图存的的重生之路。
接受西方先进教育的艺术家徐悲鸿首先以人物画为有力武器表达他对民族的忧患意识,他在对传统人物画进行深刻反思后,合理吸收西方写实之法并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情节,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如《九方皋》《愚公移山》《巴人汲水》等,使中国人物画更加贴近现实,反映现实。在此期间,同时代的画家蒋兆和在经历了感同身受的早年困苦后,使他更加关注穷苦大众的生活,用一支画笔来为苦难者代言,创作出了震撼人心的《流民图》,画作用宏大的构图,融合传统中国画的线描和西方绘画的明暗造型之法刻画了一百多个难民的凄惨形象,直击人心痛处,揭露了战争对人民的摧残,震醒了当时沉闷的画坛,更进一 步推动了现代人物画的发展。之后具有绘画救国理想的画家赵望云,具有革新精神的岭南画派画家高剑父,具有讽刺现实苦难生活的画家吕凤子等艺术家都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人物画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物画经历了的一个动荡起伏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绘画创作要紧跟政治形势,以“为工农服务,为政治服务”为指导方针,但由于山水画与花鸟画都不能直接深刻的反映现实生活面貌,所以中国人物画又一次领跑于画坛。新的指导思想使中国人物画有了新的生长土壤,为了增强艺术的教化功能,表现新中国蓬勃朝气的新面貌,活泼质朴的民间年画得到了艺术家们的青睐。但好景不长,我党开始倡导艺术“正规划”,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水墨画经过层层抽丝剥茧后以新的面貌又重新回归于画坛,对于新水墨人物画而言,不同以往的是传统古代人物题材被艺术家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表现积极乐观的工农题材被予以重视,来突出表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那充满胜利和自豪的喜悦心情。曾经那表现人民疾苦悲痛的画面早已不见踪迹,画家笔下都是描绘新时代的幸福和喜悦。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推动,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水墨人物画作品,如叶浅予的《秦川收麦》、卢沉的《机车大夫》、黄胄的《洪荒风雪》、石鲁的《转战陕北》、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刘文西的《同欢共乐》等等。这一时期,除了水墨人物画得到繁荣以外,具有写实意义的工笔人物画在借鉴民间年画形式和西方立体主义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画家们用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展现新社会,讴歌新时代,创作出如《考考妈妈》《春临东海》《山村医生》等一系列经典之作。经历了新中国多方面政治文化方面革新的洗礼后,中国人物画呈现出了新的历史风貌。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状态。好景不长,中国人物画在50年代呈现的繁荣景象很快被“文革”的洪流所冲击,沦落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和武器。在“文革”的时代背景下,革命情感高于一切情感,这种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情感禁锢着画家们的思想,阻碍着画家们的笔墨创造。这时期的美术创作只能根据时代政治的要求来构思创作,一方面要求画家们必须学模范,画模范,深刻致力于对工农兵英雄人物的深情讴歌,产生了《挖山不止》《大庆工人无冬天》《煤海盛开大庆花》等热情饱满的作品。另一方面伟大领袖成为画家们热衷表现的对象,围绕着毛主席展开了一系列的深情创作,酝酿出了如《延安儿女心向毛主席》《万物生长靠太阳》等大型巨作。在这期间,经历了时代洗礼的妇女也翻身做了主人,地位得到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农村妇女的形象更是频繁的被画家们所描绘,例如亢佐田的《红太阳光辉万代》、李临菊和胡有章共同创作的《再给大妈讲一遍》等就是最明显的脚注。虽然这一时期的绘画题材和艺术个性被时代需求安排所控制,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杰出的绘画作品依然是非常被值得肯定的,并成为20世纪中国人物画前进历程中卓殊的一页。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禁锢思想的阻碍后,改革开放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方针,文艺界很快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全面开放的学术环境使得画家们逐步挣脱“文革”时期呆板单一的绘画题材与样式,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探索,使他们愈发尊重自我的情感与自由的创造,涌现出一系列表现乡土人情、都市情节,历史人物等不同题材的人物画作,如《黄土高坡》《都市众生》《太行铁壁》等等,使绘画艺术更加凸显新时代下真实情感的流露和风韵的彰显。曾经一度衰败的工笔人物画也重获新生,作画更加注重材料的运用,形式的表现,技法的研究和情感语言的流露,《摘火把果的姑娘》《酸葡萄》《秋冥》等一批有代表性的画作油然而生。至此,中国人物画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新面貌。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状态,中国人物画在经历了古代传统悠久的传奇历程后,在20世纪新的时代氛围下又重新焕发活力与激情。这一时期的艺术先驱不泥于古人,兼容中西,以新的表现形式表达着对新时代的感悟,完美的将具有传统精神的人物画与时代现实新风貌相接引,使中国人物画步入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