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烨 于梦杰 秉 浩
(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了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2020年5月17日,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使之成为指导西部地区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新时代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世界局势的显著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与战略部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
2015 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发展思想是在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的深刻变化中、在统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着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逻辑[1]。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立党为公是执政为民的基础和前提,执政为民是立党为公的宗旨和要求。立党为公的核心要求在于“公”,“公”代表着民族、国家和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以及公平、公正、公信等价值要求。执政为民的关键则立足于“民”,不仅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谋幸福的宗旨,同时也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力以及执政能力均由人民赋予这一含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执政理念要求我们党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地位,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原则,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的执政要求。人民的利益就是民族的利益、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我们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思想进一步厘清、回答和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关于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全党工作的顺利进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指明了发展的原因、目的和动力,深入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让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生活更有尊严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大阻碍,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求全党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也体现了人民群众至高无上的地位。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虽然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统筹兼顾各个区域、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在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发展,还包含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在内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由于中东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理优势,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因而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城镇化等方面的发展速度都远超西部地区。由于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成为我国全面发展中的短板,2000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经过慎重决策,提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西部地区经过20年的建设,已经具备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理念不但表明了人民是发展的目的、动力和依靠力量,还蕴含着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一内涵。因此,新时代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党中央重视区域发展差距,在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支持并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步伐,实现东西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个重要体现,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落实和保障西部地区人民的利益,发展和改善民生问题。这一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西部大开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西部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陕西、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其领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0%,总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GDP约占全国的20%[3]。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将完成。虽然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展迅速,但由于自然条件、地理区位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限制,东西部地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仍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到西部地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层面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参见图1、图2)[4]。除了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以外,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依然较为缓慢。因此,西部地区在各方面、各领域的发展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图1 全国不同地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2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西部地区虽然较为偏远,但其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区位等方面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从理论上讲,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相契合,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共享发展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实践上讲,区域均衡发展是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深入分析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西部地区深居内陆,受制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大多地区山脉纵横、地势险要、土地贫瘠、气候恶劣,不适宜大面积、大规模的农业开垦,资源开发难度较高、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其次,气候、地形等因素致使西部地区交通闭塞,限制了对外开放的程度、阻碍了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再次,历史上的统治者历来更为重视中东部地区的发展与建设,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历史积淀与建设基础并不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线。最后,国家政策的实施也直接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东部地区的政策优势与区位优势发挥明显,非东部地区的资金、人才大量流向东部地区限制了非东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发展处于明显的劣势,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5]。为抑制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这一突出问题,我国于2000年开始系统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不仅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而且为实现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西部地区陆路边境线约长达1.8万公里,与蒙古、俄罗斯、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接壤,为发展边境贸易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其战略地位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西部地区还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聚居地。因此,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备、发展水平低下等问题。自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获得民族解放、人民解放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党中央始终将保护少数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设立了各级民族自治地方,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西部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依旧存在。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西部大开发是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西部地区后发赶超对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深远意义。
第二,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一切发展的前提,而社会稳定的主体在于人民,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目前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仅体现在不同地区人民群众收入方面,更体现在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西部地区的人民群众对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远不及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依赖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当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提升。因此,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保护屏障。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成为主流趋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封关锁国。然而,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恐怖组织、霸权主义、极端势力等因素的存在依然是威胁国家安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安定因素。我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我国在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同时,在国际社会上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以及极端宗教势力的威胁。西部地区既是我国的民族地区,又是我国的边境地区,与俄罗斯、蒙古、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在国际社会中不乏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利用民族问题、宗教信仰等因素干预我国内政,严重危害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因此,维护西部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防止国内外极端宗教势力在民族地区的渗透与蔓延是西部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着力点。西部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又在国家安全层面占据重要战略地位,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难免会为不法分子挑拨民族关系、危害国家安全与统一提供可乘之机。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要求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奋斗目标,将成为我国应对外部势力威胁的底气与资本。
我国所追求的发展从来不是某个地区、某些群体、组织等单方面、局部的发展,而是均衡、协调、全面、绿色、高质量的整体发展,不仅要求发展的速度,更要求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当前,我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GDP的总量并不是衡量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人民的满意度才是检验发展成效最为重要的标准,要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的效果由人民检验[6]。因此,客观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以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在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品质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从2000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首次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20年颁布《指导意见》,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7]。经过20年的建设与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居民的居住环境得以逐渐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交通通常是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系统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初,就开始着手西部地区道路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从2000年底到2018年底,西部地区的铁路营运里程从2.21万公里增长至5.28万公里,公路里程从55.39万公里增长至199.17万公里[4]。铁路、高速公路、村村通公路的修建与完善对于打通西部地区交通脉络,改善西部地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奠定了基础。交通设施的修建不仅为西部地区居民的日常出行带来了便利,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例如经商、外出务工、销售农产品和药材、发展旅游业等。同时,西部地区的市政基础公用工程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为西部地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涌现了一大批有能力、有潜力、有发展前景的各类企业。在西部地区自身发展与国家政策帮扶的双重作用下,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幸福指数直线上升。优质的人居环境与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第二,脱贫攻坚取得成功,乡村振兴加速推进。贫困问题既是中国的发展难题,更是世界的发展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改善。在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从1978年至2013年,我国农村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从97.5%降至8.5%[4]。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仍有部分困难群众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8]。之后,精准扶贫思想逐步得以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主要在于“精准”,坚持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精准分类、对症下药,不错过任何一个贫困地区,不遗漏任何一位困难群众。在中央政府的正确指导下,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农村居民通过易地搬迁、政府补贴、产业扶贫、技术扶贫、教育扶贫等方式实现顺利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到2018年底,我国已累计减贫8239万人,全国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西部农村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等途径发挥比较优势,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双管齐下,切实保障了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第三,创造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2020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第20年,这一战略的系统实施、分阶段推进为西部地区创造了新的发展动能,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为西部地区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一是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过去20年间,铁路建设、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机场建设、水利建设以及电网、广播通信等重点工程的建设为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创造新的就业渠道、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表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西部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地貌复杂,生态较为脆弱,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因此,党中央在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过程中既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污染防治等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致力于实现西部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出美丽、绿色、宜居、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了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表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在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当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据西部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特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调整与转型,为西部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合理规划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旅游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拓宽了增加收入的渠道。四是表现在教育方面。党中央在部署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对于西部地区人民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近些年来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重视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9年义务教育几乎惠及西部地区每一户家庭,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促进了西部地区人民的个体化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许多接受教育、有一技之长的西部地区人民选择继续留在西部地区,为当地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五是表现在对外开放层面。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开放的主战场是东部沿海地区,党中央推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后,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逐步纳入国家发展大局。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对于发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了西部地区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创造了更多新的发展机遇,加快了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民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新时代党中央将会在发展理念、对外开放、生态保护、重点领域改革、公共服务、政策保障等方面加速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西部地区人民的全面发展带来更积极、更广泛的影响。
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总布局中,必须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需求摆在首要地位。
在过去20年,西部地区人民是推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主力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即将开启第三个10年,主要的依靠力量依然是西部地区的人民,西部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始终与当地的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紧密相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发展依靠西部地区的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要求[10]。因此,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一是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人民的首创精神。各级政府要尊重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鼓励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通过凝聚西部地区人民的集体智慧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更高水平的发展。二是要充分调动西部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西部地区人民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他们的广泛参与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因此,西部大开发带来的一系列政策红利不仅真正为西部地区人民带来切实的利益和保障,又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新时代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不竭动力。三是鼓励、支持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国家继续通过对口支援、人才引进等方式为西部地区培养、带来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强了西部地区的吸引力,进一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创新发展水平,实现以国家政策为主导、以西部地区人民为主要依靠力量、社会各界积极广泛参与的西部发展模式。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坚持依靠西部地区人民,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底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抓住西部地区人民最关切的问题、必须重视西部地区人民的需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西部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业、住房、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涉及民生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是西部地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西部地区人民的需求层次也逐步提升,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与水平、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富足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要求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加强对民生领域的保障,为西部地区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主体是西部地区的人民群众,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必须重视西部地区人民的需求,将西部地区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才能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实现西部地区人民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创造就业机会、加强住房保障工作、提升文化教育水平、培育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筑牢社会安全网等具体措施的落实对于保障西部地区人民在民生领域的利益与需求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需要继续关切西部地区人民的利益与需求,为西部地区人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让党的光辉照耀到广阔的西部地区,使改革和发展的果实更加公平公正地惠及西部地区的人民。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在对民生的保障与改善中增强西部地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与拥护。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指导西部大开发这一具体实践,大到对整个西部地区发展大方向的规划与把握,小到关注西部每一位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无不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和西部地区人民的现实需求始终是党中央在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最为重要、最为关切的奋斗目标。目前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以及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尚存在一定差距,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直面的一个社会问题。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这一问题的解决在短时间内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需要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与坚持。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的发展新格局,仍需要继续加强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大力提升西部地区人民在发展进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回顾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无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还是西部各地具体细化的举措执行,最终的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2]。目前西部地区人民在民生领域的需求还存在有待完善的空间,无论是保障范围还是保障力度均不及东部地区。新时代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一个着力点是要把民生领域放在突出的确位置,满足西部地区人民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要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通过调整税收、财政补贴、政策支持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一社会发展目标。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应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与价值导向,把保障西部地区人民的利益作为指导推进西部大开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