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拉·斯利玛尼,探索温柔背后的孤独

2021-01-27 11:01鱼儿
莫愁 2021年1期

文/鱼儿

2016年,法国作家蕾拉·斯利玛尼凭借小说《温柔之歌》获得法国最高文学奖项龚古尔文学奖。小说《温柔之歌》的名字来自于法国的一首催眠曲,在她看来,当孩子听着催眠曲安然入睡、放弃警惕之时,可能就意味着操控的开始。

进入文学界不必从自传写起

蕾拉1981年出生于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医生。蕾拉自幼热爱文学,曾追随作家茨威格的足迹横跨东欧,对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更是情有独钟。

在摩洛哥读完高中后,17岁的蕾拉只身来到巴黎读预科,后来进入了商学院,大学毕业后成为《青年非洲》杂志的一名记者。随后,蕾拉找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半,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尽管蕾拉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但仍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并用两年时间写完了一本书。就在她对这本书出版寄予无限厚望时,现实却给了她沉重一击:多家出版社拒绝出版。蕾拉感到非常沮丧,甚至想要放弃写作。

在摩洛哥成长的蕾拉对当地封闭保守的文化氛围深有体会,她采访了许多摩洛哥女性,写出了一份风尚观察手册。正是这本手册给了她灵感。2012年她辞去工作,全力以赴地写作。

蕾拉带着小说来到伽里玛出版社。编辑读完她的小说后很惊喜:“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小说,我期待它的出版。”2014年,蕾拉的小说《食人魔花园》在法国伽里玛出版社出版。她沿袭了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关注并剖析女性欲望的传统,以沉着而细致的女性视角完成了“包法利夫人命题”在当代法国都市生活中的一次推演。如果说,福楼拜笔下的艾玛·包法利对生活的不满起源于平庸小镇里的贫乏生活,那么蕾拉所塑造的女主人公阿黛尔则恰恰相反,她对生活的厌倦来自锦衣玉食的生活所带来的饱腹感。蕾拉大胆说出了女性心灵的禁忌,给女性的情感自由开拓了更大的空间。《食人魔花园》在法国出版后广受好评,迅速登上法国文学畅销榜榜首,被《Elle》杂志评为“打破了进入文学界要从自传写起的不成文规定”。

女性的温柔之歌

30岁时,蕾拉有了可爱的儿子。一天,她在照顾孩子时看到一则新闻:2012年,一名多米尼加保姆因为双重谋杀罪在纽约被起诉。

蕾拉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孩提时代我也有过保姆。父母付钱让保姆来代替他们爱自己的孩子,这会导致一种扯不清的关系:父母永远会恐惧保姆取代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这起新闻事件给了她创作灵感,但是小说的名字取什么好呢?蕾拉冥思苦想后想到了一首歌曲《温柔之歌》。这原本是法国的一首童谣,蕾拉童年时,母亲经常唱这首歌,现在,蕾拉也常常唱给儿子听。于是,这首歌曲就成了小说的名字。小说里,女主人米莉亚姆在生育两了个孩子之后,再也无法忍受平庸而琐碎的家庭主妇生活,她和丈夫保罗决定雇佣保姆,路易丝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路易丝无所不能,近乎完美,米莉亚姆夫妇总是骄傲地向别人介绍:“我家的保姆是个仙女。”随着相互依赖的加深,隔阂与悲剧也在缓缓发酵。

路易丝贫困、敏感、自尊,她对完美的偏执追求和对爱的占有,宛如一头绝望挣扎的困兽在固有的阶级差异面前面临溃败……最后路易丝杀死了米莉亚姆的两个孩子。

《温柔之歌》包含了对当代生活的细腻分析,女性生存的艰辛、小人物的命运、爱与教育观念、支配关系与金钱关系被一一揭示。蕾拉冷峻犀利的笔触揭示着优雅生活的表象和秩序之下巨大而复杂的黑洞。

《温柔之歌》出版后很快成为了法国畅销书,一年内销售超过60万册,被《纽约客》誉为“一部征服了法国的小说”,还一举拿下了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奖。

法语文化推广者

蕾拉长着大大的眼睛、卷卷的头发,很漂亮也很娴静。每当有人提起《温柔之歌》时,蕾拉总是忍不住提醒:童年总是与温柔联系在一起,但其实童年不乏黑暗、恐惧,所以《温柔之歌》是一支催眠曲,当孩子听着催眠曲安然入睡、放弃警惕之时,可能就意味着操控的开始。

在蕾拉看来,以女性的角度写女性的故事,引发共鸣和社会关注,非常必要。“但是,坐在桌前写小说的那个我,是摆脱了愤怒、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社群归属的我。我关心的问题是:作为一个人,我可以讲述怎样的故事?”

当今社会养育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让女性心力交瘁,毫无疑问,蕾拉的小说《温柔之歌》戳中了全世界许多职场妈妈的痛点,并对那些渴望在家庭之外绽放光彩的女性唱了一支《温柔之歌》,哪怕这温柔中其实隐藏着困境和暴力。

2017年秋天,蕾拉正在家给小女儿喂奶,突然电话响了,是一位自称总统马克龙的男士打来的,并且邀请她担任文化部长的职务。蕾拉下意识觉得这个电话是恶作剧,直接挂了。接着,马克龙又打电话过来,这次蕾拉相信是马克龙,但拒绝了这份工作。“我没有动心,因为我是作家。”

几周后,马克龙邀请蕾拉在爱丽舍宫会面。在那里,马克龙再次邀请她担任法语事务部长。这一次,蕾拉没有拒绝。她的职责是向全世界推广法语和法国文化。

蕾拉的小说因关注女性、深入挖掘女性心理而畅销世界。揽获法国最高文学奖项的她,用文学的力量,为当代女性发出了崭新且嘹亮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