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聚落式民宿空间组织构想

2021-01-27 11:50:29山东建筑大学250101
大众文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性民宿集群

(山东建筑大学 250101)

一、集群形态发展历程

集群形态来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筑界对于过分强调功能主义而缺少人文关怀的一系列反思。受现代主义以及team10的影响,并基于两年的游历,稹文彦于1960年提出了集群形态理论,出于对人文主义的关怀,它主要从构成的理念探索城市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从生物学角度强调城市生长变化的弹性。在集群形态理论提出以后,稹文彦就不断将其运用到实际项目当中,值得一提的是他甚至将时空性融入当中,通过项目的不断跟进,集群形态理论不断得到反馈并且它自身也针对各种新状况不断成长变化。

二、聚落式民宿与城市

从集群的角度来看,聚落式民宿与城市是极其相似的。两者都是集群体基于人类的生存条件,在人类活动的不同规模与功能的前提下呈现的不同的表现形态。聚落式民宿的民宿个体由客房、餐厅、公共空间等多个功能区组合而成,民宿个体之间又相互连结产生联系,形成民宿聚落;城市的构建过程则相对复杂,但从集群的角度来理解,它们的基本原理是相似的,通过人类生活行为的功能需求,形成基本单位,基本单位之间又通过人类活动相互联系,向着“群”的方向集聚,只不过它的尺度相对较大。同时它们之间有着典型的特征:一方面它们各自的组成部分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单独存在;另一方面个体之间又通过一套看不见的规律缔结,产生对话,形成整体,并且随时空转移而不断调整变化,但整体系统相对封闭与稳定。

三、可借鉴的集群形态的布局方式:向心性空间布局

在民宿环境中,所有的空间布局围绕“宿”展开,从“宿”出发,为“宿”服务,虽然空间布局不一定是直白的围合式表达,但他们之间的联系最终指向“宿”,并由此向周围环境展开。而且内向型的空间营造能凝聚游客,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深化横向邻里关系,提升游客对环境的认同,从而提升其归属感。

在几何学中,大多数几何图形都具有向心性,圆形、矩形、三角形等,它们的每个顶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在三维空间几何当中我们仍然可以利用这一点,从人性尺度创造空间焦点。向心性空间布局可分为单核向心性空间模式与多核向心性空间模式。单核向心性空间模式比较直白,集群中的个体沿核心向外展开,外层个体的布局或排列方式灵活多样,但它们具有共同的指向性。在城市规划层面,严谨的单核向心性空间布局曾用于欧洲一些城市规划。其优缺点也十分明显,一方面中心与各分区能够保持联系,主题概念性强;另一方面,这种模式难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以及城市的动态发展。在民宿层面则不一样,如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布局,不需要考虑车流动线,围合的各个空间通过内部的院落联系到一起,在“院”这个中心的融入之后,原本僵硬的布局反而显得灵动:它将建筑、自然、人三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呈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加强了空间的联系以及人性尺度的空间感知,甚至尝试与环境的交融,使各个层级更加灵活、可变。同样的布局手法,应用到不同的层面,由于组织规模与功能的简化,反而是如鱼得水。

多核向心性空间模式相对复杂多变,在此粗略分为两种情况:单纯的多核向心性空间模式与复合多核向心性空间模式。单纯的多核向心性模式即各个核心以单独的方式存在,布局相对较为分散,组织中个体之间的联系也较为松弛,没有共同的主导核心。复合多核向心性空间模式则是每个核心独立的同时又遵循共同的向心性,微观来看,每个核心可以算是一个个体;宏观来看,将个体连接到一起之后,又成为更大尺度的个体,是自由化与系统化并存的组织。

当今民宿行业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民宿正向着集群化的方向发展,民宿个体不断聚集,形成众多独立的核心,它们各具特色,但是漫无目的的堆叠在一起,并且还呈现增长的趋势,空间之间形成间隙,但没有构成联系,不能够形成完整的组群,其整体的连续性存在断层。就如同没有了“院”的四合院,核的灵魂已经荡然无存,那我们不妨将民宿集群看作一个微型的城市,其中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反而可能迎刃而解。

四、生长变化的趋势

与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不同,Team10基于生物学范畴提出了丛簇模式,他们把城市看作一个丛簇,街道是城市的枝干,随时间的推移,枝干不断生长,主干上又生出新的枝干,与此同时城市也不断生长,因此他们认为街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走向。成长的机制是该模式的内核,交通流线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基于城市生长的特性,新生地带的边缘接洽必然面对各种融合或者冲突,各种新问题、新状况琢磨不定,因此Team10认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要将时间因素考虑在内,新生区域中的新建筑应当考虑灵活、变化的各种可能性以此来面对未来发展的多个方向。对于这种改变他们认为城市需要一些可以循环变化的“标志物”,由这些“标志物”来构建城市框架,由于时间概念的加入,那么“标志物”基于时间概念,就有了相对固定的与短暂的。因此规划与设计应当注重空间的延续性,我们应当基于已经长期存在的结构,尊重其内在组织的复杂性,同时加入外在关联,保证空间整体性的同时兼顾多样性,如此呈现的则是生长变化的趋势。

五、个体之间的联系:中介空间

中介空间在空间概念简单理解即建筑或者集群中的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等过渡区域,它是集群中个体与个体连接的纽带。Team10将其称为门阶概念,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通过“门”进行界定,“门”不一定真实存在,但是否通过门,决定了使用者的去或者留。生活中有很多中介空间的例子,比如人群往往愿意停留在建筑的中庭区域,这是因为中庭不仅调和了私人与公共空间,并且模糊了两者的概念,弱化了它们的边缘,更能够联系多个空间,激活空间活力,它自身的性质也变得浑浊,但从人的尺度来看,它将人与空间产生缔结,人在空间的主体性得到加强。这正是稹文彦对于城市思考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单体与群体的构成关系恰恰与现今趋同化的城市秩序相对立,相对于人类造物集群形态更偏向于自然造物,更加尊重个体与群体的自主性,从侧面似乎能揣摩到稹文彦对于人性关怀的哲学理念。

六、总结

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以及受到旅游经济、体验经济、共享经济等多方面影响,生活趋同化的人们似乎更加愿意去体验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生活,集群形态则恰巧是来源于自下而上的聚落,这种难以琢磨的自适应性变化以及不可预料的发展方向与人们的需求是相吻合的。基于Team10与稹文彦对集群形态的研究,可以大致做一个总结,首先他们哲学思想的出发点都是人,建筑或是城市都是为人服务的,人对于空间的感知是第一位的,优秀的设计不仅在美学角度能够吸引人,它更应当是可供人们解读的、人们愿意走近的一种场所。从这一点来看,对于当今强调功能的设计是有一些冲突的,但这一点也往往是区分民宿品质的分水岭。其次是设计手法: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强调集群生长变化的特性以及内部组织的自主性与社会性是前提,针对这两点用结构主义的手法通过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来做对应的处理,将它们的联系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在处理各个层级关系时,稹文彦巧妙的运用了中介空间以及“奥”的理念,实现了空间的洄游,最终又回归到人文关怀。而我们往往更加强调功能与美学感受,中介空间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相对于城市,民宿聚落的尺度相对较小,更应该注重人性尺度与空间感知。如集群一样集群形态理论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对其的理解也只是阶段性的,但它确实包含许多值得借鉴的方法以及思路。

猜你喜欢
心性民宿集群
苫也·未名海民宿
现代装饰(2022年4期)2022-08-31 01:41:12
心性与现实
现代装饰(2020年3期)2020-04-13 12:53:10
SUMMARIES OF ARTICLES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0
ROOM AT THE INN
你是民宿达人吗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