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硕 张胜翠
摘 要:心理弹性是一种潜能,重点在于面对创伤时的积极应对,即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挖掘和培养[1]。本研究针对大专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弹性目前研究现状进行一系列回顾性分析,对大专院校护理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有利于大专院校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而且也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提供更多的研究参考依据。
关键词:护理专业;心理弹性;现状分析
一、心理弹性的相关概念
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由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提出的名词,以更为开放的视角和范围来分析和评估个体在应激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抗压能力。每个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均有所不同,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2]。通过对个体心理应激的系统研究,形成心理弹性,现在逐渐地将心理弹性的研究也应用到了其他的学科分支,例如心理学、康复治疗、教育学、临床医学等各学科中,由于其反映了个体在应急情况下的抵抗能力,所以已经被国际心理学界采用并进行了热点研究[3]。
二、大专院校护理学生心理弹性的特点
通过在网络上大量查阅学者们的研究报道,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也有研究表明,国内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说者不一,测评量表各不相同,测评结果存在差异[4]。
大专院校护理学生主要以女生居多,近几年也有一部分男生选择护理专业,护理工作是繁重而严谨的,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体力支撑,还需要有内化不良情绪的能力。以往许多学者研究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应对应激事件时的心理应变能力,所依据的标准是通过心理弹性得分的高低,以心理弹性量表理论中值为水平点,评定得分高于理论中值时,得出结论学生心理弹性处于良好状态,反之则表明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低[5]。通过查阅文献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就目前得到的反馈信息不难发现,学者们针对心理弹性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国内大学生心理弹性常模的缺失引起的。量表的数据分析是以常模为基础,所以,要想进一步探讨大专院校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大学生心理弹性常模的建立是需要亟待解决的。
大专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群体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分支,因群体的特殊性,其心理弹性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参考大量文献基础上,总结大专院校护理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性别、年级、家庭是否是离异家庭、地区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几个方面[6]。在性别方面,发现大专院校护理男生的心理弹性总体水平要高于女生;在年级上,大一的心理弹性水平最低,大三已经实习的学生心理弹性分值最高;在家庭是否离异方面,研究显示来自单亲家庭的大专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明显低于健全家庭学生;在地区方面,有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户口学生的心理弹性总体水平要高于农村户口学生,还有显示来自农村户口的学生其心理弹性水平要高于城市户口的学生;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弹性水平高于独生子女,也有文献表明独生子女的心理弹性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也有研究表明二者没有明显差异,这可能跟家庭环境有关[7]。对于这些研究结论存在的差异,在仔细研究各学者的文章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研究者们虽然都是在研究心理弹性,但测量工具有差异,测量的结果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对于心理弹性量表和针对不同专业人群各测量工具的心理弹性常模需要进一步整合统一。所以,后续的研究应着重对心理弹性量表和作用机制进行探究,便于测量以及解释大专院校护理学生心理弹性的特点。
三、大专院校护理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目前学者们研究心理弹性,一部分人研究表明,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目前可分为两种:危险性因素、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身心发展的个人因素,或者环境因素,可以是家庭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社会环境等,家庭暴力、家庭不和睦,离异家庭子女,一些内向型性格的人,以及周围不良环境等,例如危险因素像校园暴力等,使得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建设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导致应对恐惧、应激事件等不能很好的应对;保护性因素是属于一种正向的因素,是提高心理弹性水平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心理弹性受内因和外的影响。个体内在心理承受能力越强、遇事越是沉着冷静,其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还有外在因素,社会氛围好,家庭和谐,学校教育理念端正等,其个体心理弹性水平也越高,反之,则越低。
(一)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有研究表明一般与遗传因素有关,主要体现在个体的人格、情绪等方面。研究表明,大专院校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的调节与能否很好的自我调控情绪、性格及神经质有显著的相关性[8]。具体研究表明,积极正向的情绪宣泄,积极正能量的人格特质,正确合理的自我认知等,都是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二)家庭对个体心理弹性的影响
家庭环境氛围等对个体心理弹性的建设和培养有很大影响。中国家庭更注重孝道,家和万事兴。但由于近年来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家庭离异、家庭氛围、教育环境和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巨大的[9]。研究发现,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下,使得孩子心灵得到满足,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反之,则会影响孩子正常人格的建立,应对应激事件反應激烈,不利于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
(三)学校对个体心理弹性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另一个主阵地,医学类大专院校除了向社会产出技能过硬、专业一流的医学生外,还应该注重医学生的心理建设。目前研究表明,由于社会医患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使得报考医类大学的学生有所下降,而护理行业在工作中更累,每天除了正常护理工作外还需要跟患者及家属共同,进行健康宣教等,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时常会发泄到护士身上,所以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心理弹性尤为重要。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尊师重道的师生传承精神,及建立完善的人文、心理课程等都为促进专科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帮助。
(四)社会对个体心理弹性的影响
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对刚入职的专科护生还有些不太适应。有学者就提出一种类似社區心理弹性模型,大学生通过对心理模型的反应,评判一些因社会环境、人际交往、事业、失恋等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10]。研究表明,对于一些挫折情境下,尤其是当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误解和不尊重等,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学生更容易引发矛盾冲突[11]。
上述汇总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几个重要因素,但他们缺少进一步的交互性研究。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初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看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有所提高,心理弹性水平也相对提高了;个体人格的转变,也是心理弹性动态变化的原因,个体在成长中,也会因为所经历的事和人,发生人格的转变,同样影响了心理弹性的测量结果;工作环境和氛围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会使个体心理弹性结果处于波动状态。专科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受危险性或保护性的影响不但取决于个体,还有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进一步研究专科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还需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全面系统的评估专科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作用机制,为提高专科护理学生心理弹性水平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黄群瑛.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视角:心理弹性理论[J].中国成人教育,2011,(05).
[2]马苏娟.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四川精神卫生,2016,29(5):486-488.
[3]刘明波,李淑臻.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09):71-75.
[4]Dmitry M.Davydov;Robert Stewart;Karen Ritchie;Isabelle Chaudieu.[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0,(5):479-495.
[5]逯嘉,刘琴,李恒径,代容,郭雪,黄轲,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其特征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02).
[6]孔令华,申世玉,李国鹏,等.高职护生的专业承诺、心理弹性与归因风格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8):31-34.
[7]李娜,莫文平,陈莉,等.护生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护理,2018,10(1):84-87.
[8]葛逸玲,吾超,刘尧函,等.军队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8,32(9):634-638.
[9]崔丽娟,俞彬彬,黄敏红.家庭关怀、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对流浪儿童的影响研究[J].心理研究,2010,(03).
[10]唐建娟,钱晓路,周倩倩,等.高职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5):172-175.
[11]马云鹏.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1.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大专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项目编号:JGJX2020D6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胜硕(1988— ),女,吉林白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母婴护理教学工作;张胜翠(1986— ),女,吉林桦甸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急诊科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