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会会, 胡淑芬, 刘伟, 游莉, 郑晓芳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心血管内科, 广东 深圳518000)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以胸骨后疼痛、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休克、 血清心肌酶上升及心电图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 具有起病急、 病情发展快、 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2]。 相关研究表明, 血管开通时间关系着该病预后, 及早开通冠状动脉是治疗AMI 的关键[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是目前公认为可有效恢复心肌再灌注的治疗手段, 具有创伤小、 并发症少、 安全性高及不影响术后抗凝药物治疗等优势, 但患者术后受手术创伤、 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致PCI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治疗依从性较差,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机体康复[4]。 因此, 对AMI 患者PCI 术后实施有效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常规护理往往是执行医嘱和治疗性工作, 而对患者的心理、生活未引起足够重视。 Ghiyasvandian 等[5]研究发现患者病情愈危重, 就越需要人性化服务。 人文关怀护理是以患者为护理工作中心, 重视人的个性, 强调尽可能尊重人的权利、 满足人的需求,并全面了解和掌握患者心理状态、 生理需求和主观诉求的一种护理模式, 该模式既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要求, 又是构建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我院自2018 年以来针对AMI 患者行PCI 手术治疗后实施人文关怀护理, 有效弥补了常规护理存在的不足,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在我院行PCI 手术治疗的AMI 患者共84 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2 例。 干预组男25 例, 女17 例, 年龄43 ~78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30 min ~12 h; 对照组男22例, 女20 例, 年龄41~80 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40 min~10 h。 2 组性别、 年龄、 发病至入院时间、 发病部位、 心功能Killip 分级及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2 组AMI 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6]中AMI 的相关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1) 存在缺血性胸部疼痛症状, 持续时间>30 min; (2) 心电图检查显示肢体导联抬高0.1 mV, 相邻至少2 个胸导联ST 段抬高≥0.2 mV, 或有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 (3) 实验室心肌梗死标志物CK-MB 水平升高; (4)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存在动脉梗死。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 患者年龄40 ~80 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12 h; (3) 患者心功能Killip 分级为Ⅰ~Ⅳ级; (4) 符合PCI 手术治疗条件; (5) 术后意识清醒,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2 分; (6) 出院后能配合完成6 个月随访工作; (7) 患者及其家属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2) 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 (3) 近半年内有手术史或心肌梗死病史; (4) 有血液系统疾病者或合并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5) 有听力障碍、 沟通障碍或精神障碍等无法正常交流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PCI 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心率、 血压、 体温等生命体征, 优化治疗环境, 加强护患沟通交流, 遵医嘱给予扩张血管、 抗凝等治疗, 指导患者用药及并发症处理, 遵重患者隐私等。
1.4.2 干预组 干预组患者PCI 术后实施人文关怀护理。 (1) 增强心理干预。 PCI 手术属于一种介入性操作, 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出焦虑、 抑郁、 恐惧、 悲观等负性心理情绪[7]。 由于大多数患者对疾病及手术治疗相关知识的认识不足, 术后对手术效果存在怀疑, 担心预后不佳, 影响以后生活及工作, 加上担忧自身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 易造成消极情绪堆积。对此,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增强心理干预, 视患者如亲人, 以轻松、 温和的态度面对患者, 密切观察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根据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使患者感受到温暖、 舒服的服务[8-9]。 同时, 告知患者PCI 手术的先进性和治疗有效性, 通过举例临床治疗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信心, 并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病情恢复的不利影响, 可通过播放电视喜剧、音乐等方式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 减轻患者不良情绪。 此外, 家属的情绪也会对患者心理状态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家属应保持积极情绪, 术后早期探视, 使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爱, 积极配合治疗。 针对经济困难的患者,可告知患者国家医保政策, 或发动社会力量帮助患者, 并培养患者坚强的意志, 使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及经济压力[10]。 (2) 加强健康教育。部分对疾病轻视、 症状缓解后自我感觉良好或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往往对术后继续治疗存在抵触情绪, 主要表现为拒绝按时按要求吃药, 擅自拔除监护设备和吸氧器, 过早下床活动等, 严重影响机体康复。 对此,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 让患者认识到PCI 术后不配合治疗的危险性, 纠正患者不良行为, 并叮嘱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 不可擅自增减药或停药, 告知患者持续用药对术后病情恢复的重要性, 以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11]。 此外, 对患者家属进行AMI 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家属对PCI 术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心脏不良事件有充分的认识, 以便当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3) 制定术后康复计划。 术后第1 天,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 可指导患者腹式呼吸训练, 5~10 次/min, 3 次/d。 同时, 协助患者进行踝腕部非阻抗运动和远端肢体活动锻炼, 协助患者床上进餐, 告知患者床边坐便器使用方法;术后第2 天, 协助患者坐位, 主动进行腕部、 踝部阻抗运动, 15 min/次, 3 次/d; 术后第3 天,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协助患者进行床旁坐站训练, 并逐步增加训练次数和时间; 术后第4 ~7 天,搀扶患者逐渐进行床边走动、 步行和上下楼梯训练, 保持每日步行400~600 m, 2 次/d; 若患者运动期间心率较静息时增加20 次/min 或出现其他不适, 应叮嘱患者立即停止运动, 并重新为患者制定运动计划。 (4) 家庭访视。 在患者出院第1、 3、6 个月进行一次家庭访视, 每次访视时间控制在20 min 左右, 访视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a. 用药指导: 询问患者出院后是否遵医嘱服用钙通道阻滞药、 他汀类药及抗血小板药等, 并指导患者掌握所服用药物的剂量、 用法、 服用时间、 疗程,并告知患者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b. 饮食指导: 叮嘱患者日常饮食以高纤维素、 低盐、 低胆固醇和低脂食物为主, 确保饮食清淡、 易消化, 可多补充微量元素, 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 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禁止暴饮暴食,戒烟酒; c. 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日常坚持有氧运动, 有助于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日常生活工作中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劳逸结合, 量力而行, 每次活动锻炼时间控制在30 min 以内, 以免引起气短、 心慌、 胸痛等症状。 指导出院第1 个月1 次/周, 第2 ~3 个月1 次/2 周, 3 个月后1 次/月。(5) 电话随访。 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 1 个月内, 1 次/周, 出院后2 ~3 个月内, 1 次/2 周, 3 ~6 个月, 1 次/月, 每次通话时间控制在10 min 以内。 随访内容以询问患者近期情况为主要内容, 询问和督促患者服药情况, 对近来表现好者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同时, 提醒患者术后定期复查肝功和血脂。 (6) 建立微信平台。 通过微信平台建立微信群或关注微信公众号向患者不定期发布AMI 疾病进展、 PCI 知识及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等, 若患者存在疑问也可通过微信及时咨询医护工作者, 并耐心解答患者疑问。
1.5 观察指标 (1) 心理状态: 采用Zung 制定的焦虑自评量表(SAS) 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干预前后焦虑、 抑郁状态进行评价, 其中SAS 评分标准: 以50 分为临界值, 正常: <50 分;轻度焦虑: ≥50 分且<60 分; 中度焦虑: ≥60 分且<70 分; 严重焦虑: ≥70 分。 SDS 评分标准:以52 分为临界值, 正常: <52 分; 轻度抑郁: 52~62 分; 中度抑郁: 63 ~72 分; 重度抑郁: >72分; (2) 心脏不良事件; 记录2 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包括严重心律失常、 心绞痛、 缺血性心力衰竭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3) 生存质量: 采用生存质量量表(SF-36) 对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估, 该量表包括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躯体疼痛、 社会功能、 生命活力及总体健康8 个维度, 各维度总分100 分, 得分越高则生存质量越好; (4) 护理满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于患者出院前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估, 该量表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 其中, 非常满意90~100 分, 一般满意60~89 分, 不满意60 分以下,满意率= (非常满意+一般满意) /例数×100%;(5) 遵医行为: 对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6 个月的随访, 了解患者遵医行为, 包括坚持服药、 戒烟戒酒、 适当运动、 均衡营养及定期复查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 组内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AMI 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干预前, 2 组SAS、 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 2 组SAS、 SDS 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 且干预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2 组AMI 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s, 分)
表2 2 组AMI 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s, 分)
SAS 评分组别 n t 值 P 值t 值 P 值干预前 干预后SD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2 61.90±6.68 54.33±5.42 13.441 <0.01 62.97±8.20 56.82±5.31 10.920 <0.01干预组 42 61.75±7.50 40.60±5.17 32.404 <0.01 63.82±8.74 42.78±6.16 32.235 <0.01 t 值 0.097 11.879 0.460 11.188 P 值 0.920 <0.01 0.644 <0.01
2.2 2 组AMI 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术后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心绞痛、 缺血性心力衰竭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对于照组(P<0.05), 见表3。
表3 2 组AMI 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
2.3 2 组AMI 患者干预前后SF-36 评分比较 干预前, 2 组SF-36 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 2 组SF-36 各维度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升高, 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 <0.05), 见表4。
表4 2 组AMI 患者干预前后SF-36 评分比较( ±s, 分)
表4 2 组AMI 患者干预前后SF-36 评分比较( ±s, 分)
组别 n生理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t 值 P 值生理职能干预前 干预后t 值 P 值对照组 42 46.10±6.40 54.55±7.80 15.003 <0.01 39.46±6.42 46.15±5.41 11.878 <0.01干预组 42 45.82±5.85 63.75±6.72 4.658 <0.01 39.55±5.76 58.48±5.60 29.002 <0.01 t 值 0.209 7.409 0.068 10.262 P 值 0.835 <0.01 0.946 <0.01
续表4
2.4 2 组AMI 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2 组经不同护理干预后, 干预组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5。
表5 2 组AMI 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
2.5 2 组AMI 患者干预后遵医行为比较 2 组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6 个月的随访, 干预组坚持服药、 戒烟戒酒、 适当运动、 均衡营养及定期复查等遵医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6。
3.1 AMI 患者PCI 术后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重要意义 AMI 是心内科的常见病,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杨丽[12]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发展多与高龄、 高血压、 大面积心肌梗死、 消化道病史、 长期溶栓抗凝及药物治疗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肥胖、 吸烟、 糖尿病等也是引发该病的危险因素[13]。 目前, 全球每年有1 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其中50%以上死于AMI[14],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是抢救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PCI 是近年来临床治疗AMI 的重要手段, 但该术式属于一种介入性操作, 手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应激反应, 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 容易引起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因此, 在采取有效治疗手段的基础上给予高质量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本院近年来对行PCI 术治疗的AMI 患者术后给予人文关怀护理, 在对改善AMI 患者PCI 术后心理状态、 减少心脏不良事件、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表6 2 组AMI 患者干预后遵医行为比较[n (%)]
3.2 PCI 术后开展人文关怀护理能改善患者心理 状态、 提高护理满意度 人文关怀是将“以人为本” 的核心理念贯穿到护理行为中, 其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人性化、 合理化的护理服务, 提高患者的生命价值, 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提升护理质量[15]。 我院近年来针对AMI 患者PCI 术后实施了人文关怀护理, 通过术后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拉近护患关系, 赢得患者信任, 对于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使患者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 改善了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国外Jo 等[16]研究采用人本主义法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 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后SAS、 SD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给予人文关怀护理后心理状态SAS、 SDS 评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明显降低, 同时干预组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进一步证实了人文关怀护理有利于改善AMI 患者PCI 术后不良情绪, 且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和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分析原因在于将人文关怀护理应用于AMI 患者PCI 术后, 通过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提高患者对病情与情绪之间关系的认识, 从而有利于患者主动调整自身情绪, 进而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并改善护患关系[17-18]。 可见,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 为后续护理工作中更好地面对患者心理方面的问题, 作为护理人员不仅要切实掌握各项护理技能, 还应掌握好护理心理学, 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 进而增进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
3.3 PCI 术后开展人文关怀护理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遵医行为, 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在PCI 术后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对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和家属对AMI 疾病知识和PCI 术后相关注意事项的认识, 能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术后给予患者制定康复计划, 从术后第1 天开始指导患者循序渐进进行运动锻炼, 包括肢体活动锻炼、 行走锻炼及上下楼梯锻炼等, 能促进患者术后机体康复, 减少术后并发症; 在患者出院后, 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 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 饮食指导及生活方式指导, 能保证患者出院后遵医嘱用药、 健康饮食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同时通过定期电话随访, 有利于医护人员掌握患者近期情况, 并在患者用药方面起到督促作用, 通过微信平台发放疾病和PCI 手术相关知识, 为患者提供专业知识解答, 有利于患者更好地掌握病情, 很大程度上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在SF-36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2 组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6 个月的随访, 干预组坚持服药、 戒烟戒酒、 适当运动、 均衡营养及定期复查等遵医行为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说明对患者PCI 术后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减少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并提高患者出院后的遵医行为, 有利于促进病情康复。黄静[19]研究也表明, 对心脏介入术患者术后实施人文关怀护理能减少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原因在于, 大多患者存在轻视疾病、 症状缓解后自我感觉良好等原因存在不配合行为。 同时在后续随访护理工作中, 还应重视PCI 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 如吸烟、 空腹血糖及收缩压等均为引发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护理人员在家庭访视、 电话回访及通过微信平台多向患者宣教存在的危险因素, 及时制止患者可能引发心脏不良事件的行为, 尽可能地预防和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切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将人文关怀护理应用于AMI 患者PCI 术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可缓解患者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 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患者遵医行为, 在AMI 患者PCI 术后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意义。 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与不足, 主要体现在研究随访时间短, 研究病例有限, 为进一步证实人文关怀在促进AMI 患者PCI 术后机体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价值, 还有待后续增加研究病例和做好后续追踪随访。